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知识与框架

不久前有幸接触到了又一本堪称框架型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至此,能说得上框架的包括—总述: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心理:少有人走的路,价值:格雷厄姆和马斯克各一本,观念:实力、运气与成功。之所以把《如何阅读一本书》这类工具型图书放入框架,是因为它所阐释的理念和自己之前认识到的十分相似—人从外界只能接收到信息,其中90%是为了打发无聊而接收的无效信息,在信息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并能运用到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便产生了知识,各领域知识相互融合,就形成了框架,也就是芒格所说的格栅思维。阅读也是一般,粗泛的阅读只能接收信息,这其中90%的信息一段时间后便会遗忘,9%的信息能储存在记忆中,但也许一辈子都用不上,顶多1%的信息能够在你遇到特定事件时带来一些帮助,泛读之上是分析阅读,能够理解作者,能和作者做朋友,向他提问题并找到答案,还能运用到实际,再之上是主题阅读,把所接收的知识归类整理,找到相同与不同,并作以比较。其他诸如影视、生活、经验也是一般道理。

至此,几乎推翻了之前所读的任何书,因为囫囵吞枣,因为记不住,因为运用得少…分析阅读都做不到,更不用说主题阅读了。目前认为,如果人生有所谓公式的话,运气这个函数是离散值,就像正态函数一般,位于顶端和低位的人都极少,大多数人在平均水平上下波动,而且在不同阶段,运气值也是上下波动的。所以,虽然我认为成功中运气所占的比例超乎寻常的大,但因为它是人为不可控因素,所以在公式中是可以完全忽略掉波动的,取平均值即可。再者是智商,天资是遗传因素,为定值;情商、逆商等是后天因素,可以通过努力、正确方法等获取。再然后是知识,之前一直以为只要够努力,是可以弥补智商因素的,但却完全忽略掉了方法,现在回想,除了增加可笑的过度自信,增加了可供扯淡的谈资外,能自由运用的难以置信的少…即,知识是智商、努力和方法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知识之上还应有所追求的话,我想应该是框架了。追求知识到极致有两种途径—深度和广度。专业学者们追求深度,旧时代定义下的哲学家们追求广度。前者不解释,随便拉一个搞科研的学者就是,后者比较知名有伽利略、达芬奇、富兰克林、莱布尼茨、芒格等,他们往往掌握着数十种学科的知识,且在其中两三个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孰优孰劣,很难有有定论。只是如芒格所言,现代知识人为划分割裂地太严重,导致学科与学科之前缺少桥梁,而事实上,很多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方法上,更体现在深层次的一些原理上。所以芒格常常嘲讽前者是“手里拿着锤子,把世界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的人,总是拿自己体系中的知识去解决一切事。(这句话适用于所有人,所谓的“人总是倾向于选择相信他所见的那个世界”,便是如此了…)所以我想,框架和格栅思维可能并非绝对正确,只是它们很有趣,掌握他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了解世界一点点,那就足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