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万应届毕业生的痛:三条就业信息,难破三大困境】

又是一年毕业季,5月13日教育部宣布将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的一项措施,是为想要就业但还没落实岗位的学生提供三条精准的岗位信息。这本是一项积极的举措,却被很多学生吐槽说无用,这是为什么呢?毕业生们面对的三大就业困境又是什么呢?

①三条信息
提供精准岗位信息的意义在于帮助重点就业人群。说白了,这一类学生的痛点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为什么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呢?多数人是“自视过高,不愿屈就”,少数人是“衣食无忧”或者“漫无目标”,但基本上都不会是信息匮乏。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职场招聘类的app,每个大学生手机上都有几个。注册账号后把自己的基本情况录入系统,你不仅可以按照不同条件检索需要的工作岗位,查看用人单位信息,还可以提出求职申请,发送简历,方便得很。从这个角度上看,咱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学生会觉得学校提供的精准岗位没什么用处了。接下来咱们就聊聊。毕业生就业万面对的三大真实困境。

②僧多肉少
什么叫僧多肉少呀?毕业生人数太多了,社会上能够提供的岗位比毕业生的人数要少,这就是僧多粥少。2021届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909万,高于2020届的874万,再创新高。

与这个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019年6月~2020年1月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失业率基本在5%左右,2020年2月~5月又上涨到6%。

在整体经济大环境不太景气的状况下,大批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没法维持它们消化毕业生的能力。尽管2020年国家推出了多项缓解就业的相关政策,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2021年的就业,不仅仅是这909万应届毕业生的事,也是最近两年很多没有找到合适工作,或者想换工作的往届毕业生的事儿。岗位越来越难找的同时,“对口“两个字也成为了焦点。

③对口难寻
我一个211大学的毕业生,让我在一线城市做月薪5000的工作,我当然不愿意,这是薪酬待遇与心理预期之间的矛盾。我一个学新闻的学生,看到的全部都是非本专业的工作岗位,我当然不愿意,这是职业性质与所学专业之间的矛盾。

你觉得名校生在一线城市拿月薪5000是不是天方夜谭?告诉你,真不是。前两天网上不是有一位985硕士毕业的网友发帖,说受自己在新一线城市月入3000元,感觉自己学白上了吗?纵观全国,211本科生就业,起薪能拿到每月万元的少之又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大学与社会脱节了。大学所开设的很多专业,在社会上对应的就业岗位大量减少;还有很多专业,就业环境和就业薪酬都与大学生们的心理预期有非常大的差距。

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用人单位未必喜欢用。原因是很多大学专业所教授的课程都是过时的,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学到就业的软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正因为如此,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看法并不是“即插即用”,招聘策略有所改变。

④毫无经验
几年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岗位要比现在比例更高。当下的就业市场上,两种招聘倾向表现的非常明显。一是虽然招聘应届生,但只给很低的薪酬;二是对岗位设置一定的经验门槛,要求有几年工作经历。对应届毕业生来说,这种情况一点儿都不友好。

⑤四点建议
有些人可能会说,你不能只谈困难呀,你得给大家提供解决的方法,不然你这帖子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那好,我就提四个字的建议,一是“早”,二是“多”,三是“深”,四是“降”。

“早”做职业规划:别等!想想10年之后,20年之后,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从事一份什么样的职业,中间这些年的路应该怎么走,从哪儿开始?

“多”做经验积累:在学校利用参加学生会,社团的机会,多跟社会打交道,或者做一些与自己专业或自己特长相关的工作,别在乎金钱,多积累经验。

“深”入思考关联:有很多人活到三十多、四十多,还不明白自己是谁,自己擅长什么,又适合做什么。身为大学生的你,可千万别学这种人。有时间就多思考一下自己的特长和喜好与职业之间的关联,一定对你有好处。

“降”低物质需求:整体的就业环境不好,咱就别总端着自己的架子。先迈入职场先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要重要的多。进了职场你一样可以寻找合适的工作,一心想找到一份100%满意的工作,不愿屈就,那你只会荒废青春。

好啦,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小课堂就讲到这里吧。你认为大学生难找工作的最大原因是什么呢?来评论区聊聊吧。

更多教育观点,请关注@缪老师妙笔生花
#教育部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教育那些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