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清代哲学之一:清代启蒙思想

中国清代哲学之一:清代启蒙思想

这里讲的清代启蒙思想,上起明末,下至鸦片战争。其代表人物始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止于1841年去世的龚自珍。实际上,其主要活动期包括清代前期、中期两个部分。

清代中期之前的社会走向,和西方同期的情况有很大区别。西方17、18世纪,正经历着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牛顿力学在前,产业革命于后。特别是18世纪的西欧、北美,文化主题十分鲜明,主题就是革命:在英国是产业革命,在法国是社会革命,在德国是精神革命,在美国是独立革命。在这样一个充满革命气氛的年代,17、18世纪的西方,为人类奉献出一系列杰出的思想人物和思想巨作。

中国的情况则大不同。自清王朝1644年入关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止,其间约两个世纪时间。这两个世纪,虽不平衡,绝少奇迹。中国这段时间的主题何在?可以说,大势已定,主题未明。各种深刻的社会文化矛盾,无论是清初,还是乾嘉时代,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这些矛盾,时起时伏,或隐或现;其发展态势,错综复杂,互相牵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敌友互转,走向混杂。其主要内容包括4 个方面。

一是资本主义新兴文化和封建传统势力的矛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至少在明代已经大量涌现,而且其在文化方面的反映,也是有声有色。明代的许多文学艺术,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思想文化,已经超出旧有的思想藩篱。这些文化反映的正是社会深层次的深刻文化。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其生也早,其发展也迟,虽青春早熟,却很难长大。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常常出现矛盾深沉,愤懑空虚,前瞻后顾,难以自主的特殊场面。那情形颇类似于文艺复兴初期的西方——虽然在骨子里已然生出新的芽杈,但在根基处又未能与旧文化一刀两断,羞羞答答,欲断还连。但其总体走向,大势已在。虽然《金瓶梅》的作者只顾纵欲与漫骂,《红楼梦》的作者却已经体悟到这必定是一条走向"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的历史悲伤之路。

二是汉族文化圈与满清新朝的民族矛盾。中国古代历史,从来改朝换代,多自北方。至少自秦汉以降,就和北方游牧民族发生理不清斩不断的矛盾、联系和纠葛,所谓" 不是冤家不聚头" 了。宋代以后,北方游牧民族更成为汉族政权的心腹大患。元代开了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先例,清朝卷土重来,又取得成功。虽然取得成功,却付出惨重代价。自然这代价总是以汉族人的牺牲和逃亡为主体的。此时的中国社会,既有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传统社会文化的矛盾,又有汉族受压迫者和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矛盾,两相交迭,情态复杂。表现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身上,他们既坚决反对满族政权的入侵,又对理学传统充满怀疑。反清则渴望恢复汉族统治,怀疑理学又必然走到批判封建君权的新路上去。加上他们全是些不可多得的大学者,更使这些矛盾在他们著作中得到强力而深刻的反映。

三是启蒙思想和传统理学的矛盾。宋明以降,理学渐渐居于统治地位。

宋代儒学虽称新儒,却没有将旧的儒学引向自由,而是将其导向理义修养。加上历代统治者的参与,其利益小,其害益大。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如春笋激发,对旧有文化形成冲击;外来传教士带来的资本主义新文化,对旧有传统更是冲击。但理学根深蒂固,加上统治阶层的扶植提倡,打破它的统治地位谈何容易。然而发展到明末清初,旧的理学势力已呈土崩瓦解之势,难于恢复昔日景象。心学虽然也是理学的一支,但它又有某种异端性质,既在发展,又在破坏,既在补充,又在瓦解。心学在王阳明时代还算大节未失,到了李贽,已然面目全非。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时代,则形成对宋明理学全面清算的局面。清代学术,理学地位不高,虽然统治者死死抱住旧说不放,但终于"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四是西方近代文明与东方旧有文明的矛盾。这矛盾此时已见门楣,并将很快成为左右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从统治者那一面看,此时不过是隐隐之痛,曾几何时,便会酿成心腹大患。

