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郭靖守襄阳荡气回肠,真实的守城英雄更加可歌可泣

2018年10月30日晚,湖北襄阳的古城墙上点满蜡烛,为金庸送行。

襄阳是金庸武侠世界里最著名的一座城,在《神雕侠侣》里,金庸描写了郭靖、黄蓉镇守襄阳抵抗元军,两人在襄阳城一守数十年,城破之时,以身殉国。

在襄阳城里,黄蓉生下了小女儿郭襄,郭靖对杨过说出了那段荡气回肠的话:

“大丈夫一生当为国为民,方为真正的侠之大者。”

襄阳位于长江的支流汉江边上,历来是军事重镇,襄阳失守,元军便能沿汉江直下长江,南宋朝廷将无险可守,所以郭靖说:

“襄阳是大宋半壁江山的屏障,此城若失,只怕我大宋千万百姓便尽为蒙古人的奴隶了。”

因为金庸对郭靖、黄蓉守襄阳的描写,使襄阳家喻户晓,前些年,襄阳曾经想建造郭靖、黄蓉的雕像以资纪念,但因为郭靖、黄蓉是虚构的人物,故事里的一些情节和历史事实有出入,给郭靖、黄蓉立像,容易传播错误的历史知识,所以反对意见不少,最后雕像没有建。

郭靖、黄蓉虽然是虚构的小说人物,但也反映了真实的爱国情怀和侠义精神,中国历史上,这样的英雄人物从不缺少,就在小说里郭靖、黄蓉守襄阳的前几十年,襄阳就有过真实的守城英雄,其荡气回肠之处比起小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赵淳、赵万年的襄阳守城史。

那时是1206年,这时和南宋对峙的北方政权还不是元,是金。

1206年10月,金兵以二十万大军南下,攻陷枣阳、光化和神马坡,横扫江汉,杀向襄阳。当时襄阳城守军只有一万多人,强敌压境,人心不稳,襄阳不少官员相继出逃。

赵淳当时是襄阳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他出生军人世家,是和辛弃疾一样闻名朝野的主战派名将。强敌之下,赵淳果断弃守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将樊城内外数万军民撤入襄阳城中,集中兵力,固守襄阳。大战之前,赵淳立下誓言:

“吾今帅襄阳,值虏入寇,誓当死守报国。”

在九十多天的襄阳保卫战中,赵淳践行了他的誓言。

赵万年是赵淳的得力幕僚,襄阳这段历史全靠赵万年当时记录下的《襄阳守城录》才为后人所知。

当时赵淳带领全城官兵修造武器,储备粮食,全民动员,奋勇迎战。

赵万年的《襄阳守城录》记载:

“公(赵淳)日夜劳心,寝不安枕,食不下咽,衣不解带,事无巨细,必竭心思。故随机应变,每发必中,如开重濠以陷炮,穴墙道以出兵,织竹笼以绊马,用层桌以列弩,夜易收兵之号,潜驾袭虏之舟,作泥炮及蒺藜箭,皆兵法所不载。”

守城之战中,赵淳随机应变,创造了许多兵法未载的守城方法,还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劫寨,烧毁金兵攻城器械,牵制金兵攻势,减轻守城压力。

当时金兵统帅完颜匡多次以屠城威胁,劝降赵淳,赵淳一身正气:

“各事其主,惟当以死报国,安有降理?我只有韦孝宽故事,你有军马,我亦有军马,我更有长江之险,无限战船,以待你来。”

从1206年11月到次年2月,襄阳被围90多天,襄阳守军与金兵大战20多场,抵挡住了金兵34次水陆攻城,在兵力悬殊、一个援兵都没有的情况下,以万余孤军,抵住了二十万金兵。

在所有攻城方法都用尽之后,金兵终于撤围而去,在襄阳城外留下了砍伐林木修建的大量营寨,和金军题在营寨墙壁上的一首诗:

