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国鞭尸,复仇男神伍子胥的血泪史

1

“你们一定要在我坟上种上梓树,等以后做成棺材,用来埋葬吴国战士的英灵,还要挖出我的双眼,悬挂在都城东门,让我亲眼看着越国灭吴。”白发老者横剑在喉,厉喝。

恍惚间,他想起了六十多年和父兄在家乡渡口的情景,父亲教导他们要忠君爱国,兄长倒是付出性命去做了。而他又做了什么?背井离乡、四处逃亡,引了别国大军攻入楚地,鞭尸君王,他是楚人中最大逆不道者;而对吴国,他倒是忠君爱国了,却得到了手中这赐死之剑。

楚平王无故杀他父兄,他便覆楚、鞭尸以报;吴王逼他自尽,他便留下越寇灭吴的预言!他这一生除了逃亡,就只剩下了复仇。

2

最早的风起于楚国太子建的婚礼。

楚平王二年(前527年),秦楚联姻,迎亲的楚国少傅费无忌,惊艳于秦国公主孟嬴的美貌,力劝楚平王:“如此美女,该由大王笑纳,再选一名秦女假冒公主和太子完婚即可。”

楚平王一听是美女,毫不犹豫就接受了。一年后,孟嬴生下一个儿子熊轸(楚昭王),丑闻开始泄露。

太子建被打发去守边境。

楚平王七年,怕遭报复的费无极诬告太子建与太傅伍奢密谋以齐、晋为外援发动叛乱。楚平王信以为真,召见伍奢,严加诘问。伍奢规劝不要亲小人而疏远骨肉,楚平王把伍奢关押起来,并派了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后者让人早一步前往通知,太子建逃往宋国避难。

费无忌说伍奢有两子,都很有本事,不斩草除根,必是祸患。

楚平王骗伍奢召子前来,说这样就能免死。

伍奢答:“我大儿子伍尚至孝,就算知道来了必死,他也会来,但我二子伍子胥刚戾忍卼,必不会来。”

果然,伍尚一听父亲出事,就慌忙准备出发。

伍子胥拦住他:“前去白白送命,不如逃往别国,伺机报仇!”

伍尚摇头道:“我为父尽孝,你且逃,为我们报仇。”

不久,伍尚和父亲伍奢一起被杀,伍氏灭族。临刑前伍奢叹道:“胥儿逃走,楚国危险了。”

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伍子胥。

3

好友申包胥抓到伍子胥,又偷偷放跑他。

伍子胥问:“你今天放我,我来日必灭楚国,你可想好了?”

申包胥答:“如果你能灭楚,那我就一定能光复它。”(《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初,伍子胥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之后,伍子胥前往宋国找太子建,而宋国发生政变,两人只好通过郑国,跑到晋国。

晋顷公接待了他们,并让太子建回郑国做内应,说好灭郑后瓜分。

太子建动心了,却因一名手下的出告而事败身死。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准备逃往吴国,在昭关遇上追兵,只得分头逃命。“昭关一夜白头”的传奇,就发生在这时段。

伍子胥跑呀跑,直到一条大江拦住去路。

岸边有一舟、一渔翁。

伍子胥说以剑为谢,求老渔翁摆渡。

船靠岸后,渔翁却不接伍子胥的佩剑,撑船自去。

伍子胥愕然相问。

渔翁笑答:“抓你可得五万石粟米及封爵,你这剑能比吗?伍子胥。”

别过好心的渔翁,伍子胥继续逃亡,身上没钱,只能鼓腹吹箫一路乞讨来到吴国都城,通过吴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引荐,他成了吴王僚的谋士。

4

前518年,楚吴两国发生边界冲突,起因是楚国边邑钟离和吴国边邑卑梁氏都养蚕,两地女子为争采桑叶相互撕打,最终从两家人的口水之争,发展成家族之斗,再扩大到两地之争,最终演变为两国战争。

吴王派公子光攻打楚国,两国互有损伤,都没占到便宜。

伍子胥劝谏吴王继续攻楚,必能胜利。

公子光却说:“伍子胥的父兄都死于楚王之手,他劝大王攻楚,不过为报私仇,楚国强大,请大王三思而行。”

吴王僚因此罢兵。

伍子胥很快明白了公子光的心思,他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向公子光举荐了专诸。

父亲伍奢曾说伍子胥“刚戾忍卼”,这四个字没一个褒义,可他又说伍子胥“能成大事”,也是因为这四个字。

专诸,吴国堂邑人,眼陷眉突,年青时与伙伴们横行街头,勇武无敌,但他却非常孝顺母亲。《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从楚国流亡到吴国途中,见到的专诸是这样的:“专诸方与人斗,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

“我为你夺取吴国江山,你给我报杀父之仇!”这是伍子胥举荐专诸的潜台词,一桩看似双赢的买卖就此敲定,那么,为什么公子光会惦记着吴王的位置呢?

