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前身(小总结版)

任何一本书或者一个人的思想,都应该有一个来源。但是黄帝内经却是一种“横空出世”。我们不知道在黄帝内经之前有什么,谁研究的,用什么方法研究的,我们只直到一本十几万字的书,从古代流传至今天。而且今天的人,还无法改动,只能揣测黄帝内经的含义。这一个问题想过很久,但是没有系统写过。显然,无论我写了什么,都是属于我个人的一种思考;而不是事实,也不是科幻,可能永远无法被验证。

很多写在公共号文章里思考,都是可以验证的,都可以对应到某一个现代科学的研究课题;按理说,应该保密。但是,这个话题太多,思考太久,这一类的东西太多,做不完,所以就先把思考公布出来。但是黄帝内经前身,这一系列思考,可能无法被研究;所以,读者不要过于相信,权当娱乐吧。

首先启发我进行这一个思考的是就是最初接触这一个题目。五年前,即2015年,因为研究皮穿支和穴位的对应性,我必须开始读黄帝内经,很快我就发现,黄帝内经上面关于穴位经络等内容,是对血管网络结构的另外一种全新的观察角度得出来的,即对同一个事实换了一种说法。好比琼瑶笔下写一段爱情,男主对女主说“我爱你,爱的心痛”;而姜文笔下的爱情就是“安红,额想你,额想你想的想睡觉”。

这也导致我一直研究人类是怎么认识事物的,即哲学认识论问题,公共号文章很多都是此类。比如,皮穿支穿出点很像一个孔,而孔和穴是一个意思,古人可能就把这一种形态名为为“穴”。皮穿支的侧枝循环链条和经络也是一个意思。此外孙络,等等,意思也可以指代某一种现代医学命名的人体结构。因此,我就意识到把气命名为平滑肌的动态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下图就是皮穿支穿出点的孔洞结构

黄帝内经对血管形态的观察的深刻和独特,这一个现象说明了一个事实,匪夷所思的事实:在远古的黄帝内经的时代,中国先人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认识,远远超过现代人。我是显微外科专业的医生,对解剖非常熟悉,但是读黄帝内经的很多地方依旧不懂,只能猜测。因此,我现在有大量的“解剖形态”方面的课题,如果有中医科班学者、显微外科解剖学者想研究,我可以合作,无偿贡献出我的思考。请在留言中注明。

把“现代人对皮肤血管的分布的研究,不如黄帝内经” 作为思考基础的原点,还可以推理出另外两个匪夷所思的事实:1、在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即我们现在使用的版本专业,通常被认为是王冰、杨上善修订的。从他们的批注来看,王冰、杨上善时代的古人就已经完全读不懂黄帝内经里面的解剖形态描述,只能用“意象”去理解了。而且,王冰杨上善他们甚至意识不到有解剖形态的存在,也就是没有想办法去找形态,去解剖了。也就是说,王冰和杨上善这些人读他们手头上是黄帝内经古籍,并重新注释为一个版本的时候,他们已经不知道黄帝内经是一本“解剖形态”书了,而单纯的把解剖部分当做一种“意象”来读了。

王冰之前有解剖记录的就是王莽时代了。公元16年,乱党王孙庆落网,在《汉书》中,仅有30多字记载:“(王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者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筳导其脉,知其终始,云可以治病。”。

从这短短的记载中,筳的字义很关键,这一个字的意思决定了王莽他们是怎么认识黄帝内经里面的“脉”的含义。如果筳是一个小树枝的意思,也就是说口径要大于牙签,即大于1毫米。“导”这个词,有可能是把细小的树枝插进脉管中,也就是说,他们测量的是口径1毫米的脉管。如果筳是一个丝线的意思,也就是说用从竹子上面刮下来的丝线来“导”脉,那么这一个脉有可能就是小于1毫米的,也就是皮穿支的口径。如果是观察到皮穿支口径的血管,那么,这一个记载可能更丰富一下,不仅仅是“知其终始”,还应该观察到“脉气所发”“气穴”“气府”等结构。但是这一段文字中没有描述,只是说“知其终始”。

下图是现在竹农从竹子当中抽出的“丝”,可见非常细。

东汉末年成书了一本伤寒论,一点关于解剖形态的内容都没有,全是病,但又不讲脏腑,而讲六经。也就是说,人们习惯于六经辩证,而不习惯藏象五行。这说明,在更遥远的远古,人们可能认为六经是更加简单易学的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在王莽时代,人们已经不知道皮穿支(气穴)这种结构的存在了。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在汉朝时期,人们就已经不懂了,看不到黄帝内经里面丰富的解剖形态学内容。

