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鹅敢死队》不仅仅是一部让男人着迷的电影,它的内涵实在太深

1978年英国和瑞士合拍的电影《野鹅敢死队》,1986年在中国公映,是非洲题材的战争片,在本质上却是一部关于军人宿命、战友情谊、政治阴谋还有背叛,颇具哲学意味的严肃电影。一句话,它“太容易让一个男人着迷”。

作为一部挽救了危机中的英国电影业的动作片,当年英女王为首映剪彩,由于实在太过经典,以至于后来的冒险电影都在跟风和致敬它。但是,《野鹅敢死队》始终以它独特的浪漫色彩,卓尔不群。

这部电影一上映即刻轰动英伦三岛,什么样的人都能从里面看出来自己要的:里面有职业军人、特种兵、金融寡头、贵族、黑手党、独裁者、黑人运动领袖,神父,寄宿学校的男孩子,鸡鸣狗盗之徒……还有爱情(异性和同性都有)。当然,你也会从其中找到诸多元素:友谊、责任、敬业,理念,信仰,生活的艰辛,政治的狡诈、卑鄙和无聊,殖民体系与独立运动,还有非洲风光等等……

年龄不同,看出的秘密也不同。至于我,喜欢老电影,一部分是怀旧情怀作祟,大部分还是因为:只有老电影才能让我找到看电影的感觉!

(这部电影连敢死队的名字也一样“野鹅”,他们的帽徽就是一只野鹅的标记,光看电影名,你也许会以为是环保题材呢!)

电影的主角无疑是他——理查德·伯顿,他在里边扮演了雇佣军的组织者——福克纳上校。

拍这部戏的时候,伯顿已经53岁。他的脸看起来要比51岁的罗杰摩尔(肖恩的扮演者)大了足足十岁的样子,一脸沧桑,苍老得很了,看不出半点年轻时的英俊影子了。

但是他老了之后自有一种雄狮一样的王者气概——满脸的沧桑沟壑,就像狮王脸上的道道伤疤,这是它曾经光荣战斗过的勋章。

罗杰摩尔在电影前半段的风格就跟以前的007一模一样,又有风度又有幽默,尽展刚性浑厚又潇洒的人物个性。

理查德·哈里斯(雇佣军参谋,瑞伍的扮演者),他比1976年的电影《卡桑德拉大桥》里的医生角色表现好太多了。在这部电影里,他的音容笑貌,每个情节每个对白,我都无限折服。这么说吧,我甚至相信他是一个神,一个温柔内敛的神,一个含蓄美至极致的神。

电影尽管表面看来打打杀杀,可又不全是——瑞伍和儿子的父子情就拍得很细腻,很感人,无心插柳般地给全片画龙点睛。

瑞伍临去非洲前,到寄宿学校看他年幼的儿子,说不能陪他过圣诞节了,孩子难过地跑掉了。瑞伍心怀内疚地在后面喊:儿子,我爱你。

结果孩子停下来,回过头,眼含泪水,小声说:爸爸,我也爱你。

这个场景让我的眼泪立刻下来了,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场景,在球场边,小男孩跑开又回头说的那句“爸爸,我也爱你”,现在想来都会流泪。

福克纳上校受雇营救被废黜的非洲某前国家元首——林班尼。他深知,要实现这个秘密劫持计划,需要有一支精悍的敢死队和周密的谋计,于是,他准备立即把旧友故知召集拢来。

他第一个要找的人就是瑞伍——这个从来就没有平淡过的男人,仿佛从醉醺醺的状态中猛然惊醒。他要借这个机会,重拾他一生的荣耀,一生的累积,集中起最后的力量,让生命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辉。

瑞伍已经是成功的画商,要他放弃工作和家庭,不顾一切地回到战场,当然是有相当难度的,上校的邀请一开始也是遭到瑞伍强烈拒绝,但是,几句话下来,瑞伍就戴上老花镜,研究地图和模型,开始进入参谋的角色,我们看到上校的眼光凝固了。

——不言而喻,对瑞伍而言,幼子的陪伴怎能抵挡再度运筹帷幄的诱惑

虽然身在平民世界,从事平凡工作,那些曾经出生入死的战士不断被生活消磨掉棱角,但已渗透进血液的对战斗、对冒险的渴望却无法褪去。看完该片,你更会明白这一点。

桑迪也是家境小康,但当这位军士长站在玫瑰花丛旁向上校立正回答“Yes,Sir !”妻子立刻躲在屋内哭泣,上校就明白了,对桑迪来说,在庭院中修剪玫瑰花枝,怎比得上后来他在训练场上“捣鼓50个混 球”?