这还得从他父亲前吴王诸樊说起。

5

诸樊有三个弟弟,余祭、夷眛、季札。

做吴王时,诸樊知道季札贤明,就刻意不立太子,想兄终弟及,最终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札。

诸樊、余祭、夷眛死后,季札却四处逃避,不肯继位。吴国人就拥立夷眛的儿子僚做了国君。

堂弟僚的即位,让公子光不满,他觉得如果按照兄终弟及,那季札应为吴王;如依循父子相传旧例,那他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为君王。因此他秘密聚集了一批有智谋、有勇力的手下,想要夺取王位。

伍子胥看出了公子光的企图。

既要夺位,必离不开政变刺杀,这就需要一名智勇双全的刺客,专诸就是。

为接近吴王僚,专诸实地踩点,他知道吴王僚非常喜欢吃鱼,就专程向名厨太和公拜师学习烧鱼技巧,如果专诸不当刺客,他一定是个名厨(后人把他奉为“厨师之祖”)。

举荐了专诸后,伍子胥就辞职回乡种田了。五年后,前516年冬,楚平王死了。

楚平王和孟嬴生的儿子轸,继位成了楚昭王。

昭王元年(前515年),那个使太子建逃亡、杀死伍奢父子的费无忌,激起民怨,被楚国令尹子常诛杀。

楚昭王二年春,吴王僚派同母弟公子掩馀、公子烛庸进攻楚国;虽在国丧中,但楚军并未示弱,断绝了吴军后路,使其无法归国。

公子光判断时机已经来临。

四月的一天,阳光明媚,公子光在地下室设下伏兵,邀请吴王僚前来喝酒。吴王僚的侍卫沿途列阵,从王宫到公子光家的外门、台阶、内门、院内,长矛如林。

美酒喝到酣畅时,公子光假装脚疼,离开了宴席,随后专诸将藏有短剑的烤鱼端上。

等靠近吴王僚时,专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鱼肚中抽出短剑,一剑就刺穿了吴王僚的三层盔甲,让其当场毙命。专诸也随即被侍卫们乱剑砍死,公子光指挥伏兵出击歼灭了吴王僚的人马,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阖闾上位后,却有个很大的后顾之忧,那就是吴王僚的万人敌儿子庆忌。

据记载:“公子庆忌之勇,世所闻也。筋骨果劲,万人莫当。走追奔兽,手接飞鸟,骨腾肉飞,拊膝数百里。”

阖闾担心哪天庆忌可能像他杀吴王僚一样杀了自己,寝食难安,便召伍子胥问计,于是伍子胥推荐了第二名刺客要离。

6

春秋战国四大刺杀事件:荆轲刺秦王,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其中一半是伍子胥举荐的。

要离身材瘦小,腰围一束,长相丑陋,却是有名的击剑能手,平日以捕鱼为业。

经过谋划,他们决定以苦肉计博取庆忌的信任。

要离与吴王阖闾斗剑,不小心用竹剑刺伤阖闾手腕,要离斩断自己右臂,前往卫国投奔庆忌。要离走后,阖闾依计杀掉了他的妻子和儿子。

庆忌对要离的遭遇深表同情,视为心腹。

不久后,在庆忌率军乘船攻打吴王阖闾途中,要离从其身后左手持矛,一下刺穿庆忌胸膛。不料庆忌神勇,反手一把倒提了要离,庆忌部下要杀要离,庆忌却说:“岂可一日内,死两名勇士哉!”命人放了要离,自己却拔矛而死。

回到吴国后,阖闾要封赏要离。要离辞谢不受:“我杀庆忌,不为做官发财,只为吴国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说完自刎于金殿之上。

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伍子胥担任行人官。这一年,楚国杀了伯州犁,其孙伯嚭逃到了吴国,被任命为大夫。

被楚军包围的公子烛庸、盖馀两人,听说公子光杀兄自立,就率军降楚了。

前512年,阖闾和伍子胥、伯嚭率军攻楚,杀死了烛庸,盖馀。吴王想趁机攻入楚都郢都,伍子胥七次举荐的孙武(《孙子兵法》作者)认为,百姓过于疲劳,不可进军,于是吴军撤兵回国。

7

前511年到前506年,吴军伐楚连连胜利,直至兵临楚都,楚昭王当即逃跑。

吴军进入郢都,时隔二十多年后,伍子胥回到了楚国,想起父兄的无辜被杀,伍氏被灭族,满头银发的他必定百感交集,仰天恸哭,可惜楚平王已死,然而,伍家的仇恨不可能就此消散。伍子胥上演了全历史最具争议的一幕,鞭尸。他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里扒出,用鞭狠抽了三百下。

事情传开,楚国民众皆唏嘘不已。

有人觉得楚平王昏庸无道,残害忠良,活该如此;也有觉得伍子胥就算和楚平王有血海深仇,也不该投身吴国,引吴军攻打祖国;也有觉得伍子胥是个栋梁之才,如果当初楚平王能重用他,楚国何至于此……

老友申包胥知道此事,派人来斥责:“你本是平王臣子,如今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这难道不是太过分了吗!”