2、匪夷所思的是尽管人们不知道这种解剖结构,但依然能够治病。在现代医学的实践中,如果人们不懂与形态有关的机制,依然可以通过结果统计的方法来判断治病效果;但是如果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实际形态,人们就无法统计,也就无法观察治病。在中医几千年的传承中,很少有医学家去解剖尸体,观察形态,仅仅依靠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就能看病。所以,这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需要给出一个解答。过去的公共号的文章很多都是围绕这一点来写的。在此就不再多说了其次,我们必须承认,凡人写一本书不可能是一下子写出来,必须有实践,有反复的修改,与人沟通交流心得,这样才能写出一本书来。例如康德的绝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小逻辑这些书可能是一个一个人能够写出来的,因为这些书难度再高也不过是理论,而且局限在一个小领域。这两位大神只是把这一件事说的特别明白。

但是一本技术指南性书籍,涉及的领域、种类、数据等等,不可能是一个人写出来的。一个人总要摸索、犯错、修正、总结经验才能写出一本技术数据相关的书。现在主流观点认为:《黄帝内经》内容成于战国至秦汉间,为时人总结旧说而成,具体编撰者难以稽考。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的一个论文集。《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取重于世。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但我是反对这种主流观点的,如果是一个“论文集”,肯定不会出现在汉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全部的、集体性的看不懂黄帝内经里面的形态学内容的情况。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一本书成书之前,总是有一些散在的痕迹。比如,现在假如出一本“皮穿支针法”的书,那么皮穿支针法肯定早在出书前几年就已经有了一些铺垫。但是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部给黄帝内经铺垫的书。第三,古典经书关系相互很密切。比如,难经、神农本草经、针经等书都有相似的逻辑。这些经书同样是起源不详。所以,我的猜想就是存在一个黄帝经(姑且先叫这一个名字),这一个经书是易经、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山海经等中国典籍的合成版,而且非常成熟、系统。这一个经书可能是秦朝、周朝、商朝皇家的治国之书,在周朝灭亡商朝后,这一本书被不同的人拿走,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书,并在周朝中央权威衰落之后,流入民间,开启民智,形成百家争鸣。从而有了独特的中华文明。具体细节如何,待后文详细推演。

上一篇内容针对“黄帝内经是怎么来的”做了一个推理,即存在一个黄帝经(姑且先叫这一个名字),非常全面、成熟和完善,可以看做是易经、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山海经、道德经等中国古代典籍的合成版。这本书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有了这本书,黄帝内经自然就有了,以上的内容也就有了。

那么,这本黄帝经又是怎么来的。就像追问时间的劲头或者宇宙(空间)的尽头一样,只要我们保持追问,就有了思考的目标。

无非是三种:第一个是神的,或者神授的,神包括中国人的神仙、外国人的上帝以及现代人口中的外星人。神的东西交给凡人来使用,所以最先使用这本书的凡人的特征基本上就是“生而知之”。黄帝内经中的黄帝,并不具备这一个特点。而宗教里面的耶稣和佛祖是具备的。

第二个是很多凡人不断的努力,通过反复的实践从一团迷雾一样的未知中挖掘出来的,最后总结而成的。而后世的人没有这样的努力,或者认为无需努力,或者不能“努力”;反而无法破解、还原这些经书的创作过程。

第三个就是半人半神,也就是特异功能的凡人,能够内视自身的气血运行之类的,或者是神仙在人间的替身,神仙和凡人生出的孩子等等。

作为一个西医,显然是唯物主义者,从价值观上,只能选择第二种。所以我始终在找第二种存在的合理性。

如果读者的答案是第一种,比如外星人在一万年前来到中国,这种推理,显然我无法辩驳,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所以我也就不讨论了。

如果读者的答案是第三种,现在的舆论氛围也让这个话题没有办法讨论。但我还是不信,因为我没有见过。所以,如果想讨论,不如直接让人眼见为实。吵架群那么多人,相信会有人感兴趣。

第二种答案,是作为凡人的我唯一能够思考的方向。

同时,必须把这一本“黄帝经”的出现时期,分析一下。

同样,在上文中我提到,汉朝已经读不懂黄帝内经了;而且是诸多内容的统一版本,只能出现在百家争鸣之前,即周朝。

先说一个人的故事,就是老子。百科中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陈国,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这一个简历,是历史公认的。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函谷关的市长、市委书记、军区司令等职务于一身的高级干部,遇到老子,让其留下一部著作才走。这说明什么?