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于亲科学,远宗教,去神性,通人性。西方的启蒙运动,则以牛顿力学为基石,对旧的神学理论予以全面的批评与清算,并且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终于打碎神的统治,迎来人的时代。尽管所谓人的时代,终不过是资本主义时代而已。

中国古来神学传统有限。中国虽非无神论国家,但宗教地位始终不高。神权不及皇权,神仙不及皇帝。中国神学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经典。所以,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必然首先批判神学,而中国的思想转轨和新兴文明的兴起,必自批判理学始。在这个意义上,也唯有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称自明末清初以来的思想发展也是一种启蒙行为。

鸦片战争之前,清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明末清初的思想文化大转变;第二阶段则是乾嘉以来以朴学为特色的文化复兴。但乾嘉时期的思想文化呈历史的畸形状态,一方面它是受压抑的结果,一方面也有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

清代统治者,特别是在清代初期,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惜大兴文字狱,以极其残酷的方式,镇压反对意见,以求政权巩固,天下安宁。大体说来,举凡朝代更迭,必有一段整合时期。但因为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个时期便变得更其漫长难耐和带有严酷性。清代的文字狱,虽有蛛丝马迹,但多属追风捕影,而且株连无辜,肆无忌惮。正是这种残酷的文化高压政策,使本来可能走向深入的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改变路头,从思想启蒙的大天地进入学术领域,但也从此使清王朝失去难得的历史机遇。王国维评清代学术,说:"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来之学新。" 道咸后事,此时难预。但乾嘉由大转精,既有学问之精进之雅正,又用因压抑而委屈求全之无奈,虽无奈却有成绩如许。清代中叶的学术研究,至少在其外在表现形式上,是以考据为主。因为使用的方法朴素无华,故而又称朴学;因研究的对象是儒学经典和诸子百家之说,所以又称汉学。

乾、嘉时代的考据之学,始于顾炎武。顾亭林可说是清代朴学的前驱者。但形成流派,成其高潮,则在乾、嘉时代。朴学是清代学术的特色,又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中国自秦汉以来,有一代,必有一代之学;有一学,必有一学之旨。汉代以经学为旨,魏晋以玄学为要,隋唐以禅学为显,宋明以理学为本。或说,汉代重训诂,宋代重理义,清代重考据,成为中国传统学养的三大要津。清代朴学,不但成就突出,而且流派众多,著述更多。其对古代经典的研究之深之细之详之精,都是前代学人所不能比拟的。

但是,它的缺陷也在此。它虽精而不大。因它陷于繁难的考据之中,缺少明末清初思想家的那种高屋建瓴,从头做起的大家风范,更缺少他们那种敢于怀疑经典,质对前贤的无畏精神。他们固已进入学术深层,不肯轻易发表无据之见,亦与社会少有接触。他们之中虽有许多学界精华,却不能成为思想巨匠。他们既为考据所迷,又为考据所累,因考据而多有作为,又因考据而难有作为。虽然他们的学养堪称精审平实,无微不至,但论其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影响,则不但不能和西方同期的思想人物相比,亦不能和中国先秦时代的各大思想宗师相比,甚至不能和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相比。他们兴盛一时,但热得快,冷得也快。鸦片战争的大炮一响,便有新人出来,取代了他们的历史地位。

但是考据虽然意在学术,其意义却未止于学术;其效果虽近乎批判,却又未及于批判。在西方,启蒙人物对神学传统的批判中,也有考据一项,即考证神学经典的发展缘由,真伪变化,这种考据本身,已经等于以学术手段打破人们对经书的迷信。清代的考据,主要是对诸子百家和儒学经典进行文章、文字、文意的考证和清理。虽然在主观方面,意在使儒学典籍更易理解,而其客观效果,同样带有把儒学经典降为纯粹学术文章的意义在内。考据也是批判,虽不一定雨暴风狂,却近乎于釜底抽薪。

