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果品”到“香料”——鹅梨帐底散芬芳

“法香方子新搜得,试取鹅梨注水沉”,古人调香所用水果除荔枝外,还有气味芳香清郁的鹅梨。鹅梨口感不算好,但其香味远胜于其它梨果,深得受古人赏识。

宋人董弅《闲燕常谈》:“河朔十分清气,为鹅梨占了八分”可见鹅梨其地位。范成大曾以莲花、鹅梨之香形容海南沉香的气味,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香》:“大抵海南香,气皆清淑,如莲花、梅英、鹅梨、蜜脾之类”。

将梨汁、梨肉作为和香香材,配制清新活泼的合香制品始于南唐。南唐著名的果香味帐中香就是由鹅梨与沉香调制,史梦兰《全史宫词》中有首宫词描写南唐宫中制香的情景:

照夜珠悬直宿深,风帘不卷海棠阴。法香方子新搜得,试取鹅梨注水沉。 

“试取鹅梨注水沉”之句,即描写制作果香味帐中香,其法大概用是将鹅梨绞汁浸润沉香,或是将沉香研末放入掏去梨核的鹅梨中上火蒸。

鹅梨果香味的帐中香,是南唐宫中得意之作,南唐《宫词》常有对此香的描写:“小殿龟头向晓张,鹅梨帐底散芬芳。搜奇更薄江南产,昨日深宫宴内香”。

宫词前两句描写元宗李璟处理公务的殿阁鹅梨香飘四溢,后两句则描写宫中举办的一场“品香雅集”,《十国春秋·南唐元宗纪》中详细记载了此次雅集活动:

保大七年,召大臣、宗室赴内香宴。凡中国、外域名香以至,和合煎饮。佩戴粉囊共九十二种,皆江南所无也。

鹅梨帐中香以南唐李主所喜而出名,后世文人将其命名为“江南李主帐中香”,收入在各朝代的香学书籍中。明代周嘉冑的《香乘》中收录了四首“江南李主帐中香”配方,其中两首香方是用鹅梨蒸制沉香、檀香而成:

沉香末一两、檀香末一钱、梨十枚,右以鹅梨刻去穰核,如瓮子状,入香末,仍将梨顶签益,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匀,久窨可爇。

把鹅梨挖去内核,当做盛放香料的容器,入沉香末、檀香末,密封,隔水蒸软,香梨去皮,搅拌均匀,制成香饼、香丸隔火焚之。

鹅梨果香与沉香、檀香相合,为香品中增添一丝活泼的果香味。沉香、檀香的挥发性成分均有安神解郁之功,参禅、休憩时均适合焚熏帐中香。黄庭坚《有惠江南帐中香者戏答六言》诗中就提到焚熏帐中香参禅:

百炼香螺沉水,宝薰近出江南。

一穟黄云绕几,深禅想对同参。

南唐宫廷对用鹅梨调香非常着迷,《陈氏香谱》中还有一首“江南李主煎沉香”,也是以沉香、鹅梨为主调制,其调香方法与帐中香大致相同:

沉香㕮咀( 捣碎或锉末 )、苏合香油各不拘多少,右每以沉香一两,用鹅梨十枚,细研取汁,银石器盛之入甑蒸数次,以稀为度。或削沉香作屑,长半寸许,锐其一端,丛刺梨中,炊一饭时,梨熟乃出之。

此香从制作方法与用料都可归入帐中香的系统,将鹅梨汁清而甜的香芬浸到沉香中,所产生的混合香型徘徊在夜帐之中,令人眷顾留恋。南唐《宫词》:“帐中别有留眷法,爇取鹅梨一穗斜”。

李主帐中香在宋代非常流行,文人常制此香送人,宋人王灼有《张元举惠江南李王帐中香》一诗,描写朋友赠送的李主帐中香:“事去时移二百年,金陵空有旧山川。此香那得到君手,妙诀无乃当时传”。

南唐宫廷以鹅梨调香的做法也影响了宋人,宋人研制的香方有不少是将鹅梨作为和香香材,像陈敬《陈氏香谱》记载的兰蕊香,用鹅梨汁调和制成香饼:

栈香三钱、檀香三钱、乳香二钱、丁香三十枚、麝香五分,右为末,以蒸鹅梨汁和作饼子,窨干,烧如常法。

木犀香则是先用鹅梨汁浸渍降真香,让降真香沾染上鹅梨果香后,再与檀香和合制香:

降真一两、檀香一钱(另为末作缠)腊茶半胯(碎),右以纱囊盛降真香置磁器内,用新净器盛鹅梨汁浸二宿,及茶浸,候软透去茶不用,拌檀窨烧。

兰蕊香与木犀香均为模拟花香味的熏香。制香时加入鹅梨汁可增添香品的清甜之气,香韵更接近花的清幽之韵。

除鹅梨之外沙梨、雪梨也有调香的记载,周嘉冑《香乘》中的庐陵香“用沙梨十枚切片研绞取汁,浸润紫檀香”,内府龙涎香使用雪梨膏为塑形剂调和诸香制作香饼子:

沉香、檀香、乳香、丁香、甘松、零陵香、丁香皮、白芷各等分,龙脑、麝香各少许,右为细末,热汤化雪梨膏,和作小饼脱花,烧如常法。

除了取梨汁和香,梨滓、梨皮也是制香材料,《陈氏香谱》“四和香”条载:“香橙皮、荔枝壳、榠揸核、梨滓或甘蔗滓,等分为末,名小四和”,元人《墨娥小录》中也有类似的香方——“四弃饼子香”:

荔枝壳、松子壳、梨皮、甘蔗楂,右各等分,为细末,梨汁和,丸小鸡头大,捻作饼子,或搓如粗灯草大,阴干,烧,妙。加降真屑、檀末同碾,尤佳。

这种以果皮、果核等低廉材料制作的熏香,被文人戏称为“穷四和香”、“山林四和香”,陆游《闲中颇自适戏书示客》:“烹野八珍邀父老,烧穷四和伴儿童”之句,说的正是荔枝壳、梨皮之类材料制作的“穷四和香”。

山林四和香所用材料虽然不起眼,但文人对其评价颇高,陈郁《藏一话腴》中说:“香有富贵四和,不若台阁四和。台阁四和不若山林四和”,方以智《物理小识》中也有首诗描写文人对此类香品的态度:

穷六和香宜土屋,瓦炉茶饼昼夜足。

木根野火曝三伏,山人不羡龙涎福。

诗中所言“穷六和香”,就是在山林四和香的基础上加了两味配料:“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黄连和焚,又加松球、枣核、梨核皆妙”,所以简洁地命名为“穷六和香”。

“山人不羡龙涎福”对热爱自然的文人而言,“穷六和香”的清韵要胜于名贵香料调制的龙涎香,其自带的山林气质,与心怀山林之志文人的心性相合,最能彰显自然之美。

香道 | 東方的氣味美學

在香气中,唤醒心底尘封的诗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