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建筑(8)

本篇要目:

*************************************

71定襄关王庙     

宋               山西省定襄县

72妙道寺双塔     

宋               山西省临猗县

73禅房寺塔      

辽               山西省大同市

74开福寺       

金至明             山西省阳城县

75白台寺       

金至清             山西省新绛县

76灵泽王庙      

金至清             山西省襄垣县

77西李门二仙庙    

金至清             山西省高平市

78润城东岳庙     

金至清             山西省阳城县

79玉泉东岳庙     

金至清             山西省陵川县

80石掌玉皇庙     

金至清             山西省陵川县

*****************************************

71.定襄关王庙


定襄关帝庙,位于定襄县北关南。关帝庙大殿,俗称无梁殿,亦曰关王庙。关帝庙大殿为金代原构,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歇山顶琉璃脊饰。前檐明间特宽,平柱约与后檐次间中线相对,柱头栏额肥大,次间栏额伸至明间砍成雀替,犹如门楣形制。该殿斗拱特殊,其结构形制达八种之多,前椽补间三垛,两山及后檐各设一攒,用材较厚,出挑偏长,为别处所未见。据专家鉴定,此庙为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关帝庙,具有较长的历史和较高的艺术及科学价值。


入口北向,也是当地文物管理所。

正脊脊心东面。方形小楼层层斗栱,瓦檐平座,顶部置宝瓶,古朴华美, 正脊琉璃造。被断为明代精品。


  前檐东南转角铺作。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关王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2.妙道寺双塔


妙道寺双塔又称“雁塔”,位于山西省临猗县城北隅双塔学校内,据《猗氏县志》及两塔碑文载,两塔创自隋唐间,宋代重修。此处历为寺院,先后名为“妙道寺”、“双塔寺”、“雁塔寺”。


东塔

明太祖洪武年间置僧正司于寺内。两塔东西排列,相距50余米。西塔宋代建,方形七层,高约30余米。明嘉靖乙卯冬(1555)地震时塔刹毁坏。第七层檐下砌砖雕斗拱,其余各檐皆叠涩伸出或收刹。塔内有阶梯可登。东塔亦七层,方形,底层中空,以上实心,一、二层檐下有四铺作斗拱,二层以上每层倚柱四根,上施斗拱。双塔之门,对向而立,俗称西塔为“白蛇塔”,东塔为“许仙塔”(塔之七层画有许仙像)。每年七夕,有“双塔交影”之称。又因双塔上雁巢丛结,黄昏时小雁环飞,故亦称雁塔。


西塔


西塔


2006年05月25日,妙道寺双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73.禅房寺塔


禅房寺位于大同城西30公里处的丈人峰下。山因有禅房寺故又称禅房山,更因有砖塔一座也有叫它为塔儿山的。禅房寺不甚宏伟,但却幽雅而严整。据推断禅房寺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 — 756年)。郭辑五《晴眺塔山》诗曰:“塔建丈人峰,千寻耸笔锋。上方时响铎,下界不闻钟。古刹留唐碣,苍苔护汉松。新晴凭仰止,窈窕翠微浓。”诗人以清新质朴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禅房寺的胜景画卷。诗题后注:“禅房寺建于天宝年间。”唐以后禅房寺曾多次进行了修葺和扩建,亦曾多次毁于天灾人祸,现今寺院内的残垣断壁便是见证。


禅房寺塔:据明《大同府志》记载:禅房寺在城西南五十里,唐大宝年间建;禅房寺塔建于辽代。清代,寺毁,只留禅房寺塔。该塔高约20米,因属于山下禅房寺的一部分,所以称禅房寺塔。寺塔为六角七层,实心砖石结构。塔基为须弥座,全部用规整的长方石料砌成,石条间不用泥灰粘合,而是用小木榫铺垫。基座以上是束腰,束腰的每块石头上都雕有莲花、牡丹以及其他植物图案,八个角上各雕有勇猛威武的力士,像是承托着整个塔身的重量。塔身每一层,都是正面设有假门,其他各面设有四棂假窗,看上去异常逼真,其实是虚设的雕饰。禅房寺塔造型美观,稳健大方,形若石柱,高高耸立在丈人峰顶之上,衬在青峦叠翠和缥渺的云烟之中,气势秀美而壮观。


