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唱法喉头位置的不同说法(1)京剧演唱低喉位说
◆ ◆ ◆ ◆
京剧唱法喉头位置的不同说法
张再峰
◆ ◆ ◆ ◆

喉头——又称喉结、喉器
喉头和声带俗称“嗓子”,声带是两条由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左右对称,位于气管上端的尽头处,声带就藏于喉头的中间,受喉肌和软骨的制约。两条声带可以分开或闭拢,声带中间的空隙通道就叫“声门”。
当吸气时声门是开着的,气流吸入;当发音时,声门轻闭,声音和气流轻叩声门,从缝隙通道“声门”而出。所以说,声带的运动完全取决于喉头的状态,服从喉头成为一个整体而协同运动。声带所发声音音色的明暗、音质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喉头位置的取向,因为每个音都存在其自己特有的声音腔体形式,也就是说,喉头位置的高低不同,直接代表发声时咽腔共鸣管道的缩短与拉长,就会产生不同风格的声音和演唱技巧。
喉头越是低、深,声音就越靠后,而喉头越是高、浅,其声音也就越会靠前。在京剧演唱中,还会因声音前后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流派的演唱,如程(砚秋)派的演唱与荀(慧生)派演唱,其声音的不同就是与喉头位置不同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各种声乐都非常注重“喉头位置”的一个主要原因。
京剧演唱的喉头位置,在理论上与实践中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对于京剧演唱中的喉头位置大概有三种认为:
一是认为京剧演唱是低喉位,但要低到什么程度?与美声唱法的低喉位有何异同?等等这些,语焉不详
二是认为京剧演唱是随着声音的升降而上下移动喉位;
三是认为京剧演唱普遍喉位偏高,是“高喉发声”。因此,莫衷一是、说法不一,有必要作一些探究。
京剧演唱低喉位说
由于歌唱发音时,喉头的活动是不能违背语言发音规律的,只能在它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与完善,这种情况京剧演唱尤甚。因此,必须先从语音发音来寻找京剧演唱正确的喉头位置。
京剧演唱采用的是以汉语为基础的“浅声道”发声歌唱。在汉语韵母中,元音的舌位绝大多数偏高,汉语的发声其声道与美声唱法相比较是短而浅,声道的截面积偏小,声音管道跟美声唱法的“大管”相比较京剧演唱的声音管道只能算是一个“小管”或“中管”。因此,汉语的这些发声特点及共鸣腔体是比较容易产生高频泛音的共鸣。
笔者通过40多年的舞台实践和教学实践,认为在京剧演唱的十三道韵辙中(即十三种口型),没有一道辙是需要用大幅度的扩咽降喉、且要保持底部的低喉位“大管”式的方法来演唱。因此,京剧演唱是不能采用美声唱法这种深低喉位来演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