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小波:寻找特立独行的精神
纪念王小波:寻找特立独行的精神
作者 | 张光芒
编辑 |晓枫婉月
1997年的4月11日,作家王小波宛如一个战死沙场的士兵,倒在了电脑前。在王小波心脏骤停的那一瞬间,他的双手还在敲击键盘,他的文思正在喷涌,但死亡却强行终止了这一切。然而,正如光明与黑暗不停轮转一样,自然人王小波倒下了,精神上的王小波却开始了扩散之旅“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如飓风一般席卷而来。
不过,与王小波在民间获得巨大声望相比,具有浓郁官方色彩的各种版本的文学史,却一直对王小波或视而不见,或只语带过。一边是无数人甘当“王小波门下走狗”,一些知识分子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则,介入世界;一边却是文学史对王小波的疏远甚至不屑,及“正统”对不少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喜甚至排斥。
“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当年,王小波如是诉说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在十五年之后的今天来看,世界依然没有跳脱出他的话语。“像王小波的人”,喜欢、怀念、敬重并以他的方式,尽力以独立的眼光关照世界;而“不像王小波的人”不但有意识地拉开自己和王小波的距离,还常以获得权力的垂青为荣。正常的世界,是无法离开割裂与矛盾的,王小波宛如一面镜子,将知识分子与世界的尴尬,映衬得淋漓尽致。
想想也是,无论一个集体或大或小,任谁都是不会喜欢一个“叛逆者”的。在王小波那里,他不停地在用他的文字,对这个世界进行戏谑、解构甚至嘲弄,而“正统”的世界,需要的却是顺从与迎合。因此,这些年来,我们既能见到一些知识分子在公义与良心上的坚守,也能见到另一些知识分子的沦陷与苟且。
在王小波的诸多文字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几已成为一个符号,很多人想起这几个普通词语的时候,往往会心一笑。尽管,于世事而言,做一个世界与体制的“顺民”,无疑是最能获得利益的办法,但是,从人的天性及人的权利而言,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特立独行”及某种必要的距离显然,最能担负起这个职责的,就是知识分子。
“梦具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而真实有一种真实的荒诞性。”多年之前,王小波用这句有点北岛味道的句子,阐述着荒诞与真实的关系;多年之后,在众多现实的荒诞之后,我们陡然发现,有的时候,真实世界的荒诞,是远要超出我们的想象的。
以前,我们何曾想过,在我们的食物之中,竟然可以加入诸如三聚氰胺、苏丹红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何曾想过,人竟然可以死于“躲猫猫”?我们又何曾想过,权力有时竟然可以张狂得让你目瞪口呆?我们又何曾想过,“小姐”、“同志”、“公知”、“雷锋”等等原本美好的词语,竟然会被消解得异常不堪?……并且,我们还无从得知,这种“真实的荒诞”,何时才能画上一个句号。
在糟糕的现实中,置身其中的人,或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或大声在“铁屋中呐喊”,试图冲出“铁屋”,但王小波用他的黑色幽默告诉大家,在“沉默”与“呐喊”之外,还有“戏谑”这条道路可走。很多时候,“戏谑”并非是简单的玩世不恭,它还意味着荒诞现实中的“特立独行”。
当然,现今的“特立独行”,并非简单地戏谑或嘲讽这个世界。某种意义上,它是精神上的“特立独行”,是行走在理性思维道路上的“不顺从”与“不迎合”。
在我们的先人那里,常常说“士可杀不可辱”,简单几个字,阐述了“士”这个知识分子阶层的尊严与骄傲,也清楚地说明,“不顺从”与“不迎合”,是古代知识分子一种恢弘且必须的人生价值。尽管,时代已然不同,但在生命的价值上,现今的知识分子与先贤应该是一脉相承的,都应该与现实的荒诞保有一定的距离;都应该用自己的行为,努力解构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公。
再回到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今天,于中国,是变化如此巨大的一段历史,物质丰裕了,但特立独行依然是很多人生命中的奢望。关照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从每年公务员考试报名的排队大军,可以看出,“回到体制”依然是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某种意义上,许多年轻人能够跳脱出体制,闯荡社会,自己创业,今天相当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今天,这些当年的年轻人却不一定还有那份勇气,因为随着阶层的固化,以及向上通道的堵塞,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迎接风雨,依然可能只是一个梦想,特立独行,更多不过体现为表面上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世界总是在向前,今天,有更多的人,觉醒于生命自由的意义。市场的发展,也为那些勇敢者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天地。公民在成长,年轻一代,更少历史的包袱,他们正在学习用自己的眼睛,独立地打量这个世界。
今天,纵使侮辱与损害还在各种场合时常发生,但也有更多人为包括民主、道德、公民社会、权利在内的各种美好东西大声呐喊。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依然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特立独行”,这不仅是知识分子的使命,也应该是时代公民的精神。
©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转载敬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