清代中叶之前的这段历史中,既有许多著名的思想人物和学术人物,也有不少新的学派和学术集群。王、顾、黄自是一代宗师,影响深远;颜元、李塨亦称一代学人,且有诸多共识。进入乾嘉时代,又有戴震、汪中,洪亮吉、焦循、阮元各领风骚一段,还有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特别贡献的王鸣盛、钱大昕、赵翼、崔述和卓而不群的章学诚。他们治学方法有差,但治学成绩斐然。他们治学特色不同,但反驳和批评理学的主旨相近。到了道光时期的龚自珍,终于因为理学大势已去,新学兴盛在即,而写下朴学发展的最末一笔。旧日江山从兹去,不拘一格降人才。

(0)

相关推荐

  • 概论明清实学思潮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http://www.cssn.cn/zhx/zx_zgzx/201607/t20160730_3142816.shtml 步近智,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732 张安奇,人民出版社 ...

  • 清代的儒学思潮——朴学

    朴学,即古朴之学,指清代学者继承汉儒学风而治经的考据之学. 儒学发展到清代,"祟实副虚"的学风开始盛行,宋明理学那种空谈心性的空疏风气开始受到鄙弃,从而形成了一代新的儒学思潮--朴 ...

  • 宋明理学到“台港新儒家”的来龙与去脉

    ​尹:理学还是心学更接近儒学的正宗?能否梳理一下宋明理学的传承图谱,还有心学与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关系问题? 周:就是讲宋明理学?这个图谱师承,我刚做完一个国家课题,叫<周敦颐与宋明理学>, ...

  • 张载思想和关学精神的当代价值

    今年适逢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张载 诞辰1000周年,为追思先贤风范.传承关学文脉,12月12日至13日,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和宝鸡举行,以期唤起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思.珍视和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一:古罗马思想文化

    古罗马哲学之一:古罗马思想文化 古罗马哲学在理论上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因为古罗马思想文化的形成受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同时,这也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历史的演变有密切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1

    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1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约公元前99- 前55年)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只知他出生于罗马共和国的末年,是凯撒的同代人,历史上未留下任何其他可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2

    古罗马哲学之二:卢克莱修2 2.对宗教迷信的批判--无神论者 从原子论出发,卢克莱修针对当时罗马现实思想斗争的特点,展开了对宗教迷信的批判,他给自己规定的目标就是要能用一切方法坚强不屈地抵抗各种宗教和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三:西塞罗

    古罗马哲学之三:西塞罗 从共和国的后期始,罗马人开始形成了几个唯心主义派别,如西塞罗的折衷主义.新斯多亚主义.新怀疑论和新柏拉图主义等.他们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从希腊各派哲学中拾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四:新斯多亚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四:新斯多亚主义 斯多亚派随着历史的演变从希腊世界进入罗马世界,罗马人把它拿来加以改造,因而它的实践的和道德的原则更进一步得到了重视,伦理学也被提高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宿命论和禁欲主义的观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五:新怀疑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五:新怀疑主义 古罗马时期出现的新怀疑主义,是希腊化时期怀疑论的继续和发展.怀疑主义的创始人是希腊时期爱利斯的皮浪(约公元前367-前270 年),所以怀疑主义也被称作皮浪主义. 皮浪主义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罗马哲学之六:新柏拉图主义

    古罗马哲学之六: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不是简单地复活柏拉图主义,而是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神秘主义思想为基础,吸取了斯多亚派.怀疑论及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同时揉合东方宗教的某些教义构成的一种神秘主义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人文主义哲学之一:巨人汇聚

    人文主义哲学之一:巨人汇聚 文艺复兴时代有什么特点?对此,恩格斯有过一段精采的论述.他说:"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人文主义哲学之二:复兴古典文化

    人文主义哲学之二:复兴古典文化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界,虽然做的是一番前无古人的事业,然而他们所高擎的却是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 何须如此?因为,一方面,对于这一代人来说,从中世纪的前辈那里实在找不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人文主义哲学之三:质疑上帝

    人文主义哲学之三:质疑上帝 生活在中世纪的人们,上帝是无法回避的.他好比一堵挡在人们面前无边无际的高墙,你或者仰视它,或者逾越它,或者推倒它,或者便把自己化作一撮泥沙依附于它.不论采取哪种态度,你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