千辛万苦过江来,较场筑座望乡台。

襄阳府城取不得,与他打了半年柴。

这些留下的营寨木料,后来还真就给襄阳军民作了半年柴火烧。

这场襄阳保卫战的胜利,为南宋朝廷偏安东南,保有半壁河山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因为南宋战、和两派的政治斗争,《宋史》里对长达3个多月的襄阳保卫战惜墨如金,只有“乙酉,赵淳焚樊城”“辛丑,金人围襄阳”等寥寥数语,赵淳的守城功绩没有得到认可,《宋史》也没有为赵淳立传,明成化《通鉴纲目续编》还把赵淳污为逃将,说“赵淳焚樊城而遁”,并斥其“忠安在乎?”

还好有赵万年的《襄阳守城录》记录下了这90多天的每一场战事,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才没有模糊在历史深处。

史料记载清人武崇曜读到《襄阳守城录》后慨叹:“(赵)淳之功安可没哉?”学者章学诚也在《开禧守襄阳传》中给予赵淳高度评价,他总结说:“故人心悦服,众志成城,以逸待劳。用寡胜众,非偶然也。”

除了《襄阳守城录》,赵万年还写下了不少诗歌,多角度展示了这90多天里的惊心动魄。其中有一首诗写于腊八节: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

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

《襄阳守城录》记载,在腊八这天,“探得虏贼欲从江北渡过南岸,遂差裴显部官兵驾船迎杀之。”这首诗就是赵万年在这场大战后写的:刀光剑影中,我尚未战死沙场,如果不是喝到了危家主人饷军的腊八粥,我都不知今日是腊八!

这是在金戈铁马中,恍惚间回味生死的悲壮。谁都不知道明天是否会破城身死,现在只是同仇敌忾,不做他思。这一碗兵荒马乱中的腊八粥,让将士们喝出了生离与死别。

赵万年在这90多天写的诗作里有以身许国的赤胆忠心:

岁暮

岁暮嗟为客,那堪复被围。

一心惟许国,视死已如归。

除夜

除夜春牛吼,开正虏骑多。

有谋思却敌,休问命如何。

有强敌未破的忧心忡忡:

二月三日登城郊外春色可人而虏骑未退

平生春日不伤春,今日逢春愁杀人。

触目旌旗非族类,无言桃李少精神。

可怜野兴牵羁兴,不分红尘杂虏尘。

直待元戎攘却后,岘山无惜领嘉宾。

还有打了胜战之后的豪情万丈:

正月初三至初五再攻焚其攻具虏骑大却

鹅车虎炮与云梯,堪笑胡儿巧用机。

大帅胸中摅妙算,一时谈笑尽灰飞。

腊月初三日虏人攻城以强弩射退获捷

四围钲鼓震天鸣,虏骑平明尽逼城。

万弩应弦因退走,却疑城上有神兵。

毁土山

筑土为山号距堙,胡儿痴计要攻城。

谁知壮士中宵出,三月工夫一夜平。

这些诗虽然文辞并不精美,艺术水平也不高,但它们是英雄用生命写下的,以血书成,是沉甸甸的史诗。

赵淳出生于军人世家,没有诗文传世,世人对他的了解颇少,他流传下来的文字可能只有一两块刻在襄阳城外谢公岩上的摩崖石刻。

“庆元己未寒食日,率兵将官以下,遍祭战殁将士于岩亭之野。酹酒焚币,成礼而去。清明复携家来此,遥睇松楸,用修时祀。河阳赵淳题”。

赵淳的这块石刻称为“野祭题名”,祭祀时间是1199年,在1206年的襄阳保卫战之前。

据《元史》记载:“庆元四年(1198年),蒙古行军千户张好古攻樊城。”

赵淳在1199年野祭的可能就是1198年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将士。他在寒食日带领将士祭奠之后,第二天清明日时又带家人来祭祀。

刻文简单、质朴,不重文采,没有夸饰,只有了解过这段历史,你才会知道,这淡淡文字下的波澜壮阔。

这是真正的守襄阳的英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