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 7 | 天作孽和自作孽

天作孽和自作孽

“孽”不是好字,所以“作孽”就一定不是好事。

《说文》指出:“孽,庶子也。从子,薛声。”所以“孽”的本义是庶子,也就是妾所生的子女。这里想表达“不正常”的意思,因为妾的地位在古代非常低,当然能取妾的多是大户人家,而且取的话多半不止一两个,尤其是那些没有办理明媒正娶这些“正当手续”的妾,大部分没有好结局,所以如果要是妾生了小孩,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因为妾的地位低下,所以其子女的地位也非常卑微。《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说:“故孽不乱宗”,意思是说庶子的地位十分低下,所以又被引申为忤逆、不孝。《新书·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反孝为孽。”妾和她的子女地位低,容易受到大家庭的各种歧视,所以难免会有一些形成“变态心理”的庶子。例如《史记·商君书》说:“商君者,卫之庶孽公子也。”商君就是让秦国强大起来的商鞅,对于商鞅的评价,商鞅的心理是否有问题,历史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商鞅的结局不好,他是被车裂而死的。“孽”字在《孟子·尽心上》中表达,还有点正面的意思:“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孽”的主要字义是恶因,所以一旦谈到“作孽”表达的多是指做邪恶之事。那么“天作孽”为何意呢?这里的“天”是指先天,所谓先天,意思是人还没有出生,但这里主要是指一个人在出生之时、与生俱来的东西。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番的话,对于一个人来说,父母就是子女的天,父母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状态之下和孩子结缘,这就是先天。例如假如父母亲是近亲结婚的话,那么孩子患一些先天疾病的概率就非常大,当然这里只能说是概率,比如台湾已故的余光中诗人,他的爱人就是他的表妹,但他的子女亦与正常人无异。现代医学对于一些先天疾病,并不容易处理,比如先天性的乙肝、地中海贫血等,这些问题,通过积德行善或许可以化解。还有一些尽管也属于先天问题,例如五行不均衡,五行相对应的肝脏,比如五行缺土的人,脾胃相对弱一些,人体的脾胃属土,不过通过后天饮食上的调理,完全可以做到不会出大问题。总的来说,“天作孽,尤可违”也是大概率的事情,但并意味着“天作的一切孽”,都可以化解。

为什么说“自作孽,不可活”呢?简单地说,自己要找死,那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只要细细想想,很多“孽”的确都是自己做的,所以古人说“自作自受”、“作茧自缚”,是怨不得任何人,更怨不得“天”。

孔先生告诉了凡人生的命理,其实就是告诉了凡的先天情况,在孔先生看来,每个人的命都是先天注定的。孔先生说:“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孔先生讲的其实就是“天作的”,尽管不一定全都是“孽”,但是命中注定的。所以了凡在生活实践中,总是有意无意地、不知不觉地按照孔先生算定的人生进行着。但当云谷禅师问了凡:“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了凡的思考代表着他对“先天”的思考。

了凡回答说:“不应也。科第中人,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这就不难发现,所谓“天”,很多时候就是自己内心的念头以及由内心发出的言行和形成的习惯。所以针对观念和言行习惯的问题,云谷开出改命的处方就是:“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最后,云谷禅师总结:“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云谷禅师对命运的解析让了凡恍然大悟,但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够按照云谷禅师的建议,一一去修正自己,这才是根本。“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意思是说: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该能够做到对自己人生向往乃至人生理想,会坚定不移地追求,不再迷惑,能够相信“命由我做,福自己求”,从内心到言行习惯,坚持向善、坚持奉献利他,那么无论什么“孽”都与你无关,因为你心中只有好人、善人,行中只有好事、善事,达到了凡所讲的“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人生自然就圆满了。

无论是“天作之孽”还是“自作之孽”,在佛家看来都是造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任何人都是无可奈何,但面对当下和未来,只要发心行善,总会有一个欢喜的结局,正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