桂枝救逆汤方 半夏麻黄丸方(238)

《金匮要略》【16.12】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6.12条,这个“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这个桂枝救逆汤,在桂林本里面是没有加蜀漆的。我平常要用救逆汤我也觉得不用蜀漆也好,因为常山的苗这个东西吃了之后常常会引起呕吐。如果这个人他是如同这个太阳病讲的火逆,或者是少阴误汗的现象,就这个人因为不适当的发汗法或者是用火针法这种做法,害他的气血因为火邪而脱位的时候,通常这个人会极端的坐立不安,慌张,并且完全不耐吓,就是你开一个门他听到门声就尖叫起来,听说严重的是有从床上跳下来的都会有。这样子严重的惊吓病的患者,有些医家就会觉得还是有蜀漆好一点,因为这种患者你说用桂枝救逆汤让他的气血归位,当然是一个必须处理的,可是往往这样的患者他就会产生惊痰,就是因为气血脱位而产生身体多了那一两滴死水。有些人说用蜀漆吐掉,或者用桂枝救逆汤之后还继续用排痰的药,用滚痰丸之类的药来收工。所以这种时候就觉得蜀漆这个药,不一定用蜀漆,但是还是要有这一路的药物,患者效果会好一点。这种惊慌的病,如果不是在这个误汗,或者是用了错误的火疗法的情况下,像自己发作的其实也有哦,像急性的肾衰竭的这种患者,有的时候他的那个气血会突然脱位,那么也只好是用这个方子照治了,效果还可以。

《金匮要略》【16.13】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16.13条,这个“心下悸”,“半夏麻黄丸”,因为我们桂林本把它收在胸痹的篇章里面,所以我们就大概晓得一下,总而言之,这个《金匮要略》讲到惊病跟悸病,没有琢磨很多,就是惊病就是桂枝救逆汤,悸病就是半夏麻黄丸就这样。

桂本15.1条、15.2条讲解

【15.1】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言我满,此为有瘀血。

【15.2】病人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宜下瘀血汤。

下瘀血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蟅虫二十枚(去足) 右三味,末之,炼蜜和丸,以酒一升,水一升,煮取八合,顿服之,血下如豚肝愈。

我们看桂林古本的15.1条,我们先来看一看他怎么说这个瘀血病的患者,这个下瘀血汤怎么用。《伤寒论》里头我们已经学会了几个很够猛的下瘀血的药了,比如说桃核承气汤,说抵挡汤,但是桃核承气跟抵挡汤是什么主证?是其人如狂或者发狂,以症状来讲都是那个人已经神经失常了。如果这个人的瘀血,刚好位置不在抵挡或者桃核承气管的那一块的话,这个人可能会有什么其它的症状呢?中药化瘀药我们其实差不多已经教过一轮了,所以这个下瘀血汤的主证呢,我们就当做学一个补充就好了。

这个15.1、15.2条,我们原则上都是可以用下瘀血汤的,所以两条我们一起参考着。这个病人,他说“胸满,唇痿,舌青”,如果一个病人的主诉是胸口发闷,这个不一定是瘀血,还要再多加一点症状。他加给你的症状是什么?是“唇痿”,就是他的嘴唇,是好像特别干瘪的,好像那个我们一般人嘴唇有一点肥肥润润的那种感觉,就没有了。然后舌头是看得到有深蓝色的那个瘀斑的。那嘴唇干瘪,舌头有瘀斑,而且有一个现象是什么?是“口燥,但欲嗽水”,就是当一个人里面有瘀血,身体的水循环都会受影响,所以他会觉得嘴巴很干很干,可是你看他这个人嘴巴渴,他喝水是什么样子啊?是抿一抿而已,就是他并不是很想把那个水吞下去,这样的一个状况。所以“胸闷,唇痿,舌青”,记得“口燥”,但是喝水只愿意抿一抿,这个现象,这些都是抓瘀血的主证。然后“无寒热”,就是至少他不是在感冒发烧的状态。“脉微大来迟”,这个“脉微大来迟”同学就听听道理就好了,我们临床是不是一定把这个脉也难说。

