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岁品诗香
文俊学
除夕守岁,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谓之“燃灯照岁。”至晋朝时,已有守岁之俗,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即有“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的记载。
除夕之夜,有人在家,有人在外,境遇不一,沉浮各异,各有心事,各有感受。古往今来,每到此时,文人墨客总是思绪涌动、诗兴大发,将守岁之时的情绪、境遇、心事、感悟及哲思倾注笔端,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篇佳句。有“守岁阿戌家,椒盘已颂花”的吟唱,有“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的感受,有“寒犹尽北峭,风渐向东生”的憧憬,有“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的喜悦,有“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的潇洒,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念,也有“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的伤感和“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无奈。
守岁,是一种欢乐。而最欢乐浪漫的守岁,应当数南北朝梁人徐君倩笔下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之夜,诗人与妻子围炉而坐,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绵绵夜话,通宵不眠,一起享受生活的幸福,迎接新年的美好。欢愉之情,呼之欲出,让人倍感温馨,备受感染。
守岁,是一种喜庆。而最为隆重喜庆的守岁,应当数唐太宗李世民笔下的《守岁》:“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此诗形象地描写了宫中守岁、共度良宵的景象:宫廷内外,烛火耀眼,梅花芬芳,一派富丽堂皇;摆上供品,敬神祭祖,宴饮欢乐,热烈又庄重。一国之君在诗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举国欢庆,辞旧迎新的热烈气氛。
守岁,是一种回忆。最能唤起儿时记忆的守岁,应当数东坡居士笔下的《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除夕之夜,诗人的情绪几番起落,在给弟弟苏辙写的这首诗中,有着山重水复的戏剧感。有对儿时过年的回忆,明明想打瞌睡,却强打精神,和弟弟一起,欢闹到天亮,使人想起小时候我们过年的情景;有对时光匆匆,岁月易逝的感叹,希望时间能停一停,可是更鼓声声,灯芯燃尽,扑面而来的时光如开闸的洪水,一泻千里;还有对新年的祈愿,要努力用功,不负韶华,不能将自己的心事、理想、愿望付诸流水,诗中洋溢着催人奋进的人生态度。
守岁,是一种思念。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婉曲含蕴的守岁,应当数唐代诗人高适笔下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既写出了羁旅途中的孤苦,又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除夕之夜,诗人身居客舍,独对残灯,难以入眠,思乡念亲之情油然而生,绵绵不绝,十分感人。
守岁,是一种期待。宋代杨无咎笔下的《双雁儿》满怀对来年的希冀,展示了词人的阳光心态:“穷阴急景暗推迁。减绿鬓,损朱颜。利名牵役几时闲。又还惊,一岁圆。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沈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这首词别具一格,意境优美,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字里行间,表达了词人欢度除夕的悠闲情调和渴望在新的一年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的美好愿望。
守岁,是一种感悟。而感悟多多的守岁,应当数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喜欢在除夕之夜赋诗感怀,曾写过九首“除夜”主题的诗,其中,写于六十岁的《除夜》更是令人感触颇多:“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此诗用叙述手法,平直道来,语言朴实平易,但意味深长。有对人生苦短、生命匆匆流逝的叹息和怅惘,也有对平淡生活的恬然自得和惬意。
守岁,也是一种励志。而最为励志,令人满血复活的守岁,应当数文征明笔下的《除夕》:“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和清代赵翼八十五岁高龄所咏的《除夕》:“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的文征明惜时如金,只争朝夕,在除夕之夜,别人都在用美食犒劳自己的时候,他却在忙着挑灯整理以前的旧作,沉浸陶醉于自己的创作成果之中,真是勤奋有加,志趣高远。而赵老先生更是令人敬佩,除夕之夜,守岁达旦,虽然年事已高,却仍然雄心勃勃,豪气冲天,“老夫聊发少年狂”,冒冷披衣,听雄鸡啼鸣,抒发了不同凡响的志向和老当益壮的豪情,充满了斗志昂扬、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除夕,是时间的刻度,是流逝的慨叹,是崭新的憧憬,是美好生活的守望。这一天,不只有张灯结彩的喜悦,美味佳肴的朵颐,走街串巷的热闹,还有古诗词的酥脆香口。除夕之夜,捧一杯香茗,翻一卷诗书,从古人的诗词中,感受他们的快乐与思念,体悟他们的豪迈与温情,思索他们的坎坷与苍凉,别有一番情趣。会心之处,会有收获,有向往,有回忆,有沉思,更会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这不啻是一餐丰盛的书香年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