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人物】王茂荫:举贤不避亲(歙县政德读本之《王茂荫勤廉故事》)

王茂荫:举贤不避亲
咸丰皇帝登基,看着外敌入侵、国家动荡,心里很不是滋味。做为大清的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先帝打下的江山,在200余年后,居然让夷人的入侵,导致签订“南京条约”,虽然是几年前皇阿爸道光帝的耻辱,但也让年仅20岁的咸丰皇帝感慨万千。
大清要强大,需要的是人才。咸丰皇帝想起当年远祖努尔哈赤,带着族人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创立了“八旗”。那“八旗”的士兵的何等的兵威,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而如今呢?八旗子弟,享受着朝廷的恩泽,除了遛鸟、看戏,还有几个能上马挥刀的?朝廷里,汉人官员倒是不少,满族人打下的江山,总不能满朝廷的汉官。
(咸丰皇帝)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咸丰皇帝想着自己的年号。年号里满满的是对国民的期许,让“天下丰衣足食”,做一个明君,做一个好的皇帝,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可是,怎么才能做个好皇帝,谏官谁能给提提好的建议,想着想着,天渐渐地亮了,又是上朝的时候。
群臣跪拜,三呼“万岁”,太监收起一叠厚厚的折子,很快放在养心殿的案桌上。咸丰皇帝退朝后,赶紧去批阅。他随手拿起一看,禀告灾情需要朝廷救济的,夷人要开放通商城市的,广西有民众蛊惑人心的,看着折子的封面都烦心,到处都是事!突然,一封《振兴人才以济实用折》跳入咸丰皇帝的眼帘,普普通通的折子,字却是端端正正!
“振兴人才,这真是朕需要的……”,咸丰皇帝迫不及待地打开,读了几句,很快就被吸引住了:“……遥想当年,宗室、八旗子弟人才辈出,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满族子弟威风震动天下,功勋流传至今,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是啊,想当初大清以武功开基创业,是何等的威风,到如居然被夷人按着签订不平等条约,真是郁闷,丢光了大清的颜面!
奏折中的话锋一转, 切入议题,王茂荫毫不客气地说“近日”宗室和八旗人士“沾染社会陋习,沉浸于斗鸡遛鸟、古玩字画,忘却当年马背上建功立业的本领”的现状。咸丰帝想,这朕都知道的啊,难道他认为大清八旗子弟不行,要举荐汉人?这也太放肆了!我重用汉人不假,但也用不到你王茂荫来指手画脚!
咸丰忍者怒火,他继续看下去,奏折继续写道:“要培养造就人才,造成在全国的影响,必须从大清贵族抓起,帝王之子弟不率先努力,如何感动百官、触动平民?”咸丰想起了嘉庆帝曾有上谕:“满洲八旗子弟,要把学满族语言、骑马射箭做为根本,然后才是读经书……”这个王茂荫,他心里想着满清贵族的未来,替朕的天下着想,忠臣呐!
咸丰皇帝越看越舒心,边上太监看龙颜舒心,小心的开口:“禀告皇上,这是王子怀王大人的奏折!”咸丰皇帝微微点了点头:“朕知道了!”他往下看,这个王子怀,说的很有道理,大清的江山,是满族的八旗子弟打下来的,如确实是难尽人意。王子怀说的,句句在理,满族的八旗子弟,是该治理了,唯有恢复当年的勇猛,大清才有希望。
王茂荫的名字,深深地留在咸丰皇帝的脑海里,这个为“八旗子弟”把脉治病的汉人,真是不错,真是一个极好的言官!咸丰皇帝一高兴,宣王茂荫进宫,行过君臣之礼,两人交谈八旗子弟的过往与当下,王茂荫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有条不紊的做了分析和汇报,句句在理,也谦恭有礼,咸丰皇帝当场赏赐了很多金银,还有精美的时令水果。
隔日,咸丰皇帝颁布上谕。他在先是肯定了王茂荫的进言,颁布圣旨要求宗室、八旗、大小臣工“益当奋勉砥砺,求为有用之学,以备国家腹心干城之选。”很快,在京城的八旗子弟中,兴起了一阵求学之风,只是让人遗憾的是,八旗子弟积习难返,已经不再有当年的模样。
咸丰即位大半年后,广西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领导核心。朝廷闻讯,调集兵力进行“围剿”,一时间忙得焦头烂额。
太平军来势汹汹,而清兵多年未有战事,多次战役,都折戟失利。外有夷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军不断占领许多省份。1853年1月攻下武昌,震动整个清廷。要是太平军过了江,然后山西、热河、山东,就是京城了,一时间人心惶惶。
派谁出战?如何应对?咸丰皇帝,想起了王茂荫,着太监前去探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王茂荫认真回答:“三军出征,重在主帅。主帅选用得当,定能平判。”太监问:“王大人,有何想法不?我去回复万岁爷。”王茂荫见其恳切,提出建议“应该选用带过兵打过仗,懂得兵法的人做主帅,或去乡间寻找有勇有谋之人,只要有才华,也可以为我大清所用!”
