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用强化来引导和改善行为
在之前的文章《准确定义行为是家长认识孩子的第一步》以及《听说进步快的孩子都有一个会观察会提问的家长》中,我们学习了行为的定义以及怎样使用ABC的方法来记录和分析行为,那当我们记录和分析完孩子的行为之后,怎样来改善行为呢?这就要用到行为强化。
行为强化
什么是行为强化?
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
有一个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
导致了这个行为在将来被加强了(这个人以后更有可能再次从事这个行为)。
我们用ABC的方法来解释一下,以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一个具体的行为B发生,之后有一个直接的结果C紧跟随着行为B,正是因为有了结果C的出现,才导致了行为B在将来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
举个例子:
老师发出拍手的指令,孩子执行了拍手这一动作,老师就会夸孩子:你做得真好,并且呈现给孩子一块饼干。
我们来分析一下上面的例子:B是孩子去执行拍手这个动作;C是老师说你做得真好,并且呈现给孩子一块饼干。以后,老师发拍手这一个指令,孩子去执行这个指令的次数也就会越来越多,也就是说行为B(孩子执行拍手这个指令的行为)被老师表扬并且给饼干的行为强化了。
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强化的例子:
示例1:老婆买了件新衣服,穿着给老公看,老公夸老婆太有眼光了,穿着特别漂亮,以后老婆穿这件衣服的次数就增加了。
示例2:老公第一次给老婆做饭,虽然菜糊了,但是老婆依然夸奖了老公,做的很好,并奖励香吻一个,那么以后老公做饭的次数就多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相信大家应该对行为强化有了一定的理解。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强化的分类,强化分为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
01
正性强化
一个行为发生;
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增加或者刺激强度的增加;
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常见例子1:
小朋友经常用哭闹的行为来要糖,孩子哭了之后,妈妈可能就会给买糖。
行为B
后果C
孩子哭闹
妈妈买糖
分析:首先孩子发生了哭闹的行为,紧跟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妈妈给买糖这个刺激,所以行为B(孩子哭闹)被妈妈给买糖给正性强化了。
常见例子2:
上集体课的时候,孩子会在教室里离开座位,眼睛看着妈妈到处乱跑,妈妈说“快回来”,孩子反而跑开的次数越来越多。
行为B
后果C
孩子在教室里面离开座位,眼睛看着妈妈到处乱跑
妈妈说“快回来”
分析:行为B是孩子在教室里面离开座位,眼睛看着妈妈到处乱跑,结果C是妈妈说“快回来,你不能乱跑”一系列的这样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在行为B出现之后,妈妈给孩子增加了一个刺激。正是因为增加了这个刺激,使得孩子行为B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孩子上课乱跑的这个行为被妈妈说快回来(妈妈的关注)所正性强化了。
其实我们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很好的看到,孩子上课之所以离开座位,看着妈妈乱跑,就是为了得到妈妈的关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预防这种行为呢?
我们可以采取提前给予关注的策略,孩子坐在椅子上面还没有乱跑,或者是即将要乱跑,我们立即夸奖孩子:哇宝宝你做的好棒,一直坐在椅子上面!如果说孩子已经跑开了,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就是去除妈妈说快回来这个刺激,我们可以采取不给孩子关注,我们的眼睛也不去看孩子,直接把他拉到椅子上面坐好,在坐下的那一瞬间,我们就要快点强化孩子:“哇你回到椅子上面坐好了,你真是乖孩子!”来强化他坐在椅子上的行为。
02
负性强化
一个行为发生;
随着行为出现了刺激的消除或者刺激强度的降低;
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还是刚才孩子用哭闹的方式要糖的例子,我们再分析一下妈妈的行为:
行为B
后果C
妈妈买糖
孩子不再哭闹
在这个例子中,随着妈妈给买糖这个行为的发生,出现了刺激的消除:孩子不再哭闹,导致了妈妈给买糖的行为越来越多,妈妈给买糖的这个行为被负性强化了。妈妈为了不想听到孩子哭,想消除这个不好的刺激,所以才给孩子买糖。
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
有的家长会说,我也用了强化,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那么咱们接下来看一下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01
直接性
孩子在做出了你所期望他做出的正确行为之后,我们要立即给予孩子一个强化。
