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伙伴潘博文消失了,别人却说他从不存在

发布时间:2021-01-24 
文: 此木
来源:果壳(ID:Guokr42)

最近,知乎上一个“潘博文消失事件”被广泛传播,读完这个故事的朋友想必都脊背一凉。

在故事里,答主和一位同学以及潘博文一同进入废弃的宿舍大楼捡羽毛球,但潘博文从此再也没有出来。

更离奇的是,除了答主和同行的那位同学,所有人都完全不记得潘博文,连学生名单上也没有了他的名字。

答主记录的细节细腻丰富,让人毛骨悚然。

引起大量关注后,答主后发文解释潘博文是自己为了缓解孤独而创造出来的“幻想中的伙伴”,也称Tulpa。

答主表示“潘博文”是他想象中的伙伴丨衡谨卧石/知乎

Tulpa(“朱巴”)发源于藏传佛教,是一种使用精神力量显化物体的神秘学概念,近年来成为互联网上的小众亚文化。

Tulpa爱好者们还建立了一套主动创造“幻想中的伙伴”的教程,试图听到甚至看到这个想象出来的虚拟人物。

虽然听起来很玄乎,但想象朋友这个现象,在现代心理学中并不是新鲜事。

有想象的朋友?挺普遍的

在心理学上,“假想伙伴”(Imaginary Companion)是被个体命名、在日常对话中会被提及或者可以直接交流互动的角色,但这个伙伴对外人来说是不存在的。

出现这种状况的人群主要是3-11岁的儿童。

事实上,“假想伙伴”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玛乔丽·泰勒(Marjorie Taylor)在此领域有近30年的研究经验,她表示,西方大部分对此研究中的抽样统计都表明,有一半左右的儿童有过“假想伙伴”

一篇发表在《国际心理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的研究也显示,中国5-6岁的儿童有40%左右拥有“假想伙伴”

 “假想伙伴”是精神疾病吗?

“假想伙伴”作为一种脱离现实的“幻觉”,曾经被认为是一种人格缺陷或者心理障碍。

但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它就开始被视为一种无害甚至积极的儿童心理发展象征。

另外,即便孩子成年后,想象中的伙伴依然存在,也很少有人表示受到困扰,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

因此,“假想伙伴”已经被普遍认为是孩子在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目前关于“假想伙伴”的研究大多认为,“假想伙伴”是儿童“假装游戏”(Pretend Play)的形式之一,比如洋娃娃、小动物玩偶之类的客观物件被孩子赋予人格。

虚构的人物可以成为孩子诉诸内心情感需求的替代对象,什么悄悄话都跟这个小伙伴讲。

在潘博文的故事中,答主称自己在初中时期经历了人际排挤,内心十分孤独,因此潘博文出现在了答主的精神世界里。

但需要指出的是,有“假想伙伴”并不意味着儿童就是存在社会功能缺陷的孤独人群,只是他们对于社会交往有比较“特别”的兴趣——通过一种非现实的象征性的方式来表达。

也有心理学者推测,“假想伙伴”是儿童面对问题时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心理弹性机制(Resilience),尤其能帮助儿童独自面对恐惧的情绪

一项研究表明,尽管有“假想伙伴”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人际社交的边缘地带,但却在积极解决问题能力上有更优秀的表现,以及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这似乎表示“假想伙伴”可以让个体更少地依赖外界人际关系,而在社会功能上能够自给自足。

总之,“假想伙伴”对于儿童社会心理发展来说是一个特别而积极的存在,有心理学者将其功能分为:

1.    帮助问题解决和情绪管理;

2.    理想和观念的探索;

3.    陪伴和安慰的来源;

4.    行为学习和社会角色探索;

5.    自我管理和自主性的掌握。

孩子喜欢跟想象的伙伴玩,

宝妈宝爸怎么办?

比较放宽心的父母会认为“假想伙伴”是无害的,并将其视作孩子的想象力和智力发展的表现,但也有一部分父母担心这是心理问题,脱离现实的幻想可能会带来精神疾病的风险,甚至在某些文化下,“假想伙伴”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的“通灵”现象而被忌讳。

当得知孩子有“假想伙伴”并且很喜欢和这位伙伴玩耍时,身为父母不妨多了解一下这位看不见的朋友在孩子心中的模样,通过了解TA的外貌、性格和日常行为,可以更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内心需求。

如果有父母技艺超群,甚至可以将这位虚拟朋友作为教育孩子的媒介,促进亲子交流互动,进而培养孩子的素质和品德。

如果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现象,也不可盲目打压。相关研究发现,即使父母打压和否定孩子的“假想伙伴”并限制交往,孩子依然会以私密的方式与其互动

“假想伙伴”其实多出现在儿童阶段,孩子长大了,TA可能就自然而然退出孩子的生活了,不必过度担忧。

不过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发现这位“假想伙伴”带来了不良影响,比如成为孩子不良行为的借口,或者这种现象和孩子曾经历过心理创伤性事件有关,就需要及时求助心理健康方面的援助,不能视而不见了。

—END—
作者简介:此木。长期浸淫边缘文化的心理学热心小柴。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果壳(ID:Guokr42),科学和技术,是我们和这个世界对话所用的语言
责任编辑:小鲸鱼 木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