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口状况

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与人口关联密切,人类社会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沟通与控制能力就将发生质变与更新,政治与经济都会同步发生变革。所以,对于不同时期的人口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是理解一个时代的前提。

公元前1000年,全球总人口接近五千万,公元前500年接近一亿,以今天中国人口占据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比例来计算的话,商周时期的总人口为一千万。假如商周文明吸引了中国地理上一半的人口,那么实际控制地区应有大约五百万人,其余广大边远地区散布着大约五百万人。春秋战国期间这个人数再翻一番。以春秋时期来论,假如将人口按照今天中国的约30个行政单位来划分,每个行政区(相当于省)约66万人。而现在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级行政单位就能达到50万人,百万人口的县级单位更是屡见不鲜,以今天行政区划的约2000个县来计算,春秋时期每个县域的人口大约是一万,所以“荒无人烟”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地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今天,中国的人口密度太大了,已经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这个状况还引发了过度的竞争,造成生态失衡;而北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稀少,其密度接近中国古代。人口在古代是财富,在现代则几乎成了累赘。

在农业时代,人口稀少意味着传播因子稀薄,因为人本身就是传播工具。古代人口一直很稀少,至清代以前这种状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频繁的战乱与饥荒是导致人口稀少的主因。史料形容1000年前隋末州县的萧条曰:“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率土之众,百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咸废,凋敝之后,饥寒齿切”。唐代贞观初年的景象是:“自伊洛以东,既乎海岱,藩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一直到500年前的明代,还有清代,填补人口的“行政大移民”仍时常发生,这说明即便是仅几百年前的社会,与今天人口稠密的现代社会也相去甚远,其间的文明传播速度自然也就大为不同。当然,文明的传播主要还是仰仗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改变,而非人口本身。

“西周”在西北的镐京完成历史使命之后,又向东于洛邑开辟“东周”,然后有春秋、战国。至公元前256年,周朝完结。

摘自2014年出版《文明大趋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