比如钱学森回中国,美国会让他带走资料吗?显然是除了大脑之外别的一点都不让带回中国。老子那一个时代是没有纸张的,记录文字的东西是不方便携带的。所以,老子可能没有带出什么“原始文献”。但是对于函谷关关长这种级别的人物来说,他知道老子博学、有知识,就让他现场书写。还有一点就是函谷关关长这种级别的人物最感兴趣的是治国理政,其他的不重要。所以,从这一个角度看,道德经一方面是最基本的哲学认识论的书籍,另一方面是治国思想的文集,而不是什么“修炼”用书。为什么是哲学认识论?因为哲学认识论是认识事物最底层的思维模式,只有具备了这一种思维模式,才能读懂其他的皇家典籍。在中华文化中,道德经的地位无需质疑的,这本书内容很多,启发了孔子,创建了道教。

老子,不管通过观察皇室里的反常现象预测到天下大乱,还是通过神秘预测,外出归隐避祸;肯定是当时的公认的先知或者智者,所以,函谷关的负责人会邀请(or胁迫)老子留下点东西。可以推测,皇家“守藏室”肯定不止老子一个人在里面工作,其他工作人员,看到老子出走,肯定也会出来游荡江湖,有可能比老子做的更过分,把原始书籍带出来。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这之后,就出现了百家争鸣。

所以我猜测最大的一种可能就是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原本被某些医生带出来了。因为,实用性书籍用处太多,需要读这本书的人也很多,所以带出来抄写一遍也比较正常。但是,抄写过程中,个人认识、习惯不同,因此,版本可能就比较多,比如马王堆经、难经、针灸甲乙经之类的都是不同版本延续下来的。

现在我们采用的黄帝内经正是各种版本的综合考据后重新编纂出来的。

而其他非实用的书籍,类似哲学这种,估计当时很多人认为没啥用。现在美帝禁止中国人去读高科技,但是不禁止中国人去读什么哲学。所以,其他人虽然读了皇室典籍,但是,再加工的可能性很大,把原作改的面目全非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就有了诸子百家;而百家之首就是老子的道家,不仅仅因为老子最早,更因为道家是唯一一本涉及到哲学认识论的流派,实际上,流行百年的儒家没有涉及哲学认识论,所以,西方看重儒家的人往往喜欢说中国没有哲学。

我猜测,在黄帝经中,侧重于医学的黄帝内经与道德经的关系,应该是并列的,是基于同一个思想分出的两个不同方向的学科,类似今天的都与数学密切相关的理论物理和工程学科;在具体内容上二者差别很大,但是在基础数学上,二者都学同样的数学基础。

继续推理还会有其他可能结论:一种可能就是老子在周朝的皇家图书馆内任职,即有可能读到原本的黄帝经;但是其他人可能没有资格读,比如孔子,还得去请教老子。另一种可能就是公认老子读的好,其他人读了也不懂;特别是涉及哲理的东西,因此函谷关关长才要道德经而不是其他经书。这些就先不讨论。

现在的结论就是:周朝皇室在末年有一本藏而不露的典籍,后来失散了。但是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种子,影响直到今天。

继续追问到底。周朝的典籍是怎么来的哪?没有历史曾经解说过。所有人都知道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

谁拘留的周文王哪?商纣王。

周文王的父亲是季历,祖父是亶父。亶父的夫人就来自羌人,季历、周文王父子二人都是从东方(商朝)迎娶夫人;季历和周昌的两位夫人,分别姓“任”和“姒”,虽然她们可能不是商朝的皇家女性,只是来自臣服于商的外围小国而已。不过,任、姒两位夫人的母国,还是比周人先进的多。在周人眼里,她们俨然是从天界下凡的女神一般,后世史诗中充满了对她们的歌颂声,甚至称她们为“大任”、“大姒”(《诗经·大雅·思齐》、《史记·周本纪》)。也就是说,这两位女性把商朝文化带到了周朝。商朝文化中,最神秘、最“先进”的当属甲骨占卜之术。

