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老将邵荣之死:对不起,我们不是一路人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有一个情节,是任何电视剧都没有拍出来,以后应该也不会拍的,就是年幼的张无忌和杨不悔走到濠州遇到了灾荒,差点被忘恩负义的简捷、薛公远生吃,好在与简、薛同行的徐达良心未泯,偷偷放走了张无忌二人。张无忌虽然又被抓住,却成功自救反杀,同时徐达也喊来了帮手:汤和、邓愈、花云、吴良、吴祯,还有一个和尚,当然就是终极大boss最终赢家朱元璋。
至于张无忌和常遇春的戏码,那就更多了,也是电视剧一直都拍出来的。
但有一个后来和徐达、常遇春齐名的濠州人,却不但无缘得见未来的明教教主,更深深地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明史·常遇春传》:
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
同一篇传也揭示了他被埋没的原因:
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事觉,太祖欲宥荣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义不与共生。」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
《续资治通鉴》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七月:
吴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以谋反伏诛。荣粗勇善战,与吴国公同起兵濠州,公待之甚厚。自平处州还,遂骄蹇有觊觎心,常愤愤出怨言。部将有欲告之者,荣不自安,与继祖谋俟间作乱。至是公阅兵三山门外,荣与继祖伏兵门内,欲为变,会大风卒发,吹旗触公衣,公异之,易服从它道还。荣等不得发,遂为部下士宋国所告。公召荣等面诘之,俱状,曰:「死而已!」公不欲即诛,幽于别室,谓诸将曰:「吾不负荣,而所为如此,将何以处之?」常遇春曰:「荣等一旦忘恩义,谋为乱逆,公纵不忍杀之,遇春等义不与之俱生。」公乃具酒食饮食之,涕泣与诀,皆就刑。
于是,《明史》没有<邵荣传>;人们提起明朝开国功臣,也往往能说出徐达、常遇春,而不知在明朝建立前6年就以如此不光彩的方式倒下的邵荣。
如果光看这些正史记载,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邵荣是把自己作死的,朱元璋想大发慈悲饶他一命都没办法。
但学界对邵荣多有研究,其实事情恐怕并没有这么简单。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朱元璋和邵荣是如史书描述的那样简单的君臣关系,朱元璋越来越发达,邵荣应该高兴才是,安心为朱元璋打江山将来做开国功臣就是了,为什么要造反?难道他早就预见到朱元璋登基多年后要大杀功臣,不如在明朝没建立时就放手一搏?
查继佐在《罪惟录》中将邵荣列入卷三十一〈叛逆列传〉,说:“邵荣与朱元璋为布衣之交,恩义不薄,又没有人激怒他,朱元璋兵威正盛,邵荣凭什么造反?既然朱元璋亲自问案,自然可以问出自己希望得到的案情。”
所以其实历史的真相就是,朱元璋和邵荣,根本就不是君臣关系!
谈迁在《国榷》中对邵荣谋反的动机解读得比较简单,就是见老同事发达了,自己心理不平衡。
但事实上,复杂多了。
1355年,红巾军首领韩林儿即“小明王”建国号“宋”,年号龙凤。用的是元朝的官制。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老上级是郭子兴,这一年刚去世,他的手下中地位最高的是他亲儿子都元帅郭天叙,其次是他妻弟右副元帅张天祐,其次才是左副元帅朱元璋。
六月,朱元璋、邵荣等人渡长江作战。九月,元降将陈埜先突然发难,诱杀了正带队攻打集庆的郭天叙,又追杀了张天祐,二帅所部红巾军败军退向句容、溧阳地区。
第二年四月,邵荣升任同佥,当时就和朱元璋地位相当。七月,韩宋设立江南行省。
1358年二月,朱元璋遣邵荣、徐达率大军取道长兴围攻张士诚治下的湖州。张士诚为了解围,遣兵攻陷宜兴。
此后的战事,《明史·丁德兴传》载“徐达、邵荣攻宜兴”,《续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载“吴将徐达、邵荣克宜兴”,但据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邵荣仍在湖州,并未参与宜兴战事。且邵荣地位在徐达之上,史书那样的写法,仿佛邵荣是徐达下级了。
