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有空,说说房子的事。首先,要承认一...
过年有空,说说房子的事。
首先,要承认一个事实,中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房价,高房价问题在一线超大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及东南沿海发达城市里非常突出,但在很多三四线城市及“十八线”城市里,房价又是逐渐塌陷的。从长远看,这个趋势很可能还会加剧。它反映的是,人口在向大城市集中。
第二,全国大部分家庭已经有自己的住房,无房并且买房困难的主要是移居到一二线城市尤其是移居到一线超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在北上广深这样的顶级大城市里,年轻人初来乍到,无论你做什么工作,工资高低,买房都注定很困难,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提供不了帮助的,尤其艰辛。
第三,这是一个全球困境。主要国家一线大城市和经济重镇房价相比于中小城市都是奇高的,都面临新来的年轻工作者买不起房的问题。老胡在德国汉堡、美国旧金山都听当地官员给我讲,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移民到这里的年轻工作者买不起房,问我中国是否有同样的问题。更不要说纽约和伦敦这样的城市了。年轻人去北上广深等地打拼,如果父母的经济实力不够雄厚,那是要开展一场艰苦置业的。一开始肯定要租房,然后贷款买房,能把贷款还的差不多,平均大约要40岁以后的事情了。
这是很值得同情也很值得敬佩的一拨现代年轻人。他们来一线大城市定居,就是对自我的挑战和超越。他们是城市里的新生力量,最有活力和干劲,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他们也推动了城市的更新。北京在我小时候只有700万人口,现在是当年的3倍多。北京的大部分新建房屋都是由这些新北京人购买的。
第四,为缓解年轻人买不起房子的问题,北京市采取了经济适用房、两限房、政府和个人共有产权住房等措施,解决了部分年轻人的购房问题,我身边就有一些年轻人以这种方式买了房。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这种机会,要排队。同时也有一些年轻人因为这种房子从长远看升值慢变现困难,不愿参与这些项目,宁愿攒钱买普通商品房。
第五,北京的实际情况是,如果有一份城市的中等收入,工作几年后存一些钱,家里若再能给一点帮助,或者两个年轻人凑到一起,还是能够在非核心区的地段贷款买房的。环球时报里几乎都是外地人,大家工作一些年以后绝大部分也都买了房。报社的一位司机今年四十多岁,他19岁就来了,后来咬牙贷款买房,几年前成功实现在北京积分落户,一家人有了北京户口。这一命运的转折是他年轻时不太敢想的。
老胡有一个50岁的亲戚是北京铁路工人,纯工人,他的妻子是一名幼教,他们年轻时无房,在父母六十多平米的房子里有他们的一间屋子。后来他们在父母房子的旁边贷款买了一个五十多平米的二手房,穿插着住。他们梦想有一个大一点的房子,最后又攒钱、贷款,在挨着北京的河北固安县买了一个百平米以上的房子,现在还没有交付。他们还将能够继承父母的那套房子。这一家代表了北京最基层又很希望改变也很努力的老百姓的购房经历。
第六,由于大多数人家都有房子,又有一些年轻人急于购房,房价波动永远都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有房的人希望房子涨价,无房的人希望房子降价,互联网上反映的更多是无房年轻人渴望房价下跌的呼声。实际上,窃以为,房价的最好状态是保持稳定,那样的话经济稳定,人们的预期稳定。房价暴涨会带来经济的畸形繁荣,沉重打击想要购房的年轻人。如果房价大跌,大多数有房子家庭的资产都要缩水,而且可能诱发金融危机,严重危害整体经济面。
第七,决心向一线大城市移民,而不是在那里工作几年赚点钱就走的年轻人,社会不仅要尊敬他们,政府还要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比如租房市场有序,对他们落脚至关重要。同时,老胡也要说,对他们个人来说,注定将有一段自我加压的奋斗史。退回到中小城市一下子会轻松许多,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强、达观。不会有一套容易得的房子在大城市等着你,作为新移民者,你不得不用很多年的工作和奋斗换来它。若要加入重点学区房的角逐,更需使出吃奶的力气。一线大城市的重点学区房才有多少?谁去拼都是一场硬仗。
说实话,这个世界有种种不公平,但冥冥之中又有一种公平,那就是你选择什么,就要准备付出什么。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公平尽了最大的社会性努力,在农村扶贫,在城市推行“房住不炒”的政策(北上广深要是放开房价会再涨一大块),调整学区弱化学区房概念等等。但到个人层面,一个人在已经确定的人生环境中,实现改变和上升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倍努力。不消极,不懈怠,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比抱怨社会至少是一种积极的信仰和实践,会给我们带来切实的帮助。这样做的人肯定会因此多一些人生的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