他说“腹不满,其言我满”,就是这个人,他的肚子从客观的观察来说,你并不觉得他的肚子发胀,可是这个人会跟你讲我就觉得我的肚子有一个什么东西,就觉得好像有一个什么东西塞在那边,就是主观的。如果你是他主观说满,你客观的也看到满,那个阳明篇宿食病,直接就是照宿食来医,那个枳实厚朴那些方另外算,但是那个人主观觉得那里卡住了。比如说初期的肝硬化的患者,也算是一种瘀血,这样的患者他肚子还不见得看得到任何胀起来的征兆,可是那个病人就一直觉得闷得很难过。所以这也是一个可以用的辨证点,那这些我们晓得一下。

他再给一些辨证点给你参考,我们看15.2条。他说“病人如有热状”,就是这个人看起来,如果你听他讲他的各种不舒服的状况,你会觉得这个人的体质一定是偏燥热或者湿热,就是有里热的.他的症状是什么?“烦闷”,心烦了,觉得胸口发闷,“口干燥而渴”,嘴巴干啦。你看到这样的患者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上火了,可是你一把他的脉,这个六部按来按去都没有那种浮起来尖尖的脉。所以“其脉反无热”,他没有上火,他说那就不是热证的体质,而是“阴伏”,是里面有一坨血被压在底下出不来,所以这个人才会得不到滋润,看起来好像人干干的在发热。这个时候就应该要把那个瘀血打掉,张仲景选的方是下瘀血汤,当然这一条是桂林本才说下瘀血汤,这个宋本是并没有特别说用什么方的。

这个下瘀血汤,大黄、桃仁跟蟅虫一起煮,他是先要把这个药磨成粉做成一大坨药丸,或者你做很多小颗的也没关系,再把这一把药丸或者一坨药丸放在一碗酒跟一碗水里面再煮化,用这样的煮法。虽然大黄放到这么重,可是用酒煮过的话,大黄的泻下的力道会比较小一点。我这样子说是因为下瘀血汤算得上是经方里头的破瘀血的药里头比较斯文的一个方,就是比起桃核承气跟这个个抵挡汤,下瘀血汤药性比较温和。如果你要说《伤寒杂病论》里头还有哪里会用到下瘀血汤?那是女人产后,产后的肚子绞痛,他是先说用枳实芍药散来散瘀血。这种产后的这种肚子痛,我们一般都说,在经方里头肚子痛就喜欢用芍药,可是生完孩子的人你用芍药不是很好,因为芍药会让子宫松的,生完了需要子宫缩回原来的形状的。所以他就要加一个什么药来中和芍药的这种作用,就是枳实嘛,芍药松、枳实紧,这样的一个结构。

如果还是没有医好的话,代表这个女人她可能肚子里头还有瘀血没有排干净,这个时候就用这个下瘀血汤。下瘀血汤的好处就是它是可以用在产后的,你想产后你敢不敢用抵挡汤?万一用了之后大血崩,那人就死了怎么办?如果你是不用这种水蛭、虻虫这种破血药,相反的用蟅虫这种修补药,蟅虫的好处就是挖到哪里它就帮你缝合到哪里嘛,蟅虫本身是愈合伤口的药。所以用了蟅虫的话,你打瘀血它同时帮你愈合那个瘀血出来的那个口子,这样子对孕妇来讲呢是比较安全的。所以我想如果你能够找到这个条文上面符合的脉证的话呢,你用下瘀血汤效果不会很差啦。

如果他说吃了下瘀血汤,“血下如豚肝愈”,就是他可能会排出一些血块,像猪肝的颜色,大概这个样子。如果不想用下瘀血汤的话,其实四物汤加加味,效果也还可以。怎么加呢?首先四物汤里头,熟地先换成生地好了,然后白芍药改成赤芍。再把这样一个生地赤芍的四物汤加两味,加成桃红四物汤,桃仁跟红花,你说红花,就看你愿不愿意花钱啦,就是如果你肯花钱买藏红花的话,效果会好些,用川红花的效果就差一些。你说还要加什么?这个桃红四物汤还可以加两味药,变成二丹桃红四物汤,就是里面再加丹皮跟丹参,牡丹皮跟丹参加了之后,这个通瘀的效果还可以再好一点。就是把这些比较温和的药物组哦,就是加到一起,那勉勉强强也还可以,就是消瘀啊、清热的效果还行哦,这样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