通常来说,神秘主义的东西,只能在家族内部流传。比如今天那些算卦的、中医都要打出祖传的招牌,再不济也要打“名师嫡传”的招牌;也可以打“顿悟”或者“灵魂出窍”的招牌。总之越神秘越好,如果一个人说是从古书里面自学成才的,那就基本上等于天才,既然是天才,为什么不上清华北大哪?所以,现代人身边基本上没有掌握神秘主义的人了,都是一块幼儿园小学中学长大的,谁不知道谁啊。

估计,商周之际,掌握甲骨占卜和八卦推算技术的也应该是一个巫师家族。但,历史记载了,周文王在被商纣囚禁期间,将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为什么周文王在当国王的时候,不去推演周易,非要在监狱里去推演哪。那时候国王又不像今天的人这么繁忙吧。最大的可能就是周文王和某一个巫师,比如姜子牙这种人,同时关在监狱里了,两个人在牢房里有了长时间的交流机会;可能古代的监狱也是一个大熔炉。总之,文王周昌,掌握了一种运算技术;显然,这种技术,在商朝早就已经存在了

因此,结论就是,假如有一本内容能够保护黄帝内经和道德经的总书(黄帝经)存在的话,那么在商朝时期这本书就应该存在了。

商朝是一个什么时代?如果今天再互联网上搜索“商朝”,就会发现,近年来的考古成果非常明确的证明:商朝是一个非常频繁用人来祭祀的朝代。

这就回应到本文开始命题——皮穿支和穴位的对应性。非常合理的解释就是:商人通过大量的活人祭祀,掌握了人体解剖特点,因此,就有了灵枢里面的细致的解剖,细致到今天最懂解剖的显微外科医生掌握不了的程度。比如,我虽然研究了六年了,但依据不知道为什么经脉会那样走行,我相信中国的显微外科医生也没有人能够讲出理由。

活人祭祀就是本文思考的终结点吗?

远远不是,继续推理下去,会更加惊奇。

上文我们得出结论就是商朝已经有了一本黄帝内经,即商人通过活人祭祀时候的解剖发现人体皮穿支的分布规律,并且将筋膜上的皮穿支点命名为穴位

但是问题在于“气穴”的定位仅仅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书里面还有很多内容,比如经络与内脏的连接,比如营卫循行五十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天很多显微外科医生都看到了皮穿支,但是为什么没有一个显微外科医生去观察皮穿支血管搏动的规律是不是一天“五十周”,无论五十周是什么意思,外科医生都观察不出来,因为难度太大了。因为显微外科医生习惯于血液循环概念,习惯于用动脉静脉去描述血管。

所以,即使认定是商人通过祭祀发现了皮穿支的体表点,还有一个问题无法解释:这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包括,怎么确定的全身经络的走形,怎么和内脏联系起来的。显然,这就是涉及到当时的科技水平的命题了。难道商朝时期比今天还发达,这怎么可能?所以,只能说,商朝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和今天不一样,所以能够总结出一些特点来。

那么,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又是怎么形成演变的?

所以,我们要看看商朝是一个什么社会。其实,我更希望推演到夏朝,只是实在是没有读到相关资料。我使用的资料,都是公开的资料,只是变换逻辑,重新演绎。

现在关于商朝遗址的挖掘得出了一个确定的又很惊悚的推论:商人很有可能是食人族。考古证据有大量的用人祭祀的证据。历史文献有比干被挖心、伯邑考被做成肉酱、“鬼侯”被做成了肉干,分赐给其他邦君为食。在甲骨文记载中,商王会一次宰杀、奉献三千名人牲,以及一千头牛。

更为恐怖的是,在商人的饭锅里出现煮熟的人头。

同时,商人也是强大的,称霸中原长达六百年,远超后世的三百年周期律。所以,商人认为,天界的上帝、诸神主宰着人间一切祸福命运,而这些神仙正是商朝强盛根本原因。因此,商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天地、山川、祖先之神不停献祭,种种酷刑、血腥的杀祭,正是向神仙祭拜的必经的一个流程。

商人与神的神秘关系,也可以在周武王剪商的过程中得到验证

不同于后世众多的英明神武的开国君王,在灭商的过程中,信念并不坚定。比如,面对秦帝国,项羽的说法是“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法是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吴广说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周武王没有这种英雄气概;很犹豫,不敢干,害怕,还经常做噩梦。

每次周武王梦想之后,恐惧中就去找弟弟周公,向他讲述梦里的惨状,以及对伐商事业能否成功的忧虑。商王家族世代向上帝献祭,他们肯定能得到上天的保佑,试图翦商是否是逆天悖伦之举?周公就给武王解梦,无论什么梦,都是必须要剪商。

