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乡
(央视《下南洋》系列纪录片预告)
原来吃饭在中国人看来就是一种仪式!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有固定的礼拜时间,让大家聚集在一起;佛教以家庭为单位固定的聚集仪式不多;大部分没有宗教依托的中国人若要聚集在一起,最好的托词就是——吃。
(槟城美食自然是驱动我筹措此行的重要原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三爸说,吃在中国人聚集族群的重要性里,可能比宗教还要久远!
借机赶紧让他来解一解,这个与吃饭看似无关却有关的字——
南洋二字,满满的都是乡愁。
遥想当年远走他乡的福建人、广东人,隔着无边无际的海,默默思念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岁月漫漫,家乡遥遥。最难忘,或是往昔与亲朋欢聚的热烈、酣畅。而其中,必有筵席间数不尽的土菜野味、醇酒浓汤。
不可说,不敢说,愁太长。不如将记忆中的美食,悉数搬上眼前的餐桌。唯如此,微醺之际恍然如在梦中,或可在一念之间,且将他乡当作故乡。
那味道,因思念而特别珍贵,轻易不可更改。于是,百年复百年,那味道比家乡保存得还要好。于是,南洋一游,美食不仅是感受味道,还是品尝历史。
中国人讲究吃,爱吃、会吃,举世无双。民以食为天。饮食虽是生存本能,但在中国人这里,吃饭这件事一点也不低级。吃对先民而言,三餐果腹之外,其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处不在。古代的仪礼,便有许多是饮食之礼。
比如“乡饮酒”。每年几次,趁农忙的间隙,五里八乡或街坊四邻,欢聚一堂,珍重其事地摆宴设席,通过大规模的社交聚会,尊老爱幼、举贤选能,同时在潜移默化中礼教庶民。
汉字“乡”(繁体作“鄉”),即由此而来。
“鄉”字甲骨文,象二人相向而坐、共同进食之形。两个人都张着大嘴,中间的“皀”(bì),食器中盛满了美食。
字形变化到篆文,趋于简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鄉”又出了另一种篆文字形。两边的人,变成了两个城邑(也许是两个相邻的村庄)。
文字学家说,这叫字形的“讹变”。就是说没写对,弄错了本形。但或许,写这个字的人,也是在描绘他亲眼所见的盛况吧。鄉饮酒,不正是二乡共饮么!
无论如何,我们知道了:正是通过这样的仪式,才有了“鄉”,有了我们在家族以外更大的共同体。什么叫老乡?一锅吃过饭,才是家乡人!
所谓家乡,所谓故乡,从时间的最深处,埋藏着我们对味觉的记忆。这些保存在汉字中的味道,当然也还保存在远走南洋的广东人、福建人的记忆里,保存在他们一代代后人的餐桌上,以及那座热带小城街边的小饭馆里,小吃摊上。
面对面,坐下来。你是异乡人,他也是异乡人。故乡太遥远,远得记不起来。唯有中间那一盘美味,还记得许多过去的事。
来吧,暑假一起品尝槟城无尽的美味,让我们一起,在他乡,寻找故乡~
早鸟优惠最后一天,点击上图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