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第5讲(虚词)

赋句中的虚词

对联、律诗、绝句、填词、辞赋、元曲六个班级不间断招生进行时,有语音讲授、有免费点评,稳打稳扎,循序渐进,欢迎来电或加微信好友咨询:13505747197!

今天开始学习虚词及其用法。

一、常见的八个虚词的用法

在没具体讲虚词以前,先说明一点,我们所讲的是古汉语虚词的用法,它和现在虚词的用法有不同之处,请不要用现在虚词的用法去解释,不然会走入迷魂阵。

虚词与实词相对,指的是汉语词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同时虚词也无法独立成句。虚词一般包含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副词等。

虚词的特点是:一是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三是不能重叠。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虚词最主要的功用是在句中起语法作用。可以使文言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突显出来。有些虚词还可以成为语序的特殊调动和实词词性变化的标志,当它们用在具体的文章里面时,就可以和别的词一起充当句子成分,起着指代、修饰、和限制等作用。总之,虚词在语言中起到“经络”的作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虚词使用是否恰当,对整个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有很大的影响。

赋句中,一般四字以上就需要加虚词,这点是区别于诗词的重要因素,也是初学者经常会忘记的一点,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例:思/煦妪/之义,穷/造化/之精。

变方流于/斜汉,叠圆影于/遥天。

圣人/以不宰/成能,日月/以无私/可久。

见乎天/则/一人/有庆,比于玉/则/百度/惟贞。

这里的“之”“于”“以”“则”就是虚词,“/”符号表示在阅读时需要暂时停顿的地方。

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若、之、兮、莫等等,其中最常用的八个虚词就是:而、且、其、之、则、于、乎、以,我们会在今天学习中介绍它们的用法。

虚词在对仗上比较宽松,在对应位置上的平仄要求也被列为可不予计算,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虚词虽然在联句中起到的作用不少,但它始终是为主体服务的,为了明确它在句中的主次地位,有意地忽略它的声律、对仗要求,目的就是为了模糊辅助物,突出主体。

虚词是区别于诗味、词味,体现赋味的重要因素。

辞赋骈句多有虚词,这是辞赋句式的特点之一。有虚词的句子在吟诵时,极易调动与控制吟诵感情,声韵上亦有抑扬婉转。虚词使用得好坏常直接决定骈句的成败。要做到熟练无碍,既可以得到虚词的音韵效果,又使句子中词组其意通达,表意准确。这除了语感上的天赋差异之外,坚持多读多练习,亦是其重要的途径之一。

虚词是语言发展演变中最有特色、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成分。

在《古汉语虚词通释》一书中收录了549个。我们不是专门研究虚词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讲在赋文中常用的几个,如果大家对虚词有兴趣,可以到网上下载《古汉语虚词词典》。

虚词的用法很多,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常用的几个虚词。

1、“于”字的主要用法。

“于”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介词,作动词用的时候,是实词,作介词用的时候是虚词。今天我们讲的是虚词,所以作动词的用法,先不讲。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如: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又: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欧阳修《归田录》,又: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清·姚鼐《登泰山记》

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3)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唐·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又如: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6)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如:荣誉归于教练。

7)表示相对的位置。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8)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之”字的主要用法。

之,可作动词、代词、形容词和助词,其中动词、代词和形容词都是实词,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我们只讲“之”作为虚词的用法。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2)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孟子》

3、“而”字的主要用法

而,可作名词,连词,代词,动词,助词和语气词等。连词,助词和语气词是虚词,其他都是实词。我们今天就讲虚词。用作连词。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作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4)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7)作助词,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虢(guó ),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8)作助词,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9)作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10)作语气词,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4、“则”字主要的用法: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

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句:对夏云而竞峭,映花岩则增媚。

2)表示并列关系

(1)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句:位卑则羞赧(nǎn),官盛则近谀。

(2)表示一种对比。译为“可”“能”。

例如: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也可转换成虚词“而”。

例句:(1)振珠喉乃咏赋,挥玉笔则抒情。

(2)可译作“却”“反而”;“却已经”“却是”等。

例如: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

5、“且”字主要的用法。

“且”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例句:(1)表示递进关系。

如:金生且火死,菊绽而兰蔫。

(2)表示并列关系。

如:翻雪浪于霜涛,拔重峰且叠嶂。

(3)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6、“乎”字的主要用法。

1)用作语气助词。

表疑问、反问语气时,可译为“吗”“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还可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如:(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于是乎书。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可译为“在”“于”“比”“对”等。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乎:于)。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表“由于”“因为”等

