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真正的青花釉里红方法
颜料的断代使得釉里红无法满足了生产的需要,青花釉里红最主要的着色剂就是金属铜和金属钴,因为古时候的开采冶炼技术有限,这两种着色剂也十分罕见。
乾隆釉里红发色一般有两种情况:(1)、与雍正朝釉里红特征相近制品。该类制品为乾隆早期制品可能性较大,因为雍正七年与 乾隆前期,景德镇御厂基本由唐英督陶,至少在一定时间段内制品特征变化不应过大,但该观点缺乏确凿证据供考证。(2)、具备独特的乾隆釉里红特征制品。该类釉里红制品特征与雍正釉里红时期差别明显,不具备上叙的“釉里红内部有团絮状凝聚物”特征。从理论上讲,乾隆中后期制品可能性较大(有关乾隆制品,因为跨度达60余年,自己暂时没有系统深入研究,相关乾隆釉里红的断代文章需要以后涉及),但有待于考证。
釉里红,这种稀 少的瓷器品种开始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以其卓然大气的风范,成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 族。釉里红的最 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
黄云鹏在《明代官窑青花瓷鉴定要点》里写到:洪武釉里红多发色灰、黑,好的产品呈猪肝色、晕散,有暗红色斑点。
元代至洪武朝是釉里红瓷器的试烧期,永乐、宣德朝的釉里红瓷器烧制才是成熟期。元代和洪武时,由于窑工们烧制釉里红的经验不足,对窑温的技术掌握不好,加上铜离子对火温的极度敏感:如果窑中的火温不够高,产品就会烧成“飞红”或退色,导致器物的纹饰出现不连贯的现象,这种迹象可从元代和洪武朝的存世品和出土釉里红瓷器中(元大都北京西十库遗址的出土器物)得到验证。
青花釉裡红作为传统品种,烧造要求相对较高,釉裡红中作为着色剂的铜元素极易挥发,窑工需要对窑炉内温度有精确熟练的掌握,方能使其呈色亮丽。
青花瓷过去认为是明初创烧的,后来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原来元代时就有青花瓷的生产,而且质量还很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