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十集
回家(十)
安抚好带路的老乡,回过头来我开始安慰愤怒的同学们;然后让大家背朝西北,打开自己的背包,拿出各自的花生,虽然都是生花生,但必须先吃些东西再说;花生已经冻得像子弹一样,在嘴里得化十几秒钟才能嚼得动。
由于停了下来,身上的棉衣就像一层薄薄的纸,被寒风一吹直透骨髓,口里干的冒烟,没有水喝,只有吃雪解渴。
每个人身上裹着湿透了的内衣,大口吞咽着雪水,嚼着冰冷的生花生米,浑身上下打着寒战,眼看大家就都要崩溃了。
但是,吃了点花生米,每个人的肚里毕竟有了点东西,如果我们现在不走,过一会怕再也没有勇气前进了。
所以,我们必须马上行动,否则,后果是什么,所有人心里都非常清楚。
简单的休整后,我们又在向导的带领下,扛起背包缓慢地继续前进。
到了凌晨三点钟,西北风卷着漫天的大雪,更加凛烈。清河水库里除了呼啸的西北风和我们沉重的呼吸声音外,别的什么动静也没有。
天黑得像锅底,三步之外根本看不见前面的同学,每个人肩上的行李就像压着一座大山。
我们排成一行,一个紧挨着一个,机械地、寸步不离地向前行进着,没有人敢停下脚步。
凌晨五点多钟时,前方的天空中,透过漫天飞舞的大雪,突然隐隐约约,显现出一排昏暗的灯光。
那时隐时现的昏暗灯光,像一排列队整齐闪烁的萤火虫。
原来这就是一千六百多米长,清河水库大坝坝顶上的路灯。她们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这也是我们从昨天晚上西行开始到现在,所看到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灯光!
我们像远古的人类,终于在绝望中遇见到了强大的同类;同学们终于从亘古的蛮荒时代,回到了现代的文明世界!
向导立刻大声喊道:“前面就是清河水库大坝啦!”喊声中,几乎绝望的同学们全都掉下了眼泪。
在清河水库大坝下的中部,我们沿着大坝向南前进,很快到了清河水库头道沟。顾名思义,头道沟就是水库大坝南岸的第一个山沟。
现在的头道沟已经是旅游胜地,盖满了大大小小的高级宾馆。可当年,那里除了乱坟岗子,荒芜人烟。
头道沟和水库大坝平行,南北走向。沟里的水和水库里的水连成一片。沟的东岸,一条笔直的坡道,由北向南从冰面上,沿着山坡渐渐地向上升起。
山路升到了半山腰,转过头道沟最南端的U字弯,也就是转了一个180度的半圆,折回头沿着山坡向北,渐渐地就爬上了大坝最南端的坝顶。
过了坝顶,就是一条向南下山的公路。
从坝顶沿着公路下到山路的三分之二时,也是一个U字弯,公路转180度再折向北,一直下到水库的排水口;到了排水口,公路再转90度向西,一条大路就直奔清河镇而去。
当我们还没有走到清河水库的头道沟时,突然发现,前面头道沟的山脚下冰面上,有四盏摇摇摆摆一闪一闪移动的灯光。
在山坡上茂密的树林陪衬下,前面忽明忽暗的四盏灯,前后左右慢慢地在移动着,同时似乎还有一些人讲话的声音!
虽然我们不迷信,但眼前的一切,还是让精疲力尽的同学们感到毛骨耸然!
“乒”“啪”“乒”“啪……”突然,前面响起了子弹一样的爆裂声;紧接着,在不断响起的乒啪声中,还传来人喊和马嘶声;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全都停住了脚步;带路的向导老乡自告奋勇,只身去前面探路。
消息很快传了回来;原来,这是由四卦马车组成的马车运输队;车上装的全是粗粗的原木,马车全是超宽满载。每卦车前后沿板上,各横装着两根四米左右长,将近三百毫米直径的原木。
这最下面的四根原木是托架。在四根托架上,顺着马车平平的装了一排原木,直径都将近三百毫米。
每挂车上一共有八根圆木头,每根长度也是四米左右。上
最面装的一排原木,在辕马身体处,留出了一个马身的宽度;辕马夹在两侧原木的中间。每卦马车,都是一匹雄壮的儿马驾辕,两匹高大的骡子拉套,典型的高大公马和健壮的骡子,还有标准的木制胶轮马车配套,一看就是当时最专业的马车运输队伍。
(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
2012年8月19日 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清河水库资料:清河水库位于开原县的东部,距铁岭市政府所在地40公里,西邻国道102线(穿过开原市东部),距离开原县9公里,距沈哈高速公路(开原市西部)13公里,是辽宁省著名七大水库之一。
水库水面广阔,控制面积2376平方公里,最大库容9.71亿立方米,大坝长1622米,高39.6米,水库水位最深时大约有26米左右。
1、照片是当年四挂满载木材马车使用的那种室外防风防雨煤油灯,也叫风灯。现在这种煤油风灯,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历史中的文物!照片来源于网上下载。
2、、照片是上个世纪70年代,知青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期,农村生产队使用的马车。照片为网上下载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