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王萧誉之死——南梁皇族内讧的缩影

唐高宗末年,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苏良嗣发现荆州地界上有一座河东寺,惊呼“江汉之间哪来河东?”上报朝廷,导致河东寺被改名。

荆州本地士大夫闻言,感慨苏良嗣读书不精。不过这事既然朝廷也批准了,荆州人怕是有指斥乘舆之嫌了。

苏良嗣的地理知识并没有错,但显然,他并不知道河东寺的得名缘故。


家世

古人早婚早育,但南朝梁的开国之君梁武帝不一样,他很久都没有儿子,不得不过继了侄子萧正德(萧宏子)为嗣子;后来他在武力推翻南朝齐的过程中,事业上节节推进,家庭上也能力爆发,在三十八岁的年纪喜得长子萧统,当上皇帝后更是三宫六院,此后短短7年间包括萧统在内一共得了八个儿子(其中次子萧综可能是南朝齐昏君萧宝卷友情赠送的,详见本人之前的文章,与本文关系不大就不赘述了)。

开国太子萧统开枝散叶的速度却比老子快得多,先生长子萧欢,十九岁又一举得两男萧誉、萧詧(音“察”)。萧欢字孟孙,萧誉字重孙,萧詧字理孙,这些表字个个都像梁武帝这个做爷爷的起的。

萧统不仅是太子,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就是他所编纂,也是得名于他,之前的很多文学作品也是借此得以保存。


择储之患

“昭明”是萧统的谥号,因为他还没当上皇帝,便英年早逝。

梁武帝起初想遵循春秋礼法,立萧统的儿子萧欢为皇太孙。但是,前朝齐武帝立皇太孙萧昭业的教训不远,萧昭业登基时已经二十一岁,尚且很快惨遭政变杀害,何况萧统诸子还只是十来岁的孩童呢?

由于次子萧综已经因为怀疑身世叛逃北魏,梁武帝决定,立萧统的三弟也是胞弟晋安王萧纲为太子。有道是国治以序,国乱以功,乱世国赖长君也不是没道理可讲,何况萧纲在任雍州刺史(治襄阳)时,曾对北魏作战,有收复南阳、新野、“拓地千里”的军功。

虽然做出了这个决定,但梁武帝也明白皇统旁落萧纲系对不住萧统诸子,于是将萧统诸子提升到皇子待遇:华容县公萧欢封豫章王,枝江县公萧誉封河东王,曲阿县公萧詧封岳阳王,还有两个用生僻字取名的儿子封武昌王、义阳王,都食邑二千户。

但是,皇位毕竟只有一个,萧统诸子因此对爷爷怀恨在心。

这事还有更可怕的隐患,在后头。

梁武帝原本担心孙子年幼继位出乱子,结果却因为待机时间太长,不仅熬死了长子萧统、四子南康王萧绩、五子庐陵王萧续,竟连长孙萧欢也熬死了。

先前梁武帝立萧纲为储,他的第六子邵陵王萧纶就明白了,原来我朝的储位是横向传递的,四哥五哥都死了,下一个不就该我了吗?于是他开始心思活络图谋不轨,不仅图谋伏兵弑君,甚至在献给武帝的酒里下毒……


天下大乱

萧纶的阴谋固然没有得逞,却是南朝梁皇族乱象的一大缩影,一旦有了契机,隐患全面爆发,就不可收拾了。

这个引发天下大乱的祸端,就是侯景之乱。

侯景本是东魏权臣高欢的手下大将,高欢死后,他不愿居于权二代高澄之下,又未能和西魏取得互信,于是投靠了南梁,被南梁封为南豫州牧、河南王,治寿阳。但他和梁武帝之间也是彼此利用,当得知梁武帝可能用他交换伐魏被俘的侄子贞阳侯萧渊明(萧懿子)后,就一怒之下发兵攻打南梁都城建康(今南京)了。

