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而奴颜,清廉却阴险,历史上的张璁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文献很少详细书写人物性格的边边角角,通常只单纯拔高某一面的特征,从而将那人树成典型——要么大奸大恶,要么至善至美。

可很多历史人物其实有着极其复杂的个性。

比如出生于温州永嘉,历史上毁誉参半的张璁,他果敢博学的同时奴颜媚骨,两袖清风的同时陷害忠良。拨开迷雾重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他不是圣人,只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凡俗。

入仕之路

张璁

张璁四十七岁之前只是一个无名小卒。

那时候他中举人已经差不多二十年,这二十年里他曾七次进京科,但都名落孙山。

直到一位贵人带来了转机。

这位贵人姓萧,时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官做得不怎么样,但卦算得很准,副业发展得比正业更加风生水起。

张璁原本是不太迷信的,但是死马当活马医,就让这位萧御史给自己算了一卦。

萧半仙掐指一算,大吉,因此铁口直断:“再考一次就一定能中”,他还跟张璁打包票:“你这次考上,几年内一定大富大贵,甚至入阁”。

屡战屡败的张璁将信将疑,但自己毕竟考了二十年了,再来一次也无妨,因此正德十六年,他第八次参加了京试。

这一次,他中第了。

锋芒乍现

古代人的寿命很短,能活到七十已经是古来稀,因此不夸张地说,四十七岁的张璁已经错过为官的黄金期,步入了老年。

而且他考试成绩也不好,没有被选为庶吉士,也就是说他以后无法成为翰林,基本不可能入阁。

这两件事加起来让张璁忍不住怀疑,萧御史“入阁”的断言其实只是一句戏言。

可当张璁被分配到礼部,无意间看到毛澄先生撰写的关于皇帝对爹娘名分认定的文章时,他顿时知道萧御史没有骗他,他入阁的机会来了!

张璁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当时的皇家背景很特殊——当时的皇帝是明世宗,而他的上一任皇帝不是他的父亲,而是他的堂哥明武宗,再上一任则是他的伯伯明孝宗。他能登帝位是由武宗的母亲张太后和杨廷和一手推上去的。

明世宗

所以从世宗继位开始,“大礼”的争议就没断过——就当时的政治继承来看,杨廷和为首的内阁都劝世宗认自己的伯伯孝宗为“皇考”(父亲),可世宗很憋气,因为他想认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考”。

满朝廷文武百官都跟随杨廷和站在皇帝对面,争议陷入了僵局,而此时,张璁出现了。他上呈了一封奏折,大意是:有孝心的人都敬重父母。敬父母就是敬祖宗,敬社稷。皇上为亲生父母正名,是天底下第一等的孝子,杨廷和等辈怎么能让一个孝子不认父母呢?

世宗收到奏章大喜过望,因为张璁这份奏折证明了世宗认亲并不忤天下所有人的意思,他的所为是有根据的。皇权在上,杨廷和等大臣瞬间陷入了被动。

但杨廷和也不好惹,他是个严明清廉却极其死板的忠臣,一个“礼”字当头放,逾越半寸也不行,面对坏了礼的人,他自热不会客气,因此他略施小计,就把张璁分配到了南京。

杨廷和

可惜人是走远了,奏折还一封封递过来,世宗有了支持者,态度越发强硬。最后与张璁唇枪舌战已久的杨廷和看皇帝的想法已决,心一横终于决定辞官回乡不斗了。至此,世宗终于成功驳倒诸位大臣,认回了父母。

经此之后,世宗对张璁的信任也到达了顶峰,不久就在张璁的请求下没有走大臣会推的程序,直接开先例任命他做了内阁大臣。

改革宦权

朱元璋

朱元璋是个很多疑的人,他喜欢把权利都握在自己手上,为此他杀了几乎所有的开国功臣,还废了能与皇帝分庭抗礼的宰相。而他的儿子朱棣篡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权,导致宫廷内外流言四起,于是一反太祖关于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开设东厂,重用宦官监视群臣。

这导致宦官代替了宰相填补了部分的权力真空,也给了宦官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窃取了部分皇权的机会。

而在世宗这一代,宦官专权的现象已经极其严重,尤其是镇守太监,他们依仗皇帝,结党营私,陷害大臣,草菅人命,而且以报效朝廷为名,巧立“进奉”、“孝顺”等名目,残酷盘剥百姓,凌驾于整个朝堂之上。

为了避免国之倾覆,张璁一再向明世宗陈述宦官流毒,主张革除镇守太监之制。

可世宗仍然犹豫不决,张璁只好又上密疏,催促世宗采取断然措施,将其革除。想到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势焰天下的旧事,世宗最终答应了张璁的建议。

于是张璁采取了不事声张和渐进的革除方式。在嘉靖十年闰六月,把浙江、两广、福建等处的镇守太监以“贪纵害事”为由裁革,然后以此为中心扩散,最终成功革除镇守太监制度,清除了长期以来太监乱政害民的弊端。

史称明代十六帝,享国276年,只有嘉靖期间没有出现过太监弄权把持朝政的局面。

清除异己

张璁飞黄腾达后不断被权欲驱使,逐渐变得敏感、多疑。

他不懈斗争,但凡不服他的官吏几乎都被他穿小鞋或是罢官。之后他更是瞄准了两朝老臣杨一清。

杨一清博闻强识、为官清正,一生风雨飘摇也平稳,最后在被张璁陷害后发病而死。

起因是杨一清有位叫做张永的老友去世了,张永的弟弟就给了杨一清二百两银子,请他为自己的哥哥写一首墓志铭。就杨一清的书法造诣与文学造诣而言,二百两其实还算是个友情价,但张璁将其视作变相行贿,借着这件事狠狠告了他一状。

扫除异己之后,张璁身居高位,揽握大权,终于可以安稳而眠。

可尽管他已经权倾朝野,甚至不惜陷害功臣,但在朝十余年,他两袖清风,没有收过一分贿赂,对于贪污腐败,搜刮民脂之事更是从严处置,皇亲国戚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如今很难给张璁下一个“好”或者“坏”的简单定义——说他是个坏人,他整治宦官,反腐倡廉,为国为民费劲心血;说他是个好人,他奴颜媚骨,陷害忠良,独揽大权。

《明史》夸他,《清史》骂他,而我们现代人在这些史籍之上,或许能认识到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高尚也有低劣,既不同于《明史》,亦不同于《清史》的张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