因此,比弗洛伊德早两年前,中国就有了“周公解梦”这本书。

《逸周书》中以多个以“寤”为题的篇章,都记载了武王的恶梦之痛呜呼,谋泄哉!今朕寤,有商惊予。欲与无,则欲攻无庸,以王不足,戒乃不兴,忧其深矣!——《逸周书·寤儆》。周公解梦说:他们的母亲大姒曾梦到商都朝歌生满了荆棘,这就是上天降下的商人将亡之兆。虽然上帝享受了历代商王的祭祀奉献,但他不应该因为这种小小的实惠而偏袒商王。

为了使自己的解释圆满,周公进一步发挥和阐释:王的使命,应当是使天下所有的人生活在和平、公正之中,这就是所谓“德”。上帝应该只保佑有“德”之人,替换掉没有“德”的君王或王朝,以有德之人代替之。只要武王努力修“德”,就一定能在上帝福佑之下战胜商王(《太平御览》引《周书·程寤》,《逸周书·大开武、小开武》。

也就是说,在克服剪商的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的过程中,中国人构建一种人类政治伦理,即认为“德”才是权力的来源,而不是“神”。而什么是“德”,简单来说就是民众满意。也就是说,在周朝的时候,中国人就有了“政绩考核”。只要老百姓日子过不好,就是“失德”,政权或者皇室的威信就归零。

读到这里,读者是不是想到以前我曾经写过的一个词“绝地天通”。《尚书孔氏传》说:'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山海经·大荒西经》曰:“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郭璞注曰:“古者人神杂扰无别,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重寔上天,黎寔下地。”

上面的文字说,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绝地天通了;但是留下一个后门,神依旧可以影响人间,在人间有代理人。商人可以通过祭祀(行贿)让神仅仅庇佑商人,从而独享权力与财富,而周人只能作为“羌”人成为祭祀品。

商人这种“神的代理人”形象给周武王等人极大的压力,因此,他们必须找到他们剪商的合法性,神圣性。但是由于商人这种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他们必须创造一种新的政治伦理,即“德”,有德之人才能为天下王。至此,中国人才彻底完成了绝地天通。

电影姜子牙也讲了这一个故事,就是姜子牙把神影响人间的梯子给踹断了;但是理由却让人哭笑不得,就是为了一个九尾狐,显然,这是电影剧组学好莱坞讲故事学出来的毛病。

因此周替代商,不仅仅是一次朝代更替,更是一种思想上、文化上、政治上的跃迁,彻底了断绝了“神授”,而变成了一种责任—“德”。下一次中国文化的跃迁应该是几十年前的新中国。口号大家非常熟悉,就是“中国人民万岁”。

那么,回到本文的开始,黄帝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显然,周朝时期,在哲学认识论上,已经是强调“德”了,所以,老子才写道“德”经。但是在商朝时期,黄帝内经可能是另外一种版本,商朝版本里,没有“德”。德,让黄帝内经变成了“天人合一”,很可能在商朝版本里,“天”“人”是“一”。

当然,我们更多的需要从不同版本的黄帝内经,以及先天、后天八卦解读中来寻找“商人”的思维。

哲学思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具体的工艺,作为一本医书,应该讲解如何识别形态,如何在病人身上操作。显然,黄帝内经里面没有这一系列的内容。可能,由于不再采用祭祀时解剖的方法,周人对人体的认识程度不可能高于“商人”,反而会下降。

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因为周人必须尽力掩盖商人那种残酷的、把人看做动物来解剖的操作行为,可以说,黄帝内经里面的解剖过程,全部被删除了。因为没有描述该用什么样子的解剖方法才能观察到经络循行的形态,只是告诉一个解剖的结果,也不告诉外科性技术;所以,用不了多少年,周人的“黄帝”已经不知道该怎么理解这一个医疗技术了,只能问岐伯或者鬼臾区这种“商人”,然后用非常抽象的语言记录下来一些主观感觉来帮助后人理解,黄帝内经变成一种纯粹的“内科书”。

更大的问题在于,周朝时代的版本,与今天人们用的文字是相通的,但是“字”的含义、理解方法、内在的逻辑已经与完全完全不同了。因为商人、周人还是用动态图像的方式来交流的,而现代人已经完全是西方式的基于声音文字。所有,我们现代人是彻底读不懂黄帝内经了。

现在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周朝皇室中的黄帝内经被修改了,删除了血腥的祭祀时解剖观察的内容,而直接用结论来替代。

但是依旧没有解答我的问题,这么庞杂的人体解剖细节,商人又是怎么梳理出一个人体结构哪?