侯景起兵之初才八百人,所以梁武帝觉得即使侯景果真反了也可以像捏死蚂蚁一样搞定。

但是,平乱需要用兵,而掌兵的孩子们,一个个都翅膀硬了不听话了。

本来梁武帝也不是没防着诸子坐大,出镇地方的诸子大都有儿子在京留做人质,孙子做爷爷的人质,画风奇特得很。像庐陵王萧续生前不是很乖,他留下的儿子萧凭干脆因罪被处死了。但是,自己打算盘是儿子们的思想自由,梁武帝实在是干涉不动。

第七子湘东王萧绎,荆州刺史,手握重兵,走到武城,说要会合队友,不走了!

第八子武陵王萧纪,益州刺史,手握重兵,因为得宠干脆被破例不留人质,于是他——压根不动!

反而是弑父未遂凶手萧纶突然人设反转,积极出兵勤王了。这也可以理解,萧家的江山,内部再怎么乱也轮不到外人染指。

这时候,梁武帝的在世长孙萧誉在干什么呢?

萧誉时任湘州刺史,治所在今长沙,他也出兵参与了勤王,但他走到青草湖(今洞庭湖),也学了跟七叔一样的托词,不走了!

梁武帝终于因为立储不当——或者说立储后处理不当——自食其果。

但是,他的恶报,却未必是萧统子孙的福报。


同室操戈

按兵不动的萧绎、萧誉很快收到了来自朝廷的命令,撤军回家,这正如他们所愿。

梁武帝怎么会拒绝子孙们的帮助呢?

因为建康台城已经失守,他和朝廷都已经被侯景控制。

他万万没想到,有文化有军功的新太子萧纲,竟在受他之托总领守城事务的时候屡次判断失误,成了侯景的实力狼助。

当然,萧纲没有主观上当狼助的故意,真正主观上当狼助的,是他心理失衡的前嗣子临贺王萧正德。但侯景有了梁武帝在手,要萧正德何用?萧正德悔之无及,又想反侯景,于是被侯景杀了。

在侯景面前,梁武帝保持了作为开国帝王的威严,也因此遭到了侯景的报复,饮食受到限制,郁郁而死。

侯景立萧纲为帝。

但是,南梁各地多的是反对侯景的势力,比如萧绎,拒绝用萧纲的新年号大宝,仍用武帝的旧年号太清。

为了巩固统治,侯景当然要一一剪除这些地方势力。

而且实际操作起来,也不是所有的势力都需要他费心,有的势力不需要他动手,就会被解决。

先前梁武帝任萧誉任湘州刺史时,调原刺史张缵任雍州接时任刺史萧詧的班。张缵仗着自己的才望,对年轻的萧誉礼数不周,于是被萧誉排挤。为了自保,他乘船趁夜逃跑,却又不敢去雍州上任,万一萧詧不合作怎么办?

张缵想起了自己的朋友萧绎,计上心来……

很快,萧绎就收到一封举报信:河东王要袭击江陵了!岳阳王是同谋!

江陵游军主朱荣又派使者报告:“桂阳王萧慥(萧懿孙)住在这里,打算响应萧誉、萧詧。”吓得萧绎凿沉米船、斩断缆绳,一回去就先杀了萧慥,然后派谘议周弘直出使萧誉,要他赶紧准备粮草和军队,一起勤王。

萧誉不服:我们都是一方军头,你凭什么指挥我?

萧绎世子萧方等请求讨伐,获准挂帅出征,却出师不利,溺水而死,连尸体都找不到了。

于是萧绎又派将领鲍泉前去讨伐萧誉,并写信阐明利害,给他机会。

什么,杀了你儿子还给机会?

