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焙火,藏着哪些故事?

《1》

火这个东西,是很奇妙的。

从前,部落人是吃生肉的。

后来有人留下了自然界的火种,从此,改善了人类的饮食。

人们开始吃烤肉,烤植物,烤蔬菜.....据说,现代人夏天热衷的烧烤,便是骨子里残留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对烤制食品的眷念。

因为有了火种,人们夜里对野兽的防御,也有了更好更省事的方式,可以夜里更加安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人类后代来。

但是,火也并不是一味给人类带来益处。

它也是可以“吃人”的。

比如,在每年的清明前后,由于强对流天气颇多,雷电频繁,容易导致森林火灾,给防火灭火技术还比较落后的古代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于是,在春秋之前,人们每到清明前后,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会不保留火种,家里也禁止生火做饭,大家都吃干粮,吃冷食。

这就诞生了一个新的节日,叫禁火节。

春秋之后,晋文公重耳在寒食节烧死了介子推——在古代当皇帝果然任性,禁火的时候还敢放火烧山,就不怕森林大火不熄,为百姓带来灾难么——从此禁火节被定为寒食节。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重要的节日,它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可见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

因为有了火,大家的饮食习惯改变了。

人们渐渐喜欢上了用火烤熟的食物,进而演化到吃用火煮熟的食物(海昏候墓里发现了火锅)、用火蒸熟的食物(佛跳墙)、以及用火炒熟的食物(宫爆鸡丁).....

李麻花上大学的时候,每次冬天上素描课,她们就在画室里生一个火盆,一边为模特保暖,一边可以提供美食——把土豆,花生,核桃,芋头提前埋进盆里,两个小时之后,下课了,盆里的东西也烤熟了,一屋子香气.......

还有另外一种,就是用火熏制食物,把食物里的水分烤干,以利于保存起来,在休渔期以及冬季食物匮乏的时候,方便拿出来食用。

比如,腌鱼,风肉,熏鱼,腊鱼,腊肉,火腿肉。

我在上海的时候,最喜欢一道菜,叫“腌笃鲜”,就是用风肉、腊肉和春笋炖的,汤清水亮,非常鲜美,非常爽口。

每次必吃两大碗。一段时间不吃就惦记得紧。

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因为有了火,烹饪技术进步得很快,各种美食,也相继被发明,被加工出来。

那时候,远在闽越国的祟山峻岭之中,有一个山清水秀地方,叫做祟安。

祟安人,因为生活的地区潮湿,蛇虫较多,且雾气较重,食物的保存不利。遂发明了熏笋干,熏豆干,熏蘑菇,熏柿饼,熏肉,熏鹅,熏豆腐干等食物。

制作方法类似,都是需要借助到火,把这些食物熏干,让食物中的水分完全挥发,再辅以松烟的烟雾,给食物的表层熏上一层类似现在“防腐剂”一样的物质——当然它是天然的保鲜剂,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东西。

这种储存食物的方式,渐渐在全国南方范围内传播开来。

潮湿的地区,更需要保证储存食物的干燥。

《3》

我们今天吃的四川腊肉,便是如此熏制的。

把猪腿肉切成长条,用盐和花椒腌制好,挂在通风处,风干表面的水分。

一段时间之后,再用个铁桶,上面铺上滤网,把肉一块块悬挂起来,挂在滤网上方.

然后,在滤网底下烧柴火,火焰不能高过滤网,利用火生成的热量,去蒸发掉肉中的残余水分和一部分油脂。

最后,当肉被烤得油脂不停掉落的时候,再用松枝,卷成团状,铺在滤网上,利用底下柴火生成的热量,熏出松枝里的松油和松烟,让这些烟往上走,进入猪肉的细胞里,并均匀地在猪肉表层敷满。

这样一天下来,腊肉们,基本上就尘满面鬓如霜了——身上不再是猪油白的色泽,而是被烟熏的黑乎乎的。但是你闻这块肉,已经闻不到油腻味道而,取而代之的,是热乎乎的松烟香。