前文写了那么多,可以断定是商人发现了人体的365个穴位,把人体分为十二经络五脏六腑等等;并且与天文星宿、山川河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人体观、世界观,用一种“象思维”的语言表述出来,即黄帝内经。但具体的形成过程,猜测不出来。我只看到一个成品黄帝内经,无法想象是怎么一步步的拼凑出来这一套体系的。

我以前很多文章都是在思考这一个形成过程,但是无功而返。

在人生几十年的读书经历中,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假如有一道难题,已经被表述出来了,就应该有答案了,虽然我不知道怎么解答,但是肯定有人知道。而知道的这一个人,相比我而言,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高智商。

因此,虽然我不知道商人是怎么得出黄帝内经的理论来的,但我的判断是商人有高智力、或者高智商。

智力的差异,我们现在很少有人强调了。甚至,如果说某一个种族是低智商,是一种政治不准确,会被口诛笔伐。还有一点就是商人远远谈不上现代化,相比现代人来说,商人对世界认识产生的知识量少的可怜,最高的工艺技术不过就是青铜。同现代人相比,哪有什么智力可言。所以,说商人比今天的我们智商高,很多人是不服气的。

那么,我们重新看中国的古代神话。现在分子人类学认为,在6800年前诞生过一个20%中国人的超级祖先。约6500前诞生过一个分子人类学上约14%中国人的超级祖先,约5400年前18%中国人超级祖先。这恰好对应了中国的三皇: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黄帝。

首先是伏羲,被公认为华夏民族创世神, 燧人氏之子,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有一个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

《系辞》中写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覌象于天,俯則覌法于地,現鸟善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

黄帝发明创造了房屋,衣裳,车船,阵法,音乐,器具,井田等,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炎帝神农氏居住在炎热的南方,尝遍百草解救人民的病痛,奉他为药王神,神农架就是传说中神农尝百草的地方。

在三皇五帝之后,中国神话终结了,进入了有历史记载的年代,周朝。因为在有可信历史记载的时代,没有记录任何一个人创造文字、工具等文明标志的人名,可以断定在周人之前,有了房屋、文字、八卦(可以作为一种数理逻辑)、音乐、药物,而周人绝不说是商人做的,而是说是更遥远时代的夏朝甚至更早的时代的人做的。

真正有考古和可靠文字记载的时代就是商朝.夏朝存在缺乏考古证据。很多人认为是周人基于构造灭商合法性的目的,依据商朝事迹,而虚构了一个商的镜像王朝-即夏朝。《礼记》里面有记载:“夏道尊名,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这简直就是商朝的对立面。

二里头文化,早于商朝,挖出来的文物中,玉器都非常的质朴,都是一些生产工具和兵器,但是祭祀类的东西非常少见。在周朝之后的历史中,也没有大规模的皇室祭祀活动。这说明重鬼神商朝是一个非常独有的历史时期。甲骨文,就是卜辞刻在甲骨上而得以保存的文字,正是商人喜欢与鬼神沟通的证据。而周朝之后的历史中,也没有大规模的占卜的皇室活动。

因此,我们应该反过来想,真正的绝地天通就是周人做的,而为了有“历史正义性”,把“绝地天通”神话,托名更早的古人。那么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哪?

绝地天通见于《尚书·吕刑》和《国语·楚语》。在这两部书里,绝地天通不是一个意思。

《吕刑》说古时候蚩尤率苗民犯上作乱,苗民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百姓,弄得民怨沸腾,地上一片腥臭之气。上帝可怜老百姓,从天上施加惩罚,灭绝了苗民,然后命令重、黎隔绝了天地,从此神、人分居天、地,不相交通。

《楚语》载楚昭王问博学多识的大夫观射父,《周书》中说的重、黎“绝地天通”是什么意思?难道在天地交通未绝之前,人可以上天吗?观射父解释说,“绝地天通”的故事,说的并非过去天、地相连,人可以登天。其真正意思是说,往古之时,巫觋祝宗等神职人员,各司其职,因此人和神各安其位,民敬神,神佑民,因此天下太平,灾祸不兴。但到了少皞当政的晚年,由于九黎捣乱,“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蒸享无度,民神同位”,家家都是巫师神婆,搞得人神混淆,天地无别,因此导致天下大乱,灾祸不断。少皞死后,颛顼袭位,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命重和黎把天与地、神与人分开,才重新恢复了天地秩序。