塔座以上是仿木结构的砖砌塔身,塔身斗拱、角拱均为磨砖镶砌。第二层塔壁每面各设门式小窗和四棂小窗。初看起来逼真无疑,其实是虚设的雕饰。以上各层结构相同,只是每层逐渐向里迭收而已。塔的整体轮廊线较直,具有辽代砖塔的典型特征,也是汉辽文化融合的建筑艺术结晶。


砖塔为平面八角七级塔,塔的结构为实心砖石砌体。塔底为须弥座,用规整的长方石料砌就,石间不用灰泥而用木榫。再上面为束腰,上有雕饰的佛像、花卉合莲瓣,表面雕饰华丽。八个角各雕勇猛威武的力士,似在承托整座塔身的重量。上枋每面各镌刻有一佛二菩萨的浮雕一幅,再上还有莲珠束腰两层,并雕有莲瓣等。整个雕刻粗犷简练而富有变化,无疑是辽代手法。塔座如此高大繁复,实为其他地方所少见。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禅房寺塔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74.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山西阳城县南大街东路,这是一座创建于北齐天保四年的古佛寺,最初叫“文殊寺”,金大定时改名为“福严寺”,明洪武年间称为“开福寺”。现存戏台(坐南朝北)、献殿、大雄宝殿三座建筑,虽数量不多,但每座都非常精致,有独特之处。在大雄宝殿后面还有千佛阁、地藏王殿、十帝闫君殿。遗憾的是,如今这三座建筑早已不存。在古地图上,开福寺的旁边还标有一条“官府巷”。原来,开福寺往北不远处,就是阳城古县衙遗址。而与坐落在其东面的文庙,相距也就200米。

开福寺的戏台,其实是寺院的山门,俗称护神殿,也称天王殿,“从戏台的建筑结构上推断,舞楼的原貌应该是开福寺的山门,门前有一个浅廊,正中开门出入通行,山门内为天王殿,是佛教护法诸神的殿宇。”


献殿建在1.6米高台基之上,斗拱秀气,屋檐大鹏展翅,面宽三间。


献殿北侧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然而,与献殿相比,开福寺的大雄宝殿显得有些矮小。与建在1.6米高台基之上的献殿相比,大雄宝殿的石砌台基只有0.44米高。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琉璃脊饰,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四柱,殿用减柱造法,五间屋身仅在后槽明间用两根金柱,金柱用材硕大,柱头卷刹明显,柱础为素伏盆式,柱头施四铺作斗拱。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开福寺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75.白台寺 


白台寺,(第六批国保)。位于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光马村西南。寺院建在雨水冲刷的沟壑的中间台地上,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重修;金世宗完颜雍、章宗完颜璟大定、明昌年间(公元1161——1190年)亦有重修;元、明、清皆有补修。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阁、东西耳殿、释迦殿、后大殿及西厢房等。


 法藏阁,亦名三滴法藏阁,金代创建,元代曾予以维修。阁依土崖而建,面阔三间,高三层,歇山顶,设有勾栏平座,结构精巧,形制壮丽。阁内下层塑有观音菩萨及侍立,上层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及观音、大势至”,上下两层彩塑皆为元代彩塑。东耳殿供地藏王和阎罗王,西耳殿供药王,为明正德六年(公元1151年)所塑。


释迦殿,系金明昌年间所建,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殿内彩塑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两旁为阿难、迦叶二弟子,文殊、普贤二协侍菩萨。两侧彩塑罗汉六尊。


后大殿,为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悬山顶,殿内彩塑为元代作品。院内存有唐代九级造像幢,碑刻等。还有一人难以怀抱的槐树,传为唐槐,现仍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寺院的沧桑故事。


后大殿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白台寺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76.灵泽王庙 


昭泽王庙位于襄垣县王桥镇到郭庄村的路边。庙为二进院落,平面长方形,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创建于金大安二年(1210年),明清均有增修。庙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大殿、角殿、耳楼、东西配殿、东西廊房、山门、戏楼、钟鼓楼等,是一座保存完整,集金、明、清各代建筑为一体的建筑群。