我有种感觉——其实《野鹅敢死队》是另一部影片《海狼》的姐妹篇,连演员也大多相同,这是一部老人家励志片——这部片子不止三个主角大名鼎鼎,不少配角大多都是名震影坛的老戏骨。

三个主演招募士兵这一幕是最让人开心的,我惊讶地发现:居然还有人打仗是为了挣钱的,不都是为了消灭反动派!这和我们从小受的教育真不一样,但随即我就释然了——这片子好就好在“拿钱、打仗”,不问正义与良心。为此省了很多唧唧歪歪的笔墨。雇佣兵嘛,就该这样,提起枪戮敌,放下刀啖肉,完成任务和报酬永远重要,当然,命最重要。

可是,真是为了金钱吗?

剧情似乎一开始就直白地告诉我们:for money ,只是 contract 而已。但是当上校正襟危坐告知鹤发银眉的老下属“(唐纳森):这是一场血淋淋的战斗。下属则嘻嘻一笑:“血淋淋么?我擅长打仗,我喜欢!”这才道出了他们这群老兵“因何走来?为何而战”的真正心声。

这一大帮身份各异、多已年届不惑的退伍军人,组成了一个50人的队伍——野鹅敢死队,也可称“夕阳红”敢死队,他们在军士长的带领下,开始各种作战项目的紧张训练,准备前往一个充满凶险的未知之地。

这让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这些雇佣兵并不是觉得有什么非完成不可的任务才去上战场,而是他们就是想要打仗——怀念军旅生活只是一个方面,“我喜欢”才是这群单纯的老男人一起去玩把火的内因。

这是一部十分完美的纯男人大戏,据说影片的动作、战术指导,都是真正的前雇佣兵的指挥官。说实话,看这电影的前半部我的嘴角一直都是上扬的——太开心了!

“你怎么啦?你简直像个娘们在小产!”——军士长如此严厉训斥躺在地上耍赖的老兵,太逗人了,印象太深刻了!这群可爱的,绅士加爷们的大男人啊。

当战斗前夕,大家边写着遗嘱边开着玩笑时,我们看到答案已经不再是停留在 contract(合同)上,仿佛是士兵告诉上校一般告诉我们观众:让我们再活一次,just as a soldier !

打仗真的只是纯爷们的东西——与政治无关,与女人无关,与家庭无关,甚至与雇他们的钱也无关。就像桑迪说的“让你的钱去擦屁股吧!”是的,他们只关心和谁一起,到哪里去,任务是什么。

在他们正式开始执行任务之前,我甚至预测了一下谁会死。瑞伍和桑迪已经是不二人选——福克纳在出发前都找他们谈话,而且说得那么上帝,那么托孤。

——“我们都知道自己不会死,可是上帝不知道”。

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一架运输机把敢死队空运到U国上空。

跳伞这一幕如同鲜花绽放——绚丽而壮烈,这可都是一群年届不惑的老人啊。

有些评论说影片的前半部分有些拖拽,我不能同意——没有前面的铺垫,就没有后面的感人肺腑。

平安降落以后,福克纳将队伍分成两路,一路包围监狱,另一路由肖恩带领去占领机场。

一切都是那么干净利落,满足童年对特种部队的种种猜想。

附:这群老头子真刚健,西方人的体质就是好,60好几了,还能提着枪扫射,晃都不晃一下。

从军事上讲,瑞伍的行动计划堪称完美。本来一切顺利,人也救到了,自己人没有一个伤亡。谁能知道,苦难才刚刚开始!

突袭监狱救出总统是成功的,队伍迅速在机场指挥塔前集合,等待接应的运输机飞来把敢死队接走。

当飞机声由远及近,正准备在跑道降落,忽然,已经贴近跑道的飞机又呼啸而去。这时,机场上传来了驾驶员的话:他是奉命飞回的。

为何突遭厄运,看电影的观众能明白:这是雇佣他们的爱德华公爵有了新的交易,他从恩多法手里获得了开采铜矿的特权,抢出林班尼就是多余的了,所以他才把敢死队撇下不管了。这样一甩手,公爵就可以省下一百万美元的雇佣费。

这一切阴谋,福克纳上校是估计不出来的,他只知道,在机场,他们已被公爵无情地出卖。

——由此可见,项目的风险评估多么的重要。一旦项目出现变故,不仅仅是收不到钱的问题,而是所有的努力,包括生命,也就前功尽弃,付诸东流。

要是能登上第一架飞机该多好啊!

受骗了的敢死队立刻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福克纳当机立断,迅速转移,向林班尼故乡的部落冲出重围而去。

这时,恩多法的飞机向汽车俯冲、扫射,又派军队围歼福克纳。福克纳他们且战且突围,伤亡惨重,彼得、军士长、军医等先后阵亡。

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一开始我完全是抱着“欣赏”的态度看此片,甚至以为是喜剧来着,当看到老兵兄弟们一个个死去,我的笑容僵住了。

到今天我仍然不忍完整看完这部电影。太虐心了!原来,并不是每一场付出都会得到回报,你必须做好必死的准备,不要奢求回报,做,就只为做!

