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A360: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读《谈美》

文/望月听雪

又是一个跨越了民国硝烟的作家,正当年的时候遭遇了千古帝王的沉没,新世界、新文化运动,划时代历史更迭的时光交错之时,由衷而发的关于美的赞歌,写给青年的无关风花雪月的“美”。

“现在的青年不应该再有复杂错乱的心境了,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帖清凉散。想来想去,我决定来和你谈美。”“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年头,我还有心肝来'谈风月’吗?是的,我现在谈美,正因为时机实在是太紧迫了。朋友,你知道,我是一个旧时代的人,流落在这纷纭扰攘的新时代里面,虽然也出过一番力来领略新时代的思想和情趣,仍然不免抱有许多旧时代的信仰。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将一则由美带来的话题,如涓涓细流随着淡淡的语气娓娓道来,却有着语重心长的厚重感、时代感。随着几千年帝王朝的分崩离析,革新的洪流席卷而来,当时代走到这个岔路口,人心不古,所谓“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民风尤其是少年、青年,在这个大时代里何去何从,内心对于所存乱世的迷惘,无处安放的灵魂,情归何处,心何所依?因此作家从骨子里、心底里、思想中谈美,谈如何荡涤世间的浊气,“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心中无限向往着“风清气正定乾坤,海清河晏共筑梦”的和平治世。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旧思想与新文化的碰撞、中山装与西装的碰撞、清朝长辫子与清爽短发的碰撞,从里到外、从外表到思想,接受着新时代的洗礼,笔者以美为出发点,试图探索澄澈的治世之道、纯净的人生理想,“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这便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吧,用一种美的视角去看万物,万物都是美的。用一种怡然自得的心情去看风花雪月,便是美得不可方物了;若以一种悲怆殇心去看风花雪月,便是泫然欲泣之伤心千古了,满目的萧索离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般,从不同的“窗口”看风景,自是有不同的感悟与景致。“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目光所及皆是美好。”

“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心知长别离,自挂东南枝。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末句便点出了此诗永流传之意义所在,也永远留给后世抹不去的遗憾与慰籍,“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此诗的梨花、柳絮皆是淡看人生之寓意,此间风骨永存,目之所及,一片清正坦荡之风,便是笔者的人生了……

“书中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以'谈美’'免俗’'人心净化’为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作者的人格及审美理想。”“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而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终是将“全剧”推向了高潮,不愿走马观花,请读者细细体味其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与其间的深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欣赏美的眼中看出去,怎样都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