伍子胥对那人说:“我就像太阳要落山了,路途却还很遥远。所以,就算是背情逆理,我也要去行动(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

于是,申包胥跋山涉水去了秦国,请求出兵救楚,但秦哀公(孟嬴的兄长,楚昭王的舅舅)避而不见,申包胥一狠心就赖在秦庭不走,一动不动哭诉了七天七夜,他的眼睛里流下的全是血。秦哀公被他的忠诚打动,赋诗一首,名为《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哀公派遣五百辆战车去拯救楚国攻打吴国,并于六月,在稷地打败吴军。

《左传》:“包胥立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8

前496年,吴国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击败,阖闾在战斗中脚趾负伤恶化去世。

夫差害怕自己忘记了越国杀父之仇,每天安排宫人站在高处对自己呼喝:“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每每听到喊声,夫差都会大声回复:“誓死不忘!”

余下的故事众所周知了,夫差继位大破越国,却不杀越王勾践。伍子胥忠言逆耳,最终惹怒夫差,被令自尽。让人扼腕的是,伍奢死于劝谏,如宿命般,伍子胥也是。

再说回当初随伍子胥一块逃亡的太子建的儿子胜,他后来也逃到了吴国。前487年,楚惠王召胜回到楚国任巢邑大夫,史称白公。白公胜喜欢用兵而能礼贤下士,还想为父报仇。

前483年,白公胜向令尹子西请求出兵讨伐郑,子西答应他,但是没有发兵,还在两年后奉命抗击晋国、救援郑国。

白公胜就率死士石乞等人在朝堂杀死令尹子西,并劫持了楚惠王,幸得随从屈固救走。一个月后,叶公沈诸梁勤王,白公胜战败自杀。石乞被俘,审问者让他说出白公胜的尸首,不说出来就要把他煮死。石乞说:“事成做卿相,事败就汤镬,本就是应尽的职分。”最终煮死也不交代。

9

“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伍子胥这两句遗言让夫差很生气,他让人将尸体扔进钱塘江。

前473年,越国攻进吴都,夫差羞愧之下蒙眼自杀,因觉得无颜在地下面对伍子胥。

吴国百姓同情伍子胥,在江边上修建了祠堂,叫胥山。人们说钱塘江大潮,是他的滔天怨气,因此伍子胥成了钱塘江潮神,每到他死的五月初五,民众就包粽子扔江祭祀,这一天就成了端午节。

“端”,蕴含着平反与昭正;“午”谐音伍子胥的伍,所以“端午节”原意为伍子胥昭雪的日子。只是后来端午演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同为楚人,同在五月初五日离世,后辈屈原(比伍子胥晚两百多年)在可偷生时,毅然选择殉国;前辈伍子胥则在难以活命中,千辛万苦地逃亡、复仇。而相比反抗和复仇,忠君爱国更受世俗喜欢,所以端午节才渐渐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伍子胥忍辱负重,为父报仇,弃小义而灭大恨。昭关受窘,中途乞讨,未曾片刻忘掉仇恨,他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终于复仇雪耻,名留后世。他以“日暮途远”、“倒行逆施”展现了一个人所能对抗的极限:孤身一人对抗一个国家的君王。无故加之刀斧,纵然仇家是君王,我也要复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血性,是一个人对抗欺压、保护尊严的最后倚仗。

伍子胥的一生是中国史上最具传奇的史诗,跌宕起伏如海,以悲剧的灭门惨案开始,接着是惊心动魄的逃亡,奇遇、反转、绝处逢生、隐忍不发、到奋力一搏的大仇得报,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恩主战死,伍子胥又开始新的复仇,打败勾践、攻占越国,没曾想勾践居然也能死中求活,反转再反转。

伍子胥的悲惨结局,表面上是死于昏君之手,实则是死于和越国范蠡的谍战失败。强大的复仇者伍子胥,在与谍战之祖的斗争中折戟沉沙。

伍子胥如江湖豪侠,恩怨分明,有仇必报,又如一切悲剧英雄般,有着跌宕起伏的一生。纵观历史长河,很难找出第二个伍子胥。即便沦落为乞丐,亦没有忘记对郢都和楚平王的仇恨,他克制忍耐,凭借努力,最终一人单挑一国,大仇得报,太史公称他为烈丈夫,或许在某些方面,司马迁从伍子胥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

历史上最早的端午节,纪念的是哪一个历史名人:

屈原

伍子胥

范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