雇佣军打仗是为了钱,本算不得正义之师。但由于是营救非洲民主领袖再加上资本家的背信弃义,就使得这支队伍的行为显得悲壮。

最后彼得为救林班尼而身负重伤,至死林班尼都一直抓着他的手不放,此情此景让人久久难于忘怀。

血与金钱的交易,原本只需欣赏它的暴力美学,但一旦参杂了情感在其中,那么雇佣军的故事也能够笼上一种悲情的美感。

在绝境中,福克纳用冷静控制了全局,也等于是说,演员伯顿用他的冷静控制了整个银幕——他既要保持极大的克制,又要通过微表情和幅度不大的肢体语言来达到角色所应有的激烈情绪起伏。他把这个曾经残暴凶悍的无政府主义者,一个只为钱做事,没有任何伟大目标和崇高境界的雇佣军头目,演得如此铁血彪炳,最后也是如此快意恩仇。

必须说,这群雇佣兵是一群不怕死,有纪律,忠诚的老兵!战斗燃起了他们心中的斗志,当死亡来临时也毫不畏惧!影片突出的就是他们身手不凡的动作,以一当十的能力,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但是,再好的身手,也抵不过政客商人的阴险狡诈,雇佣军在村庄摆脱困境,为了登上飞机,大部分人壮烈牺牲。

最后,瑞伍拖着伤腿上不了启动的飞机,抓不到他朋友伸出的手,他对朋友高喊:照顾我的儿子!开枪打死我吧!

看到这句台词,多少人热泪盈眶,它应该远比“向我开炮”感觉强烈。

瑞伍说出这话是毫不犹豫,毫无畏惧的,可见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后面是黑压压的追兵,飞机上的上校忍痛向瑞伍射出了一梭子弹……

和瑞伍一样,虽然经历了片刻犹豫,但最后还是毅然开了枪。

——人年轻时总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结果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而老年之后才会知道,活着复仇要更有价值和意义。不这样做,瑞伍会死得更惨,甚至连累所有同伴都走不了。所以上校的做法是正确的,但结局这种如此选择死亡和直面死亡的悲壮,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是多少幼小的心灵无法承受的。

瑞伍就这样倒在了地上,眼睁睁看着无数敌人从他的尸体上跃过,多少人悲恸不已。

雇佣军登机过程的拍摄是相当精彩,相当有震撼力的。当肖恩驾驶的飞机终于滑翔起飞,直插云天时,我觉得所有观众都要哭起来了,这种情感的释放是理智无法控制的。

机舱里老兵们的饮泣给人的感觉很凄凉——来的时候五十人,最终只有十二个人生还!

实在太惨烈了。

为了什么呢?将一帮老男人拉上是非之地。这是导演故意撕碎给我们看吗?

一群老兵捡起丢弃的悍勇,悍勇地将它埋葬在战火中。他们一往无前重拾战火,执着地证明着自己的悍勇。

谈大一点,这是一群男人的信仰。

军人的宿命是战死沙场,倒在同伴的怀抱中,“野鹅”们在远在非洲的战场上找到了自我,即使这个代价是付出生命。

尽管这一切的一切所换来的林班尼总统还是死了。但他的灵魂却继续战斗着。他证明了恩多法的阴谋,他鼓舞了渴望自由的民众的勇气。

这是个不朽的敢死队,牺牲是惨烈的,但是也是值得的。

瑞伍的身体永远留在了非洲大地。这是个神一样的人物,他的灵魂应该回到了天堂。

对仇人,要像福克纳上校一样绝不心慈手软,废话少说,毙了他!

福克纳找到公爵,斥责他见利忘义。他为活着的十一个人和已经死去的同伴们的遗孀、孤儿讨还了雇佣金,然后举枪结果了公爵的性命。

这就成就了这部“开头为了钱,中间为了兄弟之情和正义,最后为了复仇”的电影剧本。

核心人物福克纳一定要活着,替死去的战友复仇。死了就没有复仇的人了,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他绝对不能死。

电影结尾,上校找到瑞伍的儿子,以教父的身份,照顾着老友的孩子。

生活在继续,过去发生的一切将永远不会有人再提起,就像《战争猛犬》扉页上英国诗人托马斯·哈代的诗句所说的那样,消逝是雇佣兵最好的墓志铭。

结尾的风格是温暖的,同时也是阴郁的,和角色们迟暮的感觉相似,每次看这个电影,看到此处,心情都不能平复。也许是觉得,非洲独裁者与西方世界的媾和导致的复杂问题,屠杀的阴霾,英国资本家攫取利息的不择手段,以及雇佣兵的正直与勇敢,都不是一部普通的特种部队题材电影所能承载的。

而这部电影,它模糊了时代背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反映的都是动荡的世界,不变的人性。转眼间,已经40多年过去,以雇佣兵这一西方社会特殊群体为题材的电影仍然在继续,好莱坞出了太多这类题材的片子,却再也没有像《野鹅敢死队》这样可以称雄一个时代的电影了。

——它是不可复制的经典,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那个年代的电影观众是非常幸福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