山门朝南二边有钟鼓楼,朝北是倒坐戏楼与正殿相对。东西角殿和东西廊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正殿是供奉昭泽王的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规整,为前搭牵对三椽栿通檐用三柱。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灵泽王庙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77.西李门二仙庙 


二仙庙位于高平市城东南10公里的岭坡村南二仙岭巅。在牛庄乡境内。这里交通方便。相传晋时有俩姐妹,生母病故,不堪继母虐待,常仰天痛哭,一日感动天神, 下降黄龙,二女乘龙升天,遂成仙女。他俩关心民间疾苦、遇有求雨,求药、求子女者,有求必应,上党一带辗转流传,极为崇信,遂建庙祀之。在高平市区南14公里西里门村二仙岭。相传晋时有两姊妹,生母病故,不堪继母虐待,常仰天痛哭,感动天神,下降黄龙二女乘龙升天,遂成仙女。她俩关心民间疾苦,遇有求雨、求药、求子女者,有求必应,上党一带辗转流传,极为崇信,遂建庙祀之。


始建年代不祥,金、元、明、清各代均有重修。现存山门、东西廊庑、中殿、配殿、后大殿等建筑。中殿年代最古,三间见方,单檐九脊顶,前檐廊深一间,门窗移置于前槽金柱上。柱为方形抹楞,覆盆莲瓣式柱础。殿内无柱,大梁与廊下乳袱在前檐柱上搭交,结构简洁牢固,为金代遗构。庙内有金代石碑一通,载仙姑灵应事迹;清光绪五年(1879年)碑详述光绪三年灾情及民间生活疾苦,是研究我国灾害史的重要资料。

该庙始建于金、明清年代均有重修。三进院落,建有山门、中殿、后殿、左右配殿、东西廊庑、厨房等。布局均衡整洁,庄重严整。中殿年代最古,创建于金正隆二年 (1157年)保存完好。


山门依次向北是中殿。中殿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前檐廊深一间,门窗移至前槽金柱上。柱为方形抹楞,覆盖莲瓣式柱础。殿内无柱,大梁与廊下乳袱在前檐柱上搭交,结构简洁牢固,美观壮丽,为研究金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庙内有金代石碑一通,载仙姑灵应事迹;清光绪六年(1880年)立碑一通,详述光绪三年灾情及民间生活疾苦,是研究历史灾荒的重要资料。


中殿背后


后殿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二仙庙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78.润城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山西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创建于大金之前,占地3600平方米,规模宏伟,三进三门,整个建筑原由庙门、钟、鼓楼、过殿、偏殿、东西配殿、舞楼、献殿、正殿、后宫等组成,琉璃屋脊、兽头、瓦等可与北京故宫媲美。


该庙坐北朝南,原是一个三进院落的大型庙宇,现仅存献亭、天齐殿、后宫等建筑,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献殿为明代建筑,建于一方形台基上,台基四周围以石雕栏杆,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十字歇山顶。天齐殿面宽阔五间,进深六椽,悬山顶。


正殿前是献亭。

正殿面宽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


正殿侧殿


献亭顶部的梁架,有点元代建筑的特点


献亭下方周边的石栏杆上的石雕画像

后宫面宽五间,进深六椽,重檐歇山顶,殿顶琉璃脊饰,吻兽齐备,皆为明代所作。


后宫二层

后宫前檐两侧墙壁上的古碑。一层顶部的梁架,梁架上也有彩绘,琉璃屋脊、兽头。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润城东岳庙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79.玉泉东岳庙 


玉泉东岳庙位于陵川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附城镇玉泉村。该建筑创建年代不详,全庙为一进院落,中轴线前为台阶,台阶之上为月台,左侧有钟亭一座,后为禅院,月台西侧有禅室三间。


中轴线中为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为明代建筑。


中轴线后有献亭三间,献亭后为正殿及东西垛殿


正殿及东西垛殿,其中正殿为金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式屋顶,正脊为琉璃制品,形态古朴,两侧鸱吻对峙,垂脊、戗脊、围脊均为瓦条砌成。斗拱四铺作,昂为琴面式真昂,其梁架为典型的金代结构,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四柱。屋面为筒板瓦,琉璃剪边。东西垛殿各五间,东垛殿为金代构造,外檐铺作解放后局部人为破坏,从现存整体梁架及斗拱看为金代制作,西垛殿元代维修时作过大的调整和改变。全庙共有房屋50余间。


