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36课:成语“诘屈謷牙”的“謷”是什么意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言”部的四个汉字:“讇、諼、謷、訹”,其中“諼”字在现代汉语中简化为“谖”。只关注标题中问题的同学,可直接看第三个字“謷”字部分。四个字的详情如下:

1、讇。读chǎ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讇,谀也。从言,阎声。諂,讇或省。”形声字。本义是谄媚。谀,就是用甜蜜的话奉承人。

“諂”是“讇”的异体字(“或体”),现代汉语“諂”简化为“谄”。这三个字形的关系要弄清楚。

所谓的谀,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通论》:“谀者,言如物之腴也。腴,鸟兽腹之甘美者也,谀者,必以甘言入于君而已。”又言:“言臽为谄,臽,陷也。”陷,使人落入陷阱。”杨树达《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字义同缘于语源同例证》称:“臾有下义”所以,人性卑下者,言品低下者,出言必谀。

(奉承;献媚)

《韩非子·六反》:“挫贼遏奸,明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讇谗之民也。”打击贼人,止住奸人,本是提醒君主的人,世俗却贬斥他们是奉承讨好的人。《汉书·匈奴传上》:“匈奴复讇以甘言,欲多得汉财物。”颜师古注:“讇,古谄字。”匈奴仍是用好话奉承他,只是想多得到汉朝送给的财物。后世典籍也有用“諂”字的写法的,《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渎。”君子与上者交往不谄媚,与下者交往不轻慢。

讇的小篆写法如图:

(讇的小篆写法)

2、諼(谖)。读xuā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谖,诈也。从言,爰声。”形声字。本义是欺诈;期骗。《汉书·息夫躬传》:“虚造诈谖之策”。编造欺诈不实之言。另:方言也有谖的用法,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保定、真定、河间、天津皆谓大言无实为谖。”

(欺诈)

谖在本义之外,也指忘记。《玉篇·言部》:“谖,忘也。”《诗·卫风·考槃》:“独寐寤言,永矢弗谖。”郑玄笺:“谖,忘记。”独睡独醒独说话,这种乐趣立誓不忘。白居易《赠元稹诗》:“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用的也是这个用法。

谖的小篆写法如图:

(谖的小篆写法)

3、謷。读音有两个:

(一)á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謷,不肖人也。从言,敖声。一曰哭不止,悲声謷謷。”形声字。注意,这里的“不肖人也。”依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省,各本作肖,今正;言字依《韵会》补。”所以,謷的本义之一是不省人言,即不听从别人的好话(而狂傲放言)。謷字常叠音组成謷謷一词,《楚辞》:“令尹兮謷謷”,王逸注:“不听话而妄语也。”

(不听从别人的好话)

本义之二是哭不止;众口愁怨声。亦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本义之外,謷还用作诋毁。《吕氏春秋·怀宠》:“謷丑先王,排訾旧典。”陈奇猷《校释》:“丑,耻也。'排’当系'诽’字形近而误。'诽訾’与'謷丑’对文。”屏弃圣王法制,诋毁先王,排斥毁谤先代法典。又作不顺。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诘屈謷牙。”周时的诰文,殷代的盘铭,艰深而拗口。这也是成语“诘屈謷牙”的出处。注意,这个成语的写法也写作“佶屈謷牙”,或者“诘屈聱牙”,都说得通。因为“謷、聱”两字,均收入《说文》(一个归“言”部,一个归“耳”部),且字义相近。

(二)ào。这个读音出自《广韵》。有三个用法:

(1)高大貌。《庄子·德充符》:“謷也乎大哉,独成其天。”成玄英疏:“謷,高大貌也。”太高大了呀,所以他独独地保全了自己的本性。

(2)甚。《正字通·言部》:“謷,謷有甚意,今楚黄人事之甚者曰謷。”

(3)通“傲”。骄傲;轻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謷,假借为傲。”《庄子·天地》:“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即使让天下人都称誉他,称誉的言词合乎他的德行,他也孤高而不顾。

(庄子·謷然不顾)

謷的小篆写法如图:

(謷的小篆写法)

4、訹。读xù。《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訹,诱也。从言,术声。”形声字。本义是引诱。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今湖湘间犹称以言辞骗诱人从而有所取者,谓之訹。音读如术。”《汉书·韩安国传》:“今大王列在诸侯,訹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颜师古注:“訹,诱也。”现在大王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臣虚妄的言论,干犯了君主的禁令,枉曲了严明的法律。

(引诱)

訹还指诱导,劝说。《宋史·岳飞传》:“淮西之役,俊以前途粮乏訹飞,飞不为止。”

本义之外,訹还指惧怕,恫吓。辛弃疾《美芹十论·观衅》:“民初未敢遽叛者,犹徇于苟且之安,而訹于积威之末”

訹的小篆写法如图:

(訹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436,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