《吕刑》用“绝地天通”故事解释刑法的起源,《楚语》则用这个故事解释宗教秩序的起源,两者语境不同,但都是一种重大变革的起源。同时,楚语也暗示,神,不是“神仙”,而是一种神职人员,比如巫师。

也就是说,绝地天通很可能不是隔绝神仙和人类,而是隔绝巫师和普通人。

那,绝地天通的目的是为什么?答案很可能是:周人对商人的巫师的神秘力量极为忌惮,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灭亡。

接下来很可能顺理成章的,周人对商人采取了一种毁灭其历史的操作;即周人不承认商人伟大、有历史贡献,反而尽可能的采取了一种毁灭证据的操作,设置一种职位,来保证巫师的神秘彻底消失。

同时,在黄帝内经里也尽可能把能够肉眼观察到的人体微细结构(比如皮穿支)进行描述的内容删除了,只留下非常含糊不清的解剖内容。因为,这些内容会启发后人去进行人体解剖,从而让人想起那一个吃人、用人祭祀的商朝。但是把这种事淹没掉,在后世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是很难的一件事。通常来说,正史文字中没有记载的,会有神话传说等流传。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医从来不去解剖,肯定是因为所有的传说都没有关于人体解剖的内容啊。

如果周人怎么做,又是怎么做到的哪?

周朝还有一个创新,就是有了史官、史书这一个工作。比如《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

那么为什么中国文明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史官制度哪?而且,早期历史中,史官权力很大,远非后世可比。《在齐太史简》记载了一个后世滥熟的故事。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崔杼杀了齐国国君,齐太史照实把事情记录下来。崔杼杀太史,太史的弟弟接任做太史,还这么写,崔杼再杀,又接任太史的小弟弟仍不改口。崔杼只好放弃了。即使他再杀也没有用,因为南史氏已经赶过来,准备用自己的血,把“崔杼弑君”四个字继续写下去。这件事里,齐太史、南史氏的气节固然可歌可泣。但如果把问题上升到体制层面来,则一个关键点是,崔杼可以杀史官,但是他没有权力任命史官。否则崔杼直接任命一个会写字的人任史官就可以了。或者说,崔杼任命的史官不会得到史官系统的承认。

以前的文章中总是把这一个故事说成一种文人的职业操守,这显然是是笑话。真实的答案肯定是史官有土地、有钱、有人;而且是一个庞大的封闭系统。正如微博博主谁是谁非任评说的博文一样“弄死武帝儿孙时,司马迁是中书令当朝一把手,搞死的卫青等人是李陵李广政治对手,废立皇帝诏书上司马迁女婿位列第一,后来霍光家灭族是司马迁外孙告发,其后发布了《史记》!谁有权写史太重要了。汉朝后司马家又做了皇帝,再次统一后司马迁女婿直系后裔做皇帝,改朝又是李广后代做皇帝,又统一时还是司马家族写的历史《资治通鉴》。”也就是说,史官一直是中华文明中独立于皇帝政权之外发展的一股势力。

商朝,没有史官,只有巫师,记录占卜观象的结果。西周时,已经有成熟的史官制度,即“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诸侯王者动辄记述”。也就是说,周公,就是那个周公解梦的周公,深刻知道文字的重要性,对商朝搞了历史上第一次的文字狱。

从古至今,这种事很多很多。比如清末变法时期,康有为为了让改良师出有名,炮制了《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声称“孔子想搞立宪改革,从前孔子书注都是假的”。他还假想出一个完美的彼得大帝,要光绪效仿。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推测,周公与巫师进行了一种政治利益的交换,对原有的商朝巫师体系进行了改造,把他们变成了史官体系

最大问题依然在于,既然商人聪明,为什么败于更笨的周人;这不符合进化论。在这里必须引用西方考古的一些内容。

人类进化经历了类人猿、原始人类、智人以及现代人四个阶段,这也意味如今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类都是智人的后代,但在其实在人类进化的中间阶段还出现过一种古人类,名为尼安德特人。智人从非洲起源,扩散到世界各地,其中每一支在迁徙过程中也在不断的进化、异化。

尼安德特人的典型形象是食用大型哺乳动物的高度肉食性的人(有点像商朝人)。考古界至今没有挖掘到距今3万年以内的标本;在某一些地方的古人类用火遗迹,显示出他们可能在当地生活到距今2万4000年之时。保有“尼安德特人性状”的克罗马侬人或原始现代人骸骨则鉴定年代为距今2万4500年前。与尼安德特人相关的石器文化距今2.2万年前。