只想马上切一块下来,再烤几分钟,便能大快朵颐了。

我们当年,每到冬至过后,就整天想着去师母家里蹭腊肉吃。

为此,没少借口。

抢着帮教授拿资料,抱书,提菜.....能想到的都用过。

《4》

后来,祟安改名了,改作了武夷山。

但祟安人喜欢用烟熏制食物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改变。

不知道哪一年,祟安的深山最高处,有一个村子,村民要为远在中原的客商,加工一批茶叶。

茶叶加工好的时候,却逢到了战乱,路途受阻,茶叶运不出去,就这样,一天天,眼看着茶叶在筐里,闷红了,甚至发臭了。

茶农们欲哭无泪。

这单生意是做不成了,茶叶只能运回家去,看看能不能处理一下,留下自已喝——倒掉肯定是舍不得的——但要把损失降到最低。

有聪明的人想出了一个法子,就是利用祖辈相传的,用松烟熏制食物的方式,把这些发酵变重了的茶叶、这些闷得有点红了的茶叶,用烟熏干,收起来。

今年喝不完的,明年还能喝。

没想到的是,这种熏过的茶叶,风味竟然出其不意地好。

在原来的茶叶的基础上,增加了桂圆汤,增加了蜜香,汤感比之从前,更稠了些,汤中的内容物,也更多了。

有人把这种无意当中创制出来的新式茶叶,寄给了客户,送给了朋友,没想到大家对这种新味道,都非常喜欢,惊为天人。

于是,人们改良了这款茶的制作工艺,经过数代人的不停研究,最后,正山小种红茶,被研制了出来。

它著名的松烟香,令喜好这一口的茶友,流连忘返。

沉醉不知归路。

《5》

当然,比烟熏小种的出现更早一些的时候,武夷山风景区里的茶农们,也开始改良茶叶的制作工艺了。

在北苑时期,大宋朝的皇帝们,喜欢的是蒸青绿茶。

就是把茶青嫩芽采下来,蒸过,再压饼。然后收起来,想吃的时候,用刀撬开,用碾子碾碎,用罗筛筛过,再放到一只大碗里,用沸水冲了,单吃这些茶叶沫子。

说起来,跟外国人第一次吃中茶叶的画面,一模一样。

钱钟书钱老在围城里写过:茶叶刚到外国的时候,外国人拿一只铁锅,把茶叶扔进去,放水烧开了,然后把水倒掉,加进胡椒粉和盐,拌均,单吃那些叶子。

看到这一节的时候我们笑痛了肚子。

殊不知,在古早的大宋,人们也是把茶叶整片吃进去的——只不过是碾碎的茶叶,甚至,还会加肉桂,加盐,加糖,加红枣葡萄干花生米葵瓜子等碎干果,搅均了一起吃——跟今天吃擂茶有点相似。

然而,宋人这种吃茶的方式,太奢侈,太麻烦,太啰嗦了。

朱皇帝苦出身,对于喝茶,原本就不是很热衷——他估计觉得赵家就是因为太会吃喝玩乐,才丟了江山,自已可要引以为戒。

于是,朱重八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废团茶兴散茶,并且把皇家御茶园,搬到了武夷山九曲溪畔。

这样一来,武夷岩茶的工艺,就要进行改良了。

从前,压饼的时代,把茶青蒸过,再压成饼,能保存的时间相对久一些,至少能保证从福建长途跋涉到中原的时候,茶还是新鲜的,是有香气的,没有闷到沤到生出怪味异味甚至霉味。

是可以正常销售出去的。

然而,老朱一纸诏书下来,不许压饼了,这可怎么办?蒸青过的散茶,在那没有冰箱的年代,可没办法储存——又潮湿又闷热的武夷山,如何保证蒸青之后茶叶的新鲜?以及如何保证运输到客户手中的时候散茶仍然是新鲜的?

真是个世纪大难题。

《6》

劳动人民是最有智慧的。

改朝换代了,茶叶不让压饼了,茶人难道就不活了么?

要。

不但要,还要活得更好。

武夷山茶人发明了焙火工艺。

在原来的基础上,让茶叶发酵程度加重一些,并且改蒸青为摇青,发酵出三红七绿的叶片来,并用竹笼架起茶叶,底下生炭,高温焙火。

火,又是利用火,来实现保鲜和长期储存的需要。

这样的制茶方式方式,有几个好处。

一方面,焙火可以让茶叶当中的水分失去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足够保证茶叶运出福建,运到中原,甚至运到遥远的东北西北的时候,还是新鲜的,还是好喝的。

另一方面,加重发酵之后的茶叶,汤水更稠更滑,更有内容,韵味更足,更加可以跟炒青绿茶和晒青绿茶区分出来,拥有自已独到的香气滋味口感,形成独有的茶叶风格,从而瓜分出一块独属于自已的市场蛋糕来。

果然,大红袍一出世,便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

不但有治病救人的故事流芳百世,还有状元及第的美事扬名千古。

借着“焙火”的东风,武夷茶,再一次火遍华夏。

时至今日,几百年来,世上只知有大红袍,而不知有武夷岩茶者,大有人在。

这一切,全得之于“火”,这位从远古以来,就一直庇佑着人类的“功臣”。

《7》

到今天,几百上千年过去了,赵佶成了一根灯芯,朱重八也没有留下好名声,唯有焙火,仍然是武夷茶的灵魂。

火,让人们改善了生活,拥有了更好的食物和居住条件,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胜出了。

火,也让武夷茶人改变了制茶工艺,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已的,不流于俗的,制茶之路。