根据《皇明开国功臣录》,分兵攻打宜兴的只有徐达,邵荣继续围攻湖州,并未参与其事。徐达顺利拿下了宜兴,邵荣却没能拿下湖州。
当初和邵荣同时升同佥的是邵肆、廖永安二人。邵肆别名“邵四元帅”,而邵荣别名“邵六元帅”,是不是同族兄弟,史书没有记载。邵肆已经阵亡,廖永安不久又被俘,邵荣的元老地位就凸显了。
但也许那时候他已经察觉到了危险,因为不久前郭子兴的另一个儿子郭天爵被以谋叛为由处死了。
1359年,邵荣被朱元璋论功任为江南行省平章,正月在余杭打败张士诚,二月围攻湖州李伯升,互有胜负。
五月,朱元璋升官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兼江南行枢密院同佥,邵荣改任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兼江南行枢密院同知,分别掌握政权和军权。
六月,因杭州、绍兴战事不利,朱元璋回到应天府(就是后来的明朝都城、现在的南京)防备西线的陈友谅,但邵荣大军在邓愈、胡大海配合下,仍然留在浙东对付张士诚。红巾军同时也攻打元朝治下的地区,防止它们和张士诚联合:七月,常遇春攻克衢州,十一月,胡大海攻克处州。同月,邵荣未能攻克湖州,回屯临安。
年底,邵荣接受了新的任务:进取杭州。
《明实录》记载,朱元璋告诫带队的常遇春“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日关羽号万人敌,却为吕蒙所破,因为无谋,你应该引以为戒。”
但如前所述,邵荣地位高于常遇春,据分析,朱元璋这话告诫的是邵荣的可能性更大。
这一次还是没有成功。
1360年五月,陈友谅攻打朱元璋,常遇春与徐达守池州,大败陈友谅。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老上级邵荣是否也参与。
闰五月,朱元璋被陈友谅弟陈友仁攻打,调邵荣率冯国胜、常遇春等帐前五翼军三万人埋伏在石灰山抵御。朱元璋数战不利后调邵荣军沿江西截杀敌军,即“龙湾之战”,最后汉军被斩杀和溺死二万,被俘七千,汉将张志雄、梁铉、俞国兴、刘世衍等皆降,朱元璋军俘获汉军大船“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百余艘及战舸数百,陈友谅、陈友仁乘小船逃脱,仅以身免(爱德华·德尔《明代的军事起源》第84页误以为邵荣初战即被俘,所以对此后战斗过程的叙述和解释与《明实录》《纪事录》均无法吻合)。
早在一年前,韩宋政权已经崩溃了,其江南行省实际上就是吴国公、位在行省之上的朱元璋最大了。
明朝的建立实在是个奇迹,总公司都破产了,分公司却赢了。
1361年三月,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邵荣改任中书省平章政事,仍然为诸将之首。
1362年二月,处州苗军元帅李佑之、贺仁得作乱,杀死了红巾军将领胡大海、耿再成等。当时的浙江行省右丞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朱文忠(李文忠),但朱元璋觉得外甥没那么多军队,就派邵荣去处理了。三月,张士诚又派弟弟张士信率兵万余围攻诸全州,守将院判谢再兴告急于朱文忠。当时金华叛军刚被平定,严州地近敌境,处州又正被叛苗占据,朱文忠也的确没那么多军队,得知邵荣要来了,于是与都事史炳合谋,派间谍在义乌古朴岭揭榜扬言“徐右丞(徐达)与邵平章领大军到严州了”,果然吓得张士信的军队图谋夜遁。胡大海的养子同佥胡德济侦察得知,秘密与谢再兴合谋,派壮士夜半开门鼓噪出击,张士信军混乱逃跑,自相蹂践及溺死的很多,诸全因而保全。
四月,邵荣真的到了,与元帅王佑、胡深等在刘基(就是那个伯温!)参谋下攻处州,烧其东北门,军士乘城而入。李佑之自杀,贺仁得逃跑被俘,槛送应天,伏诛。王佑守处州,邵荣回应天。
如前所述,七月邵荣回到应天后,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李新峰《邵荣事迹钩沉》、《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郭玉刚《1360年前后邵荣的地位及“应天集团”的性质》等文引用俞本《纪事录》、刘辰《国初事迹》还原了邵荣的战功和被正史掩盖的红巾军内部夺权斗争:
就算往简单了就按史书说的那样,陈埜先诱杀朱元璋被察觉了所以转而诱杀郭天叙,也有个很明显的问题,朱元璋既然察觉到陈埜先有问题,为什么不告诉革命同志郭天叙呢?
