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的是千年大计,而不是千年一遇

这是山阴张侯的第487篇原创文章
文/山阴张侯

01

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自我”的位置。很多中国人,一直到今天,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找到自我。
一旦脱离了集体,他们就找不到“自我”。
所以,中国人对于集体的认同感非常强。一方面,这使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谋划千年大计,具有相当强的凝聚力(这是我们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容易让我们产生“集体无责任”意识,把一些本可以避免或减少伤亡的事件,归咎于“千年一遇”。
凡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都容易产生这种“集体无责任”意识,最典型的就是二战时的日本。
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集体都是没有责任的,规模越大的集体,人数越多的集体,越没有责任。
这和我们不善于承认错误是一个道理。
博大精深的汉语,唯独在认错时,只有干巴巴的“我错了”三个字。
中国的文化不是罪感文化,所以我们很少有“认错”的概念。我们所谓的“认错”,更多的是出自对集体的愧疚,
中国的文化是一种“恩养文化”,这种文化特别痛恨辜负和背叛,将辜负和背叛视作最大的恶。
我对你有恩,所以你绝对不能背叛我,否则就是忘恩负义;我对你很好,所以你绝对不能辜负我,否则就是无情无义。
我们常说的“对不起”三个字暗含的意思是:个人对不起集体,辜负了集体的期待。
在这种道德哲学下,我们往往把家庭关系扩大到一些社会关系。
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理解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从家庭观念出发,用家庭观念去套合。
在家里既然有家长,在单位自然也有科长、局长、处长,乃至董事长、校长、厂长,总之,只要是个组织,就必须有个“长”,这是典型的把家庭伦理关系套合到其他社会关系上。
这从中国人特别强调“单位”,就能看出来。
“单位”一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广泛使用,那个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绝大部分都在国营工厂或国有企事业机关上班,为了更好地区分不同的圈子,辨别不同的身份、地位,人们习惯于用单位来称呼人。
“你是哪个单位的啊”,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普遍流行的打招呼方式。
和中国人相比,美国社会更强调“社区”这个概念。只有中日韩这样的国家,会有“以工作单位为家”的想法。欧美企业从来没有“把企业当作家”的企业文化。
欧美人把工作和生活分得极清,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两者绝无混淆。
02
捐款,也是一个特别能体现中国人集体主义文化的现象。
我所感到奇怪的是:我们特别喜欢把捐款数额公布出来,看谁捐的钱最多,谁捐的钱最少,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弄个什么排名出来。
(正如学生时代老师喜欢给学生的成绩排名一样,任何排名都是对个人隐私和自尊的侵害,也是在人为地宣扬不平等)
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捐款数额应该保密。
当然,出于激励和感谢的原因,对个别捐款数额高的单位予以公布,这是情有可原的。但总体上,捐款额应该保密。
捐款这个东西,和同学聚会一样,早就变味了。把捐款这种事儿拿出来大肆讨论,这本身就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东西。
一个家里面,最忌讳的就是“一碗水端不平”,所以中国人捐款,也带着家庭伦理的影子,非常关心别人是不是捐了。如果自己捐了而别人没捐,那就吃亏了。
逼捐,是一种典型的“我们都这么做了,你也必须这么做”的固化思维。看,我们都捐款了,你如果不捐,那我们不吃亏了嘛。
当然,捐款也很重要。但相比于捐款,物资和现场救援才是最重要的。
受灾地区最需要的是物资,而不是钱。当一个人家园被毁、安全无着的时候,你给他钱,也没啥用。

03
灾害事件发生后,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查明原因。查明原因的目的不在于追责谁,而是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有人说,中国人特别好大喜功。对此,我是不同意的。好大喜功、喜新厌旧是全人类的通病,其他民族也有这个现象。
但“集体只有成绩而无错误”下产生的集体无责任意识,确实是我们民族的一大特色。
我们在总结问题时,特别喜欢说“总体上是好的”“整体上没有太大问题”,等等。这是中国人集体主义观念导致下的一个思维痼疾。
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不禁暗思:“总体上是好的”,这句话真是威力十足。
正如修水坝、泄洪库等大型工程,因为工程是大家齐心协力修的,所以就算出现问题,你也总不能说“是我们大家的工作出了问题”吧。
功劳属于集体,错误属于个人。因此,就算工程出了问题,我们所常见到的,往往是这种反思:这项工作总体上是好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由于个别人的疏忽,导致某些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问题推给个别人之后,这个别人就要接受大家的一直声讨和批评,成为负面典型。
然后,大家就心满意足地觉得:嗯,是他们几个人的疏忽导致出现这么大的问题,总体上,工程是没问题的,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因此,在中国人母亲式的集体主义观念下,集体是永远不会犯错的。
如果在大家齐心协力下,仍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那就只能归咎于“千年一遇”了。总之,中国人把集体看作母亲(所谓母校、母国、母语等说法即是此例),每个人离开母亲就无法断奶,而“生存”的意志又高于一切。
在谋划千年大计时,我们要考虑到“千年一遇”的情况,我们不能总是既夸大成绩,又夸大天灾。
我们生活在具体的时空中,岁月静好也罢、波涛汹涌也好,尽可能保持一份清醒真的很重要,只有思维的时间足够长,行动的空间才能足够广。
千年大计也好、千年一遇也罢,只有先解放思想,让思想的跨度横跨千年,我们才能在行动上跨越千年。
否则,我们千年等一回,等回来的或许又是一个“千年一遇”。

(全文完)


精选文章

到底什么是“咱老百姓自己的”?

加拿大虽大,却容不下吴亦凡

在暴雨中,我看到了大量的“精神死亡者”

滑动手指,点个“在看”,感激不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