火,并不知道自已的重要性。

但我们这些喜欢喝茶的人,会永远记住它。

因为有了火,我们才有了这么多可口的食物,有了这么多好喝的岩茶。

不管是轻火,中火,还是足火,武夷岩茶用它不同的火功,向我们展示了制茶师用不同的火,煅造出的不同风味的岩茶。

上天给了我们火种,我们用它制作出了如此美妙的茶汤。

光这一点,就够我们感恩备至。

在取消了寒食节的今天,让我们用一杯轻火的岩茶黄观音,遥敬那位宁可葬身火海,也不愿出仕的硬汉介子推。

你的灵魂,与这杯黄观音一样,芳香高洁。

看完这篇文章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2021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

第34篇:初心不改,方得始终(写在春茶笔记结尾)

第33篇:李麻花在茶园摔了一跤

第32篇:许久未去的茶厂,它如今是哪番模样?

第31篇:今年的春寿眉,竟然来得这样早

第30篇:有些白茶,看上去是白牡丹,其实是寿眉

第29篇:春光明媚,采摘清明白牡丹啦.....

第28篇:今天采到清明白牡丹了吗?

第27篇:试新白茶,是春茶季的日常

第26篇: 银针增产牡丹减产,茶山怪状有多少

第25篇:预订春茶退订之殇

第24篇:今年的第一场雷雨,它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

第23篇:茶山上的蛇为什么越来越多了

第22篇:那些宣传自己收青做茶的茶商,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第21篇:白牡丹的盛宴来临

第20篇:寻访一个古老的村落

第19篇:如何区分牡丹王、一级牡丹、二级牡丹、三级牡丹

第18篇:阳光灿烂的一天,抛荒白茶迎来了采摘旺季

第17篇:那些不应该属于白茶的利益之争

第16篇:太姥山的雾与露

第15篇:白毫银针的特级和一级,是按采摘时间区分的吗?

第14篇:大家盼望的倒春寒,终于来了

第13篇:春雨惊春清谷天,六个字写尽春白茶的一生

第12篇:春茶季,从四个方面,教你识破抽针的白毫银针!

第11篇:从树形树貌,深度辨析荒野白茶树与抛荒白茶树之异同

第10篇:菜茶为什么不能做银针?

第9篇:寂寞空庭春欲晚,方大师今年不开门

第8篇:阳光灿烂的日子,适合采白毫银针

第7篇:今年茶季特别冷,没带取暖器不敢上茶山

第6篇:福鼎日渐兴起的广告牌文化

第5篇:见见茶山上久违的朋友们

第4篇:春茶季的主角究竟是谁?

第3篇:那些在茶农家里玩游戏到天黑的寻茶掌柜们

第2篇:抛荒白茶的采摘盛宴

第1篇:春茶开采,太姥山送给女神节最好的礼物

……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完结篇:这一年,太姥山的改变

第36篇:今年白茶总体产量如何?

第35篇:水润万物,雨生百谷,谷雨茶归来

第34篇:太姥山高山茶园的鸟语花香,不想下山了

第33篇:天气对今年白茶的品质有什么影响?

第32篇:春茶季,村姑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第31篇:春茶季,我犯了一种病,看到白茶就想采

第30篇:直播选茶,一天试了30多款毛茶!

第29篇:在茶园写稿是种什么感受?

第28篇:亲民冠军春寿眉来啦

第27篇:没有烘干的白茶有什么特征?

第26篇:太姥山版《石头记》

第25篇:春茶季的一天(内含彩蛋故事)

第24篇:今年春白茶品质有哪些变化?

第23篇:茶农的鸟枪换炮

第22篇:白茶里的花香,来自茶园边上的野花吗?

第21篇:那明星般的清明白牡丹

第20篇:疯狂的古树茶

第19篇:几张图教你分清白牡丹的等级

第18篇:特级、一级、二级白牡丹的区别

第17篇:为什么白牡丹比牡丹王更招人喜爱

第16篇:下雨天,试毛茶正当时

第15篇:白毫银针进入尾期,白牡丹正式出场

第14篇:春茶季,茶山上的那些过客们

第13篇:春茶季,太姥山高山上的雾

第12篇:捉急,春白茶还在采就急着催上市

第11篇:缘何牡丹王成为新茶友的挚爱

第10篇:半山已经采牡丹王,山顶还在采银针

第9篇:茶农们的笑脸

第8篇:茶界出名的套路

第7篇:福鼎茶农的未来之路

第6篇:春茶季伊始,茶农一天赚多少钱?

第5篇:白毫银针里的中庸之道

第4篇:试毛茶是一场与饥饿的战斗

第3篇:日光萎凋了两天的毛茶白毫银针什么滋味?

第2篇:白茶里头采的都是米针么?非也!

第1篇:喜大普奔,太姥山的白茶开始少量采摘了!

……

「喜欢文章就点个赞」
作者  | 村姑陈

想购买《白茶品鉴手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