大概是因为萧方等虽然文武双全又是萧绎的嫡长子,却因为受到母亲半老徐娘的连累早已失宠吧。早在出征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他真的死了,萧绎反而高兴。

但易地而处,萧誉凭什么相信杀子仇人会向自己伸出橄榄枝?不如修筑城池为上。鉴于首战告捷,他还叫鲍泉有什么本事尽管使出来。

那鲍泉就不客气了,打了萧誉一个三连胜,萧誉军阵亡三千人,溺水死一万多人。

萧誉于是烧了郊区,把居民全部驱赶到长沙城内。鲍泉更不客气,开始了围城。

无独有偶,萧誉遇到了张缵,萧詧也遇到了一个类似的角色刘方贵。不同的是,萧詧干掉了刘方贵,而受命去救刘方贵的张缵则被萧詧强留。

萧詧眼看二哥萧誉危急,就用围魏救赵之法,攻打萧绎的老窝江陵,吓得萧绎搬出死人萧统劝萧詧不要以侄攻叔。萧詧也不客气:你叔叔攻打侄子就有理了?你撤我才撤!

基于之前说过的立场,萧纶也写信劝和:七弟你这样同室操戈,怕不是给侯景打工吧!

然而,萧詧无法攻克江陵的城防,关键时刻连老本家萧敬腾也不帮忙,水淹四尺,淹没了萧詧的军营,也淹没了萧詧的军心。萧詧赶紧丢下器械辎重逃回襄阳,临走时先杀个张缵压压惊,叫你陷害我们兄弟!

经此一战,萧詧明白自己不但遭到大损还彻底把七叔得罪死了,就抱了西魏的大腿。


冤冤相报

萧誉却没有机会抱大腿了。连萧詧的武力都没用,萧纶的文书又有何用?

起初情况也还没太糟,他虽然是文艺青年萧统之子,但从小就骁勇有胆气,更绝的是,他可以骑着马使用弓弩,又能够安抚士兵,很受部下拥戴。即使内外联系断绝,长沙城的守备仍然很坚固。

直到萧绎把攻城主将换成了外挂王僧辩。

王僧辩修筑土山,不分昼夜地进攻,矢石如雨,城中将士死伤大半。

在被围十一个月后,萧誉发现自己私下里照镜子看不见自己的头,又看到两手撑在地上俯视房子的盖屋高人和像驴一样大、从城门跑出去不见踪影的白狗,心里很不愉快,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了,于是暗中装备海船,准备突围而出。

不料他手下却出了一个叫慕容华的叛徒,引王僧辩进城,萧誉左右皆散,只得束手就擒。

关键时刻,节操还是不能当饭吃啊。

萧誉仍然抱着一丝希望:“别杀我,让我见七叔,让我说一下自己是被谗言诬陷的,虽死无恨!”

萧绎的手下说:你想见他啊,这件事湘东王早有安排了。

于是萧誉的首级如愿见到了七叔。

在当初的高兴过后,萧绎又想起萧方等的种种好处,竟又怀念了起来,这笔账必须算在萧誉头上,于是他将萧誉的首级反过来安葬。

这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年后,萧绎平定侯景,称帝,史称梁元帝;次年,联合西魏消灭更早称帝的萧纪。

当时萧纲已被侯景所杀,萧纶又被西魏所杀,萧绎成为了梁武帝的在世长子,又有平定侯景之功,即使梁武帝复生,这皇位也非传给他不可。

但是,第二年,因为他的外交失误,西魏权臣宇文泰就派了大将于谨、杨忠、宇文护来拜年,穷途末路之下,他竟然反萧统之道而行之,做出了江陵焚书的壮举。

这就怪不得萧统的在世长子萧詧找他讨还公道了。

萧詧用土袋给七叔做了最后的了结,也为二哥报了仇。

西魏立萧詧为皇帝,史称梁宣帝,立国于江陵。

萧詧追赠萧誉为丞相,追封河东武桓王。

堂堂的故太子之子,不是死于非命,就是成了只能管八百里的儿皇帝。

都怪爷爷。

——到这里,大家也明白了吧,荆州的那座河东寺,就是梁宣帝为了纪念自己的二哥河东郡王而建的。

IOS系统打赏通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