戏楼

东西耳殿,各五间,东耳殿为金代构造,这是在2013年修缮时,施工人员在东耳殿木构件上发现了题记,上面写有“正隆元年”字样,为东耳殿是金代建筑提供了可靠证据。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玉泉东岳庙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80.石掌玉皇庙

石掌玉皇庙位于山西陵川县潞城镇石掌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金、明、清时代。一进院落,依地势分为三层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耳房、配房。正殿为金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


山门


倒坐戏楼


正殿建在高1.2米石砌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顶。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前檐当心间施板门,两次间安直棂窗。


回看戏楼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石掌玉皇庙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0)

相关推荐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长治长子中漳伏羲庙

            长子中漳伏羲庙位于长子县南漳镇中漳村东.距长治县苏店镇看寺村正觉寺西7.2公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时正在维修. 中漳伏羲庙坐西朝东,一进院落.现存正殿.朵殿.献殿及两厢等建 ...

  • 怪哉!山西三座石楼山,都不在石楼县

    本文共2455字,10图,阅读15分钟 紫塞连年戍,黄砂碛路穷. 故人今夜宿,见月石楼中. 石楼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东以黄云山.石楼山为界与交口县相邻,南与隰县.永和县接壤 ...

  • 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 (中)

    2.辽.宋.金.元建筑 契丹贵族于公元916年建立了辽王朝, 公元918年定临潢 (今辽宁巴林左旗) 为皇都 (上京) , 公元947年定国号为辽.从10世纪末到11世纪末的百余年间, 辽进行了一定程 ...

  • 村子里的“国宝”龙岩寺:主要建筑为金、明时期,金大定二年朝廷赐额

    瑞视觉与L兄的晋东南古建筑摄影之旅第一季,选择在了有"全国文物第一县"之称的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 陵川县下辖的礼义镇居然有崔府君庙.南吉祥寺.北吉祥寺和龙岩寺4座古建筑为全国重点文 ...

  • 话说大王庙

    大王庙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范庄村.大王庙是藏山神晋国大夫赵武的行宫,现庙内建筑仅存大殿,据脊檩题记,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边长9.7米,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顶. ...

  • 在武乡和榆社发现了两处金代“文殊殿型”减柱造实例

    大家都知道五台佛光寺的文殊殿为金天会15年(1137)重建,是金代目前体量最大的悬山顶建筑,它面阔七间.进深八椽.有阑额与普拍枋,檐下斗拱柱头为五铺作,各补间为出斜拱五铺作.内部梁架应该是四椽栿接前后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1)

    第六批国保--三.古建筑(共计513处) 本篇要目:  序号 编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298 Ⅲ-1 承恩寺 明至清 北京市石景山区      299  Ⅲ-2 地坛   明至清 北京市东城区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

    本篇要目: ***************************************** 11.关岳庙 清 北京市西城区 12.醇亲王府 清 北京市西城区 13.广济寺 清 北京市西城区 14.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3)

    本篇要目: *************************************** 21宝云塔 宋                 河北省衡水市 22修德寺塔 宋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4)

    本篇要目: ******************************************* 31柏林寺塔 元                          河北省赵县 32正定府文庙 元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

    本篇要目: ************************************** 41真武庙 明         河北省蔚县 42常平仓 明         河北省蔚县 43蔚州灵岩寺 明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6)

    本篇要目: *************************************** 51万全右卫城 明     河北省万全县 52洗马林玉皇阁 明     河北省万全县 53金门闸 清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7)

    本篇要目: ***************************************** 61普光寺 宋至清    山西省寿阳县 62金洞寺 宋至清    山西省忻州市 63安禅寺 宋至明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9)

    本篇要目: **************************************** 81东邑龙王庙 金至清      山西省潞城市 82乡宁寿圣寺 金至明      山西省乡宁县 83净因寺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10)

    本篇要目: ***************************************** 91真圣寺 金至清        山西省太谷县 92清源文庙 金至清        山西省清徐县 93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