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苏权想要报答老农的救命之恩,没想到老农提出的条件却感动了他

我军很多战士都受过百姓的帮助,功成名就后,他们在尽力报答恩人,大部分百姓都觉得帮助我军战士其实是一件分内的事,根本不要求回报,可是这个老农却不一样,他曾救了一位开国将军,50年后将军找到他想要报恩,他却提出了一个要求,让在场的人都十分动容,这位老侬是谁?他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

被老农所救的将军名叫段苏权,于1916年出生在湖南茶陵,他的父母只是当地的种茶农民,种茶是他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段苏权出身贫苦,可是他父母的思想并不落后,他们支持段苏权读书,并希望他能用这种方式来改变命运,于是段苏权的父母竭尽全力将他送到了村里唯一的私塾里面去读书。

段苏权也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他为了报答父母的良苦用心,就在学习上十分认真,他在班级里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可是最终段苏权的努力还是败给了贫穷的现实。

他读完高等小学后,父母就再也没钱供他继续读书了,在先进思想以及外界局势的影响下,接受过教育的段苏权,此时迫切想要通过革命为国效力,于是他在16岁的时候就加入我军。

段苏权虽然接受的教育不多,但是毕竟强于一般战士。于是他在部队里主要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工作经验丰富,他很快就被提拔为宣传部长。

在宣传部工作两年之后,18岁的段苏权就成为红二军团独立师的政委,并负责带领战士们执行反围剿任务。

1934年,我军红二六军团准备西征,我军战士出发前,上级领导就命令独立师去执行一个任务,掩护大部队撤离贵州地区,并且在贵州东部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样我军战士就可以在拖住敌人的同时还能壮大自己的力量。

那时盘踞在四川和贵州的敌人并不清楚红二军团独立师的底细,他们错把这支部队当成了我军的主力,于是派出了大量人马来抵抗段苏权带领的独立师。

在战斗的过程中,我军战士由于寡不敌众而损失惨重,段苏权也不幸受了重伤,在危急时刻,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自己留下来打游击战,独立师的师长则带领剩余战士撤离。

起初,段苏权这冒险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师长的同意,不过情况紧急,再加上段苏权的坚持,师长有些动摇了。

后来段苏权表示:自己不能拖累整个部队,而且他只是找个地方养伤,等伤好了就会去找部队。

看到段苏权这样坚定,师长只好同意了,段苏权就这样脱离了部队,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刚离开独立团不久,独立团的战士们就被敌人包围了,无一生还。

负伤的段苏权孤身一人在陌生的黔东地区困难重重,由于他的伤主要在右腿,这就导致他根本走不快、走不远,正当段苏权因为疼痛倒在草堆边时,他被当地的一个老农发现了。

这个老农名叫李木富,老农认出了他是红军战士就把他带回了家里,还用草药为其疗伤。

在老农家里疗养了一段时间后,段苏权发现老人自己都吃不饱饭,自己再待下去肯定会给老人带来麻烦,况且当时敌军也在附近的村庄里寻找红军的下落,一旦敌人发现老人与自己有联系,他可就危险了。

于是段苏权决定离开老农家里,此时的他伤还未痊愈,他就请求老人为自己制作一副拐杖,随后便踏上了寻找大部队的路途。

这寻亲路本就十分艰难,再加上腿伤未愈,段苏权没过几天就沦落到沿街乞讨的地步了,这时李木富又在街边发现了他,这一次他送给段苏权一些盘缠和干粮,还用木排将其送走了。

而另一边,我军战士以为段苏权和独立团其他战士一样已经牺牲,就为他举办了追悼会,可是三年后,段苏权却奇迹般地回到了部队里,我军战士都十分惊喜。

50年后,段苏权已经成为了开国少将,他费尽心思终于找到了恩人李木富,这时李木富已经是一个89岁的老人了,很多事他都忘记了,直到段苏权拿出当年他制作的拐杖,老人这才想起了解救过红军的事情。

段苏权想要报答老人的恩情,就问他有何心愿,老人只是摇摇头说自己已经89岁了,没有心愿了,沉默了一会,老人又说:“家乡附近有条路很难走,希望能在这里修一座桥。”

其实那个地方并不宽,只需要修一个木桥即可,但是段苏权却出资建了一座水泥桥,当地的村民还亲切地称它为“红军桥”。

之后,段苏权还想替老人照顾他的后代,可是老人却不答应,如今老人和段苏权已逝世多年,唯有那座红军桥仍屹立不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