(1)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人间世》。

(2)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荀子·正名》。

7、乃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如:悉使羸(léi)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4)用作代词,可译为“你的”“你”“这样”等。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8、以

1)表示与工具有关。可译为:“拿”“用”“凭着”。

如: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如: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3)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于,在,从”,如: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4)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乃、以,还有很多用法,就与大家交流这些,其它用法大家自己去网上查看。

虚词部分讲到这里了,我们只是领一个路子,上面说过要查虚词词典,或者搜韵,康熙字典解释里面有很多有典的好句子,这些大家都可以化用的。

二、虚词使用训练法

骈句虚词练习,主要分换字法和组篇法。

1、换字法

即将前人之句以虚词换虚词,最好一题之中要替换一个虚词,条件是替换之后的语意依旧畅通。

例1:非烟捧于圆象,蔚矣锦章;余霞散于重轮,焕然绮丽。

替换为:非烟捧于圆象,蔚矣锦章;余霞散之重轮,焕然绮丽。

例2:禀以阳精,体乾爻于君位;昭夫土德,表王气于皇家。(爻:yáo)

替换为:禀以阳精,体乾爻之君位;昭夫土德,表王气于皇家。

例3:丽碧霞以增媚,捧金乌以徐飞。

替换为:丽碧霞而增媚,捧金乌以徐飞。

2、组篇法

具体方法就是用上面列出的常用虚词,加上一些临时随兴而得的诗词,编撰成短篇骈文或一些有意义关联的骈句,理论上讲做得越多越好,每次练习应最少不低于两骈,并争取将即兴而得的实词尽量用于其中。

虚词要灵活运用,初学的时候,很容易犯的一个错就是只会用“之”,“之”字是什么意思?最常用的就两个: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2、相当于现代的代词。如果一篇赋文的虚词只有“之”字,是不是很单调?因此,我们在虚词的运用上要多多参照虚词字典,变换使用。

本讲提纲:

一、常见的八个虚词的用法

二、虚词训练法

(0)

相关推荐

  • 辞赋的基础创作之组词

    词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细胞,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关于此的分类相差不大,都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其作用是表意.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 ...

  • 辞赋第24讲

    俗赋介绍 上一讲的学习内容是骚体赋,今天要学习和交流的是俗赋. 文学各体如诗.词.曲等,皆有"雅""俗"之分,赋也一样,前面我们所学习的骈文.骈赋.律赋.骚赋. ...

  • 辞赋第23讲

    初5第3讲骚赋介绍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骚赋.一.什么骚赋骚,指<离骚>,又推而指<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南方楚国的诗歌.其产生起于屈原.屈原被流放时作<离骚><九 ...

  • 辞赋第22讲

    初5第2讲 诗赋介绍 上一讲的学习内容有: 一.文赋的概念 二.文赋的特点 今天要讲的新内容是:诗赋. 一.诗赋的概念 什么是诗赋? 顾名思义,诗体赋乃体制类诗之赋.即仿<诗经>为代表的四 ...

  • 辞赋第21讲

    初5第1讲 文赋介绍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骈赋和律赋,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文赋. 一.文赋的概念 文赋是赋体的一类."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即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 ...

  • 辞赋第19讲

    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有两个:隐脉和立意 一.隐脉 经典辞赋,我们现在读来是那样宏富精深,文辞华贵.而要真正领会赋文的思想内涵,必须对辞赋的一些密码进行破译.密码就是"一眼看不出来"的 ...

  • 辞赋第18讲

    今天继续讨论和学习律赋创造方面的知识: 一.限韵的补充内容 1.韵字的平仄:律赋限韵字不仅要含义丰富,与题目辉映相得,还追求音节和谐,平仄自然有一定讲究.那就是基本要求平衡.当然也有例外. 2.押韵的 ...

  • 辞赋第17讲

    律赋介绍(1) 前面的讲义,我们介绍的各种句法.段法.篇法的训练都是针对骈赋和律赋来说的,但骈赋和律赋并不完全相同,今天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始律赋学习.律赋是唐代的新生赋体,它是在六朝骈赋与唐代科举& ...

  • 辞赋第16讲

    前面我们介绍了骈赋的句法和段法训练.清朝余丙照在<赋学指南>中说道:国朝律赋选本林立,是集专为初学计,不得不细为指示,先引佳联,所以讲句法也:次引佳段,所以讲段法也:后引全篇,所以讲篇法也 ...

  • 辞赋第14讲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次段技法,这节课我们继续交流中间诸段(转)技法. 转是赋文中的主要部分,如果你准备写四段.五段,那么去掉前面我们练习过的首段.次段写法,再加上后面将要学习的尾段写法,就只剩一.两段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