和现代人类相比,尼安德特人的头骨长而扁。早期的尼安德特人平均比后来的尼安德特人更高。尼安德特人非常聪明,他们的脑容量高于现代人100多cc——不要小看这100立方厘米,它很有可能代表了某种我们不具备的思维能力。在当代社会,这一微小的天赋差异可能会造就出非同寻常的职业优势。

科学家对尼安德特人的研究远多于其他古人类,但他们为何从地球上消失,至今仍是个谜。

尼人留给人类的最大“赠礼”首先是“御寒能力”,角蛋白皮肤和头发的基本成分,当智人离开非洲来到寒冷的欧洲地区时,尼人已经在这片冰冷土地上生活了12万年了,它们几乎进化出了完美的御寒能力,而这份能力——角蛋白基因也通过智人带给了我们。同时,基因中一些隐性疾病带给了智人后代,比如说中风、心脏病、2型糖尿病或是抑郁症、过敏、营养不良等等

中国人肯定遇到了已经在大陆上开枝散叶的尼安德特人。又在100多代之后,可能在南亚遇见了丹尼索瓦人。这些古人类与我们的祖先大概共存了3万年。他们不仅互相捕食,还互相通婚。每个人身上都会留下大概2%~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在汉族人群中,这个丹尼索瓦人基因的频率有5%。

1万年前,冰期的消融带来了更适宜农业发展的气候。东亚人驯化了大米和小米,丰富了我们的餐桌,这些食物进一步塑造了我们的基因。酒精在人体内会先快速分解成有毒的乙醛,但好在人体内有一种酶可以加速将乙醛转化成无害物质,可要命的是,一部分东亚人体内缺少这种酶,他们不但享受不到饮酒的乐趣,还要承受更多醉酒的痛苦。

商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商纣王的一大罪过就是酒池肉林。历史上往往把酒池肉林看做一种腐败没落的象征;其实从最简单的角度来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商人不是那么容易醉酒。今天那些喝酒不容易醉的人,是不是商人的后裔哪。

因此,把上述内容的逻辑结合在一切,我猜测的一个结论就是无论中外,高智力的人一样会灭绝。商人的智力很高,特别是那些掌握神秘力量的巫师,如同尼安德特人一样,智力高。

只是灭绝了,只剩下一些基因,但为什么会灭绝哪?

高智力的人会先灭绝,非常不符合进化论。所以,我首先猜测是客观原因。

比如地球物理环境变化了。比如,一种可能是商朝以前的时代空气和今天不一样,可能是氧气含量高,有可能是氢气含量高,这些人的大脑的耗氧量在当时特殊的空气中能够完成,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空气的成分变化,高智力的人因为无法给脑提高足够的氧气而被淘汰。

前几天新闻报道,巴西森林的氧气开始减少,或许很快我们可能就见证这一个历史。一两百年之后就可以观察到随着地球的氧气含量下降,地球人类会出现什么样的进化。

比如,还有一种可能是土壤,在东北有著名的黑土地,是一种腐殖土,出产的粮食各位好吃。是不是这种腐殖土的高微量物质含量具有某种高能力,能够供养出高智商的人,这一个也不得而知。商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频繁迁都,史记·殷本纪》记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今天挖掘出来的殷墟只是他们最后一个都城;那么商人的迁都是不是为了追求一种更好的土地?

再比如一种可能就是吃人。或许在商人眼里,羌人不是人类,就如同英国人把黑奴看做猩猩一样,是一种低智商的生物。所以可以被当做食物。

因为单纯的高智力的基因,或者因为土壤,空气,以及吃人等等情况导致高智力,这都属于政治不正确。我当时和一个人聊商人吃人的时候,恰好赶上午饭,对方差点没有把饭吐出来。

另外一种就是主观因素了。

总之,商人可能具有高智力,而且喜欢与鬼神交流,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半人半神。因此,周武王才会害怕,才让周武王连攻打商人的勇气都没有,才会让周公寻找剪商的正义,才会构建文字狱抹去商人高智力高能力的存在。

也就是说,尽管前文中,我否认了半人半神的存在。但是,很有可能,商人因为其卓越的智力,对当时的人甚至今天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半人半神”。

ps:本文是前四篇的合集,那么第五篇,我会写什么?感兴趣的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