示例:我们让孩子做拍手这个动作,孩子做完了这个动作之后,我们要立刻把强化物给到孩子。如果强化物的速度给的慢的话,可能孩子就会出现一些其他的行为,比如说孩子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跺脚或者是抓耳朵的行为,我们在等他这个行为出现了之后再去给他强化物,孩子就分不清我们是强化的他抓耳朵跺脚的行为,还是强化的他执行拍手这个指令的行为,为了避免强化其它不恰当的行为,我们给出强化物的速度一定要快,一定要直接。
02
一致性
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标准的一致性,比如说孩子举手,标准是能举过头顶,当他举到脸的时候,我们就不会给他强化。第二方面是孩子身边的所有人对孩子的要求是一样的,在每个人的面前都要求孩子同样的表现才给强化。
03
已形成事件
也可以理解为满足和剥夺,适当地剥夺孩子的强化物,不要让孩子太容易得到太多的强化物,以保证孩子的动机。
04
个体差异
每个人对强化物都存在着差异性,所以要筛选孩子当下最喜欢的强化物。
05
强度
任务和价值一定是成正比的,比如孩子完成拍手这个指令的时候,我们只是给一块饼干,但是他完成扫地这个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一包饼干。
惩罚
学习完了强化,接下来再看一下惩罚。这里说到的惩罚跟平时说的体罚是不一样的,在ABA中讲的是行为,只有当行为减少了之后,我们才能说这个行为受到了惩罚。那么什么是惩罚呢?
惩罚的定义
一个具体的行为发生了;
这个行为之后立刻跟随着一个结果;
于是,将来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行为被弱化了);
举例:
行为B
后果C
握住滚烫的锅把
烫了手
分析:在上面的例子中,行为B(握住滚烫的锅把)的发生,紧跟随着一个结果是烫了手,以后再去握这个滚烫锅把的行为就不太可能发生,也就是说,行为B(握住滚烫锅把)受到了惩罚。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同样的惩罚也有正惩罚和负惩罚。不管是正惩罚还是负惩罚,都是使行为出现的频率降低。
01
正性惩罚
一个行为的发生;
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出现;
而且,作为结果,这个行为将来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举例:
行为B
后果C
凯西将手伸过篱笆
狗咬了她(以后不再伸手)
02
负性惩罚
一个行为的发生;
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消除;
而且,作为结果,这个行为将来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举例:
行为B
后果C
上课大喊大叫
拿走强化物(以后可能不再大叫)
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的区别:
正性惩罚为刺激物的增加,负性惩罚为刺激物的消除。
使用惩罚的注意事项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意使用惩罚吗?使用惩罚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01
对惩罚的情绪反应
有好多小朋友可能拿走他的东西或者是给他增加一个刺激,他会产生焦虑,特别不安。
示例:孩子在电影院里面大声尖叫,我们拿走他的爆米花,其实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不再尖叫,是想增加他的好行为,那么理想状态是他不再尖叫,其实可能有的小朋友因为他的爆米花被拿走了,会尖叫的更厉害,所以我们在利用惩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反应。
02
逃避和回避
有的小朋友可能为了逃避惩罚,就会撒谎。
示例:小明去上网,妈妈没收他的零花钱,小明为了避免被妈妈没收零花钱,就会撒谎说去同学家做作业了,这也是在使用惩罚程序中所必须要考虑的。
03
使用惩罚的负性强化
举一个穿珠子的例子,孩子把珠子撒在地上,妈妈说你别穿了,你一边待着去,家长是惩罚了孩子,其实孩子的行为并没有减少。孩子的行为是被负性强化了,所以在使用惩罚的时候,可能家长觉得是我在利用惩罚了,其实是在负性强化,所以这也是在使用惩罚时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04
参照,模仿
孩子很容易会参照模仿大人的行为,可能会产生一种更不恰当的行为。
05
道德问题
在国外如果利用惩罚程序的时候,是需要打报告才能够使用的,不是说我想纠正孩子的一个行为,我现在要给他使用惩罚程序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所以在生活中不建议家长使用惩罚,只有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才能试着去用,但是一定要注意刚才说的考虑的几个问题。
小结:不管是正性强化,还是负性强化,最后的结果都是孩子的行为增加。不管是正性惩罚还是负性惩罚,导致的结果都是孩子的行为减少。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正性强化的时候是刺激的增加导致行为的减少,负性强化是刺激的减少导致行为的增加。正性惩罚是刺激的增加使得行为减少,负性惩罚是刺激的减少使得行为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