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盘点TOP10房企大佬创业史
前不久,2021年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测评结果正式发布。
备受关注的“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TOP500”榜单揭晓。
前三甲分别是万科、恒大、碧桂园占据。
其中,万科相较2020年上升两位,综合实力排名第一,恒大、碧桂园分别位列第二、第三。
中海、融创、保利、龙湖、华润、世茂、新城分列四至十位。
王石是万科的创始人,曾经也是万科的灵魂人物。
王石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后被分配到广州铁路局,在这里工作了3年后,通过参加招聘考试,成功进入广东省外经委。
和“92派”企业家不同,王石创业比较早。在广东省外经委期间,王石听说广东不生产玉米,从中看到了商机。
后来他决定做饲料中介商,有个农民工问王石,我看你也挺精明的,怎么和我一块扛饲料,王石心里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通过倒卖玉米,王石赚到了第一桶金,300万。
不过当时也没有一技之长,用王石的话说,就是典型的机会主义。
万科初期差不多涉及了20多个行业,包括玩具、服装、手表、K金项链、加工、饮料等。
后来在做股份制改造时,通过和咨询公司打交道,才明白万科要突出主业,丢掉其它不是主业的,甚至盈利的、市场看好的行业。
排除到最后,就剩下房地产和连锁零售。通过比较发现房地产发展前景更好。
所以断舍离卖掉了万佳百货,尽管当时万佳百货已经在广州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了。
至此,万科主攻房地产市场,才早就来今天的行业地位。
许家印老家河南,出生于农村家庭,也是贫苦出身,幼年丧母,成了半个孤儿。一直读到了高中毕业,开始在家务农。
1978年,许家印考入武汉钢铁学院,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毕业后,许家印和被分配到一家钢铁厂,他在钢铁厂干了10年。
直到1992年之后,许家印南下闯荡,入职新公司不到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一笔10万元的大单子。
1994年,老板想派许家印去长春开发市场,但许家印看好广州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空间。
他从深圳跑到广州,成立了鹏达房地产公司。
这次创业大获成功,2年的时间,为公司带来近2亿的收入,但当时许家印的工资只有每月3000元。
许家印决定辞职单干。他把原来和老板一起成立的广州天帝公司独立出来,1997年恒大成立,开始自己创业。
当时只有一台车、捉襟见肘的资金和七、八个人,真的是赤手空拳打天下。
为了找到合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许家印几乎踏遍了广州的每一寸土地。最终迎来了第一个开发项目——也就是后来的“金碧花园”。
有时候看起来是糟糕的事情,放在整个职业生涯的维度来看,或许是机遇。
许家印后来也说过,“如果当时我能拿到10万、20万年薪,可能就不会去想自己创业的事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恒大。”
杨国强,1955年出生,广东顺德北滘镇人。
他在18岁前没有穿过鞋、没有穿过袜子,23岁时衣服上打的补丁已经完全掩盖衣服原有的颜色。而他的姐姐,3岁时在日本鬼子的侵略中,饿死了。
杨国强读完初中后,没什么其他擅长的,就去了建筑工地。去建筑工地,还有一个原因,杨国强当时就已经意识到了房子对老百姓的重要性。
他从抹灰工一直干到包工头,在农村替慢慢富起来的老百姓盖房子。
他除了睡觉、吃饭、去洗手间,全部时间都用来工作。到1984年,杨国强光存款的利息收入就比镇上党委书记一年的收入还多。
政府看到杨国强很能干,想让他也帮政府挣点钱。后来,杨国强带头组建了一个建筑企业,拿着政府给的唯一资产一个公章就开干。
在此之前他给自己干,一个月收入能达四五千,但如今一个月才只能拿两三百块。
和很多“92派”企业家一样,杨国强也抓住了政策红利和时代机遇。
1992年,有一家叫顺德碧桂园房地产开发公司,因为销售不理想,有个股东退出了。
当时还在做建筑承包商的杨国强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成了股东。
后来他以低价买下顺德碧江及桂山交界的大片荒地,兴建4000套别墅和洋房,并以“碧桂园”命名,正式进军房地产。
这次选择改变了杨国强的一生,后来才有机会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中坚力量。
