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成为快乐

张宁生

----在淮外教科研论坛上的讲话

我们常常提倡“寓教于乐”,却很少要求学生“以学为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都会落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学生课外是条“龙”,课内象条“虫”,“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教学,困绕着老师。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依据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突出主体

学生是否乐学,得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就会使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厌学,难以达到最佳效果,教学过程既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受教育的对象是有感情、会思维、有一定价值取向的少年,这就决定了不能把他们当成植物,也不能当动物来培养,而要突出主体,突出主体人格、能力、兴趣。

1、尊重主体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我有一个感觉,就是很多创造性的想法都是在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撞击后产生的火花。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也许价值不大,但如果我们不轻易地加以否定,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参与,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被撞击出来。

如有一篇阅读材料《夏天也是好天气》,我搞了仿句练习,老师先提供:

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

学生: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去吃冰淇淋。

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穿裙子。

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去游泳。

这些都是浅层次的,但在我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加以肯定下,随着课堂的深入,答案也丰富深入起来:

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放下一些工作,悠闲地记忆往事,只剩一片洒脱。

夏天也是好天气,虽说身处在热的氛围中但心可以是凉的。

夏天也是好天气,可以找个通风的僻静的地方架一张竹藤椅半卧半躺,双眼微睁,超然地看世界。

由于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思维易于向纵深发展,学生在别人思维的启发下,一边惊叹别人精彩的发言,一边积极的参与课堂,进行语言实践训练,不知不觉的一节课就悄然而过,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轻松。

2、贴近主体的价值需求。

我们的教学在设计问题时要善于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出朱校长所讲的能引起思维风暴的问题,而这一类问题必然是贴近学生的价值需求的,在学习、生活中确实需要解决的,比如数学应用题的设计现在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比如商场的营销策略设计,顾客针对商场的优惠方案设计购买方案,这些问题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激起学生的心理期待,所以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强调实践。

理科中的一些原理,文科中的一些方法都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事实上理科老师在这些方面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文科方面也可以操作,比如作文教学中教学生学会“如何观察”,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提供一只茶杯,让学生观察。要求先用眼睛看,学生回答:这只花瓷杯带着盖儿,盖儿四周镶着金边。正中有一个提柄,象桥,最上面镶镀一层金亮亮的,杯肚中绘着紫色的牵牛花,一朵一个姿势,那朵大的仿佛在风中抖动,像在跳舞。再要求用手托起茶杯,感受重量及温度。生答:杯子是热的,好像装有水,这一点烫好象冬天里妈妈握着我的手的温度。(极富想象力)第三步要求学生闻茶香。生答:清黄的水面上漂浮着两朵白菊花,闻一闻真香阿,和爸爸泡的茶一样有股清香的味道。我的腮帮子发软,我的牙齿在发抖。第五步让学生谈感想。生:观察不能走出观花忌凭主观经验,不能被表象迷惑。

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六种感官一齐运用,完成了对观察要求的掌握,把握住了事物的特征,学生后来的文章写得非常成功。

三、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喜欢与人交流。前者表现出一种独立性的风格,后者则表现出一种依存性,但这都不影响学生认知发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较稳定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强求一律。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

比如教《春》,全文三部分,盼春、绘春、颂春,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哪部分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然后向大家汇报一下。结果有五个同学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有用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草、春花的。有用画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的,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场景的,有用实物投影展示课前收集的春的图片的,有同学有感情地朗诵春花图的。

这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选择最佳的展示自己的方法,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自如,非常投入。

四、改变评价机制

传统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终极性评价和量化评价,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格的代名词。但是对教育而言,量化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化或只评价简单的教育现象,它不仅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而且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这样,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也被简化为可能的几个数量,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也终将被泯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注重形成性评价。关注结果的终极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新课程强调评价的重心应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比如对一次考试后的总结,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与学生探讨,让学生自己谈看法。

考试前的复习应该怎么做更好?

考试中你有什么感觉

考试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教训

对于你的不是应怎样补救?

这就改变了过去只评价学生考试成绩的状况,而且是与学生一道分析自己试卷形成的过程,通过关注结果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和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了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2、强调质性评价。以往的评价是以考试测验为核心的,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实现的。而这些考试又多以知识技能为核心,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技能的熟练程度。但对于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量化的方法能行得通吗?因此要实现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必须重视质性的评价。所谓质性评价就是在各种考试评价的基础上加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除了纸笔测试,还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可以设立收获袋,放各种奖励卡,如“创新思路卡”、“精彩发言卡”、优秀作业、喜报,让学生自己记录自己的点滴进步,自然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采取推迟评价法。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长,在以后学习中逐渐完善的,对此,我们可以选择推迟作出评价的方法。

如:考试前,这次测试如果你对测验的答卷觉得不满意,可提出申请,允许重新解答。经学生努力,改正原答卷错误后,教师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分,并给出激励性评语。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易于看到自己的进步,对自己充满信心,这种推迟判断法,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新的学习活力。

新课程改革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能否构建出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达到这样的评价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四个方面的关注,即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这需要我们在评价方法与策略上进行不断探索,努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当然,帮助学生乐学是对我们老师提出的一种要求,而我们老师在学生中则要培养学生的苦学精神。有我们老师的激趣导行,为学生乐学创造条件,有我们学生的苦学精神,我想淮外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