陈埜先死后,从子陈兆先率部归顺朱元璋,得以备宿卫,“感帝大度,效死力”,后在鄱阳湖之战中战死。
这种反常关系实在由不得群众不猜测老陈和朱元璋之间存在某种交易,更何况是当时的人呢?
毕竟郭天叙、张天祐的死,对朱元璋太有利了。
先是郭天叙、张天祐,再是郭天爵,作为郭子兴的旧部,邵荣能不“常愤愤出怨言”吗?
1362年七月,邵荣刚平定处州之乱获得威望,而浙东、江西两次大规模叛乱后朱元璋根基动摇,邵荣的机会来了。同谋的赵继祖正好也是红巾军元老。
但朱元璋早有准备,一旦邵荣造反,他再除掉邵荣,不就名正言顺了吗?就算邵荣不反,他也会给邵荣创造条件,甚至像查继佐说的那样制造冤案也未可知。
觉察到有异象了就逃脱暗算,然后就收到密报擒拿了邵荣,似乎早有准备。
《续资治通鉴》这里有个乌龙,那个告密的人不叫“宋国”,也不是已于1356年于南台阵亡的宋国兴,也不是黄金所认为的宋国兴的弟弟宋晟,而是如俞本所载“授指挥,守广德”的宋国兴父亲宋朝用。
刘辰《国初事迹》也记载了邵荣之死,排除掉列在1355年八月的乌龙,大概是这样的:
朱元璋得到告变后,令平章廖永忠、都护康茂才(原文误作其父康铎)以设宴为名命壮士擒邵荣、赵继祖,给他们戴上枷锁,设酒招待,问:“我和你们同起濠梁,希望事业成功后共享富贵,为一代君臣。你们为什么要谋害我?”邵荣答:“我等同年出外,攻取城池,多受劳苦,不能在家与妻儿相守同乐,所以作此图谋。”不喝酒,且追悔了,哭泣。朱元璋也泪下。赵继祖对邵荣喊:“如果早为之,不见今日猎狗死于床下。事已至此,哭有什么用?”痛饮。朱元璋想禁锢邵荣终身让他自己死。常遇春说:“如果邵荣得逞,岂肯留我等性命?我们的妻儿也要被没为奴婢了。您有天命,其事败露是老天要诛杀他。现在反而留下他,是违背天命。不要让后人仿效。遇春等实在心有不甘。”于是朱元璋命缢杀邵荣,抄其家。
比正史的记载多了一些对话,但朱元璋和常遇春的态度大体一致。
先前巢湖水军将领赵伯仲因失守安庆,被判处决,常遇春劝谏看在赵伯仲是渡江旧人的份上姑且赦免,但朱元璋坚持“不依军法,无以戒后”。
论资历,邵荣更是旧人中的旧人了,为什么这时候却反了过来,朱元璋不想杀,常遇春却劝杀了?
只有赵继祖看穿了这一切,知道没有活路了,只恨没有早反。
朱元璋的目的达到了:我宽宏大量,是邵荣忘恩负义,不得不杀。
后来朱元璋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官方宣传其事迹时说:他有三子,老大战死,老二被降将杀了,老三被小人蛊惑自取灭亡。
反正不关我朱元璋的事。
俞本、刘辰等所记录下的邵荣的诸多战功,在正史中多被掩盖,如邵荣带着徐达打的,就记在徐达名下,常遇春、冯国胜等同理。宋濂给季汶写《故处州翼同知元帅季君墓志铭》时,提到志主参与了平定处州之战,不提邵荣不行了怎么办,于是书“平章邵某”。有些甚至压根就不提了,只能通过行军路线和地图判断。
归有光《昭信校尉崇明沙守御千户所正百户晁君墓志铭》提到志主祖上曾经追随“邵六元帅”,但随后即写道:
而邵六元帅者,今不可考其人矣。盖兴王之际三十四功臣,'富贵淫溢,亦多陨命亡国’,耗焉。
还没改朝换代,死了才大概两百年的邵荣就已经逐渐地在人们的记忆中被抹去了。
邵荣临死前是不是真的天真到心存侥幸也不重要了,因为这已经不能改变结局,他,必须死。
就算和朱元璋是同起濠梁的革命同志又怎么样?
对不起,我们不是一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