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四十章: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章(法篇第四章)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原第33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解】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外在的“知”是建立在自己内在的观念和信念系统上的。如果没有内知,所有的知都是局限,不能称之为明。
2、胜人者有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够超越自己,并带着别人前行,才是真正的力量。
3、自胜者强:超越自己的人是强者。
4、知足者富:具有丰富意识且可以给出去的人才是富人。
5、强行者有志:坚持自己的信念系统直至显化。强,行动坚定地锚定在新的信念系统之中,这是真正的有志。
6、不失其所者久:锚定自己的内在,秉道而行。
7、死而不亡者寿:身体等有形的部分可以消亡,精神的部分可以永远流传。
【释义】
能看懂他人或外在事物的人是智者,但能清晰明白自己的人是觉者。战胜他人只能证明你有力量,但不断超越自己才是强者。一个有丰富意识的人是富者,一个有持续行动力的人说明其有强大的信念系统。只有秉道才能走得更久,物质消亡而精神不消失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释意】
知是在头脑知晓的层面,而智慧是知行合一,是在行和验证层面。圣人知晓自己对外部知,都是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所加工的知,是有限的知。所以圣人会对外部敞开,通过实践扩大对事物的深度认知。真正智慧的人,既要内观,又要外观,要内外连通一体,内外无二。要既有圣人的格局和胸怀,又有凡人的状态,可上可下,能曲能全。在常人眼中强大是打败敌人。而对老子来说,强大是可以带着敌人或弱者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未来。从胜人到自胜,最终达到同胜,才做到真正的天下无敌。
《道德经新译》第三十九章(法篇第三章)
一通百通 万事轻松
(原第39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至誉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注解】
1、得一:得道。一即是道、和、平衡。天地万物都要得一,如果一在我手里,则天地万物都可以为我所用。天地万物皆得一而归。
2、天下正:天下安定。正,安定。
3、其致之:推而言之。
4、天无以清将恐裂:天失去平衡,就会崩塌。
5、歇:消失、灭绝。
6、竭:干涸、枯竭。
7、蹶:跌倒、颠覆。
8、至誉无誉:至高的荣誉是无需赞美的。做生命本来需要的,而非为虚名而做。
9、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10、琭琭:光彩的样子,形容美玉。
11、珞珞:石头坚硬的样子。
【释义】
道之平衡在一点,即中心点,这一点超越了二元对立。天在此点则清,地在此点则宁,神在此点则灵,谷在此点则盈,君王在此点则天下安定。这就是这一点的妙用。如果这个平衡点打破,天地风云变幻,人间世态演变。所以贵贱有平衡,高下有平衡。君王位高而名低,自称孤、寡、不谷,不也是一种平衡吗?所以大道无形,大德不名,不把高贵的宝石和平凡的石头区别开来。
【释意】

这里的一就是和、平衡,人与人之间乃至人类和自然之间和谐了,就安定了。“和”从哪里来?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站在“我们”的角度说话和办事,就是道。当人类只考虑自己,而忽略自然,就会天崩地裂。同样,当统治者忘掉了民众是基石,就会被颠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