1963年,孙宏斌出生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的一个小村落,家中共有兄弟四人。
十三四岁起孙宏斌离家求学,自己做主填了高考志愿,如愿去武汉读了水利专业,随后又去清华大学读研。
从清华硕士毕业后,孙宏斌进入联想,很快被提拔为联想集团事业发展部经理,主管范围包括在全国各地开辟的18家分公司,深受柳传志器重。
后因挪用公款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孙宏斌出狱后,通过原来同事约见柳传志,柳传志赴约。这次会面,孙宏斌除了道歉,也希望柳传志支持他东山再起。
柳传志答应了,他借给孙宏斌50万启动资金,孙宏斌坦诚相告,自己对IP行业不感兴趣,要进军房地产。
这50万成了孙宏斌创业的初始资金,1994年,孙宏斌创办了顺驰,以房地产中介进入地产界。
后来孙宏斌带领顺驰一路高歌猛进,造就了顺驰速度。
尽管顺驰后来夭折,但孙宏斌在地产行业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如今融创已经跻身TOP10房企,孙宏斌也成为很多创业者崇拜的对象。
龙湖以简单直接的企业文化著称。吴亚军注重细节和实践,认为员工关系收入天经地义。
吴亚军从小就有超越同龄人的勇气和魄力,做事非常果断。
9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之际,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很多大学生开始跳出体制,重新择业。吴亚军也放弃了优渥的待遇,离开工作了4年的工厂。
后来吴亚军去《中国市容报》做了几年记者,接触了大量房地产高管,积累了很多人脉。
不过吴亚军但吴亚军进入房地产的导火线却是因为一段非常糟糕的买房经历。
吴亚军在购置了一套80多平米的房子,买了房之后,等了很久的新房迟迟不能交付,问题却接踵而来。等到新房交付后,不是天然气出了问题,就是电路故障。
不过正是这次体验,吴亚军嗅到了房地产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她决定“下海”经商,目标就是房地产。
1995年,创建重庆中建科置业有限公司,后来她拿下了重庆“小康住宅示范工程”项目开发权,也就是后来的龙湖花园南苑项目,她和房地产的缘分便由此开始。
2003年,吴亚军收购了中建科转让的全部股份,完成了“借箭出海”。
2009年11月19日,龙湖地产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当年港股上市规模最大的内陆房地产股。
世茂最近几年世贸发展势头很猛,但创始人许荣茂却十分低调。
1950年,许荣茂出生在福建石狮的一个中医家庭。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20岁的许荣茂只身来到香港。
许荣茂的适应能力能强,很快他就融入到了香港的生活。30岁左右,他就在证劵市场做的如鱼得水,两年赚了上千万。
虽然做证劵经纪人挺不错,但许荣茂意识到一个问题,证劵公司在当时多少有点“靠天吃饭”的意思,很难规避风险。
八十年代后期,许荣茂在香港投资成立纺织企业,纺织厂越做越大,许荣茂的资产不仅得到了固化,还收获了稳定的财富。
1989年,当时房地产处于最低位,许荣茂以最低的成本进入了房地产,在石狮投资兴建了振狮大酒店和振狮经济开发区。
90年代初国内形势不确定,所以1991年许荣茂转战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奠定了资本基础,成功避开了房地产泡沫破灭危机。
1993年,海南省房价失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启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宏观调控,后来出台整顿措施,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
当时北京房价大跌,面对宏观调控束手无策的开发商们,以一平米不到2000块的价格着急出售,很多人避之不及。
就在此时,许荣茂携带数亿资产北上,一口气买下十万平米的黄金地段!用作商业地产的开发,也就有了后来著名的亚运花园。
都说时代就是趋势,时代带来的变化通常都是革命性的。顺应时代、抓住时代的趋势,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1997年,世茂紫竹花园、御景园相继上马,项目累计投资超40亿元。许荣茂的高档外销公寓在北京家喻户晓。
与此同时,许荣茂把目光投向处于低谷的上海,后来在上海取得巨大成功后。
21世纪初,世茂先后在A股与港股借壳上市, 如今早已跨入“千亿房企俱乐部”。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