咸丰皇帝接到汇报后,急宣王茂荫到养心殿:“王大人的想法甚好,朕已知晓,不知你可有人选保荐啊?”王茂荫一听,合适人选早就有的,他递上早就写好的《保本籍人员回省带勇折》:“安徽桐城、舒城相继失守,工部侍郎吕贤基战死,叛军嚣张,庐州情势危急。庐州为南北交通要道,关系到中原安危,巡抚江忠源在六安养病,城内大员只有刘裕珍一人,其他官员没有到任,在当地带兵的训练的,仅翰林编修李鸿章一个,危机四伏。我的同乡刑部郎中、记名御史李文安,是李鸿章的父亲,做事老练,人品高尚,是合肥人,他熟悉家乡,在家乡有声望。再有已经被革职的江苏巡抚杨文定,因镇江失守被免职的,但他是安徽凤阳的,在当地深得人心,如果让他戴罪立功和李文安一起回安徽,定可解庐州之围。”
边上大臣上奏:“万岁爷,这个王大人,举荐老乡,是不是挟有私心?要慎重!”咸丰皇帝一听,毫不客气的打断了:“子怀半年前,建议满清八旗子弟身先士卒加强训练,你不都看到效果了吗?小人之心,不可有也!”咸丰皇帝听从了王茂荫的建议。
王茂荫对李文安十分了解,同为安徽老乡。李文安的家乡为庐州(今称合肥),乡谊之情在旧时是被十分看重和注重的,很自然的产生密切关系。二人为同朝进士。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只是比王茂荫晚6年而已。二人同在道光、咸丰两朝为官。李文安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就职刑部郎中直至咸丰朝,王茂荫曾经在道光皇帝时就推举赏加御史衔,所不同的是王茂荫的任职多,职迁快,职衔高,而李文安则长期担任一职。王、李之间的这种“三同”关系,很容易地产生公谊私交,彼此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
既然皇帝应允,王茂荫接着向咸丰帝建议:“此时安徽省情势难以琢磨,李文安是记名御史,现在御史还有空缺的编制,可否给李文安加御史衔,方便奏报军情大事?”咸丰皇帝一听,言之有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准奏,准刑部郎中李文安回原籍,督促训练地方军队,齐心协力帮助朝廷剿灭逆贼,所要求赏加御史衔,一并准奏!”
(李鸿章)
历史证明,王茂荫举荐李文安,可以说,为清朝政府立了一大功。咸丰四年二月, 李文安到到合肥办团练,与早于1853 年在庐州办团练的儿子李鸿章会合,后有张树声兄弟、吴毓兰兄弟相率加人,势力渐大,李文安与其子率部在庐江白石山阻击自巢湖来攻的太平军。李文安因这项功劳而被记名知府,并得以号令四乡团练。后于1855年7月暴病而亡。
李文安的死,激起了李鸿章的新仇旧恨,1853-1857年近五年的团练生涯的“磨练”,为李鸿章统率淮军提供了经验,使李鸿章成为清朝举足轻重的人物。王茂荫举荐贤才,不分对方身份,皇亲国戚还是家乡古人,只要是人才,都推荐给朝廷任用,得到同僚的赞赏。
咸丰末同治初年,王茂荫老家杞梓里的屋舍毁于兵火,只好在水南义成买下朱姓商贾的房子,稍予修葺,举家迁居,名其居为“天官第”,中堂号“敦仁堂”。“天官第”“敦仁堂”匾额,均由李鸿章题写。王茂荫病逝后,当代显宦、名臣、生前友好、乡党、亲旧送来挽联甚多,李鸿章当时署理两江总督,他送的挽联是:“直节誉丹毫,从此朝廷思汲黯;清风高白岳,可堪乡里失袁修。”
王茂荫弥留之际,曾口授遗折,这个遗折,后由家人委托李鸿章代递同治皇帝。李鸿章还受王氏后人之请,撰有《诰授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王公神道碑铭》,这篇铭文有约两千字,铭文中有言:“古之遗直,今有王公;清操劲节,百世可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