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起义称帝后,为何迅速兵败身亡?论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王朝,“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可以说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那么为何在李自成起义称帝后,却迅速兵败身亡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
明朝中期,张居正经过十年改革,使明朝万历初年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随着张居正的离世,神宗皇帝开始懈怠朝政,连续十几年不上朝,明朝开始由盛转衰。
明熹宗时期,熹宗沉迷与引绳削墨的木工活,宦官魏忠贤就经常趁熹宗在专心制作木器时奏事,熹宗就会不耐烦的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
魏忠贤借此把持朝政,排除异己,特别是大肆陷害东林党人,扶植亲信,致使政治日益腐败,熹宗驾崩后,因为没有子嗣,传位给他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崇祯继位后,首先是大力清除阉党,铲除了魏忠贤“集团”。
但是随着阉党的清除,朝中朋党失去了制约,连崇祯皇帝的政策都有受到士大夫“集团”的摆布!为了制约这群士大夫,崇祯皇帝又重新启用了一批宦官,致使宦官势力日益膨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虽然崇祯皇帝锐意进取,改革图新,但是面对积习已深,积重难返的明王朝却无能为力。
而此时的农民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土地大量被贵族官僚霸占,成千上万的农民四处流亡,从万历四十六年开始,为了加强辽东的军事防御,明朝开始向百姓加派辽饷,后来又增加了剿饷、练饷,原本负担沉重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在人祸不断的时候,天灾也接踵而至,旱灾、蝗灾、水灾等等接连不断,全国饥荒连年,无法生存下去的农民,“与其坐而饿死,何不起义而死”,于是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天启七年即1627年,陕西澄县爆发的农民起义,正式拉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二月十五日黄昏,知县张斗耀正坐在正堂上追收粮食,愤怒的人民手持利器,从西门拥进公堂,最终被人群砍死,消息传开后,各地的饥民纷纷响应。
崇祯元年也就是公元1628年,陕西安塞的高迎祥率众起事,自称闯王,他率领起义军转战陕北,后来进入山西境内,成为王自用“三十六营”的主要将领之一。
崇祯七年也就是1634年,各地农民起义军云集荥阳,共商反明大计,史上称为“荥阳大会”,高迎祥被推为起义军的首领,另外高迎祥的部将李自成也是初露锋芒。
崇祯九年,也就是1636年,高迎祥在西安的途中,与明军交战、兵败被俘,被押往京城,凌迟处死,于是起义军推举李自成为“闯王”
李自成 陕西米脂县继迁寨人,出生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幼时曾做过僧人,当过牧羊奴,成年之后应募到本县充当译卒。
崇祯二年也就是1629年,朝廷下令裁减驿站经费,作为驿站马夫的李自成深受其害,被迫离开了驿站,次年李自成率领本村一批群众参加了,不沾泥领导的起义军,后来又投靠了高迎祥,号称八队闯将。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春,他在汉中车箱峡,也就是今天的平利县西北峡谷内,被明朝五万大军包围,无法突围逐诈降。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遭到洪承畴和孙传庭的合击,只剩下十八骑突围,隐藏于商洛山中,遭受了起义以来最沉重的打击。蛰伏山中的李自成,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蓄势待发,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张献忠,在四川大败明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围剿,李自成认为时机已成熟,于是在6月间率众突入河南,此时河南正遭受连年的蝗灾,赋税征发又十分严重,李自成的部队一进入,饥民竞相依附,队伍发展十分迅猛,随着李自成队伍的壮大,一些落魄的下层知识分子,也投身到农民军中,其中又李岩、牛金星、和宋献策等。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李自成的部队进逼洛阳,杀死了福王朱常洵,没收了福王府的金银财宝和粮食物质,宣布大赈饥民,远近饥民纷纷响应,李自成势力大盛。
在河南取得胜利后,李自成决定挥师南下湖广,经过一系列战斗,稳定控制了河南极湖广北部地区,并且在牛金星等的帮助下,摆脱了流寇作战方式,在襄阳初步建立政权,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 改元永昌,设立了各级机构和官职,并实行科举,铸造永昌钱。初八他亲率大军,向山西挺进,二月初攻占太原,三月十三日,占领昌平城,十九日占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景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然而也就是在李自成称帝后,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采避战的方式流窜,经襄阳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于1645年神秘消失。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如此迅速的兵败呢?
其实,农民政权里也有高人,可是,挡不住最高领袖脑子不清楚。
比如,李自成麾下的名将李岩,他早就坦率地规劝:“以不杀收人心”;李自成偏偏没往心里去。一句话,拿钱来!这叫“助饷”,而且明码标价:“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
如果说,对贪腐成性的明朝官员发泄私愤,还有情可原,那么,对无辜百姓下手,则彻底暴露了农民军的“匪气”。他们的确开始趁火打劫了,所谓“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劫掠还不算,又规定了新政策:“令五家养一贼,大纵淫掠,民不胜毒,缢死相望。”对无辜百姓来说,朱明皇帝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横竖没好日子过。
所以说,血腥屠城后,李自成仅仅在京城喘息了42天,便兵败如山倒,首要的原因便是不得民心。
导致李自成进京后快速灭亡的第一个原因是不尊先帝。李自成入京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安抚民众,而是派手下搜寻崇祯皇帝和皇后,并声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其次,第二个原因就是虐待降臣。由于李自成本人不喜读书,所以对待读书人不是那么的看重,于是在进入北京城之后就出现了“群贼争戏侮学士”的场景的出现。
李自成身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思想觉悟不高,很容易产生骄傲。
当进入北京城之后,他自然有了一种“天下无敌”的感觉,因此对于军队的管理他已经疏于关注——连首都都被自己占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元明清时期的“第一城市”,遭到了如此待遇,消息很快传来,整个中国领土不免都有所担忧。但李自成却对此毫不在意,在他的眼中“十个燕京也比不上一个西安”,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快速将北京的财富带回西安。
正是因为纵容手下,所以大顺军在进入北京城后,反而被贴上了“恐怖”的标签;但如果李自成能够适当要求中层首领的行为,那么也许还会有改观的机会。但李自成并没有这样做,终于因为得力手下的不理智,逼得原本可以与自己站在一起的吴三桂彻底投降了清军。
因此综上所述,李自成集团的硬伤在于核心谋士团档次不高。
除此之外,李自成还有一个失败原因,就是他只将明朝作为最大的敌人,丝毫没有意识到关外的女真族虎视眈眈,如此建立政权后,他只顾着内部政治,收服吴三桂,将兵力分散到全国各地去镇压叛乱,这样虽然却是稳定了他的政权,却忽略了外部的威胁,他一直漠视女真族的势力,所以最终的政权覆灭也是必然的,兵败身死。难怪外国史学家说:李自成没文化,只是一介流寇,却比末代皇帝还要残暴。
综上所述,李自成出身的阶层决定了他格局的狭小,而他自卑与狂傲并存的性格,也注定让他无法用智慧把握长远的大局,于是只能兵败身亡,令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