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 18 | 昨日死和今日生
昨日死和今日生
曾国藩对《了凡四训》最为推崇,读后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并将《了凡四训》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
已故的台湾学者南怀瑾在书中讲到关于生死的问题,他说:“每个人每天都死几次,睡着了便是死了。”生死是大众忌讳的话题,但又是一个人人需要面对的问题。按照佛家的观点,人生是痛苦的,因为出生之后,一个人每过一天便意味着离死亡更接触一天。假如每个人平均活一百岁,人的一生也不过是三万多天。如果这么看的话,人生便可以说是悲观的。所以按照了凡对命运和人生的领悟经历,只有“向死而生”的人才算是明白人生,才算掌握命运之喉咙。
按照我们大众的思维,时间是不断往前的,或者说时间是只能往前的。已经过去的时间,是永远不可能重新来过了,所以“昨日死了”的说法是可以为我们大众理解的。但假如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全部确认的话,在某个程度上,未来也是已经死了。孔公给了凡算命:“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经过多年的“实证”,了凡的人生被孔公算得丝毫不差。所以面对未来已经确定的人生,了凡其实不用等到五十三岁,他已经“死”了。结果是他“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
不过,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确确地清楚,所以认为未来的一切是皆有可能的。当然这么看的话,未来也的确是一切皆有可能。但当对未来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未来也死了。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换种说法就是“哀莫大于没有未来”。
无论你是否能看得开,过去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没有人能够重新设计过去。如果说过去是“因”,那么今天和明天的“果”,便是由过去决定。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相互之间是割不断的,尽管我们现在有昨天、今天和明天之分,如同长江,有上游、中游和下游,但它们是一体的。不过今天正不断成为昨天,今天不断“吞噬”明天。无论是从时间的角度看,还是从细胞繁殖的角度来说,都是如此。所以只有彻底放下过去的人,才能真正拥有现在和未来,生命之光才会真正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