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创业需政府更多的支持(凤凰周刊 2020年第19期)

周兼明    凤凰周刊     2020年第19期,总第728期

据大陆媒体《半月谈》报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越来越多原本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带着学到的技术、积累的资本返乡创业。然而,一段时间之后,纷纷遭遇各种创业“滑铁卢”,又被迫“回城”了。于是,怎么留住回乡人员,成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一道新考题。

《半月谈》列举了返乡创业者遭遇到的某些痛点:一是涉农创业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返乡人员能力有限;二是部分地方“软门槛”过多过高,审批很困难,要经过多层级、多部门,盖几十个章,让一些返乡创业项目提前“死在办证路上”;三是部分基层政策时常反复,“一刀切”让人很受伤;四是支持政策存在关注少数“创业明星”现象,注重锦上添花“捞政绩”,忽视对普通创业者的“雪中送炭”;五是一些政策无法落地。如租赁场地使用问题,红头文件写着闲置厂房可以再利用,但到现实中却实现不了,因为没有明确哪个部门负责,部门之间玩起了踢皮球。

人社部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9亿。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外贸企业订单大降,劳动力市场阶段性停摆,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得不选择返乡创业或就业。5月底,农业部和人社部联合召开了扩大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调度会,农业部负责人介绍,通过对接就业岗位、拓展就业岗位、激活就业岗位、提升技能转岗等举措,截至5月底,已安排800多万返乡农民工就业。这个数据,与返乡农民工可能的总量(数千万或亿计)相比,显然比例极低。

大量农民工返乡,给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的压力。如果各级政府愿意给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机会,他们也有可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契机。因为很多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见识更为开阔了,对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具有较好的就业素养及服务、经营意识。如果返乡之后能借地利之便,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创业,会比外来企业更有优势,同时也能让乡村融入农业产业链的速度加快,为当地创造一些就业机会。农民工如果愿意返乡创业,人力和原材料成本也会相对较低,产品在市场上也易获得优势。

有咨询机构的调查显示,从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看,政策支持覆盖面较小。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投资规模较小,平均约为10 万元,六成的初始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创业的资金,多以自我积累为主,金融支持力度有限。这里原因很多,既有政策设计上的缺陷,也有政策宣传上的问题。如享受政府扶持基金的条件较为苛刻,或政策主要瞄准产业园和产业聚集区,使大多数规模较小的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无法享受到政策支持。调查显示,已创业的返乡农民工现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不足,有七成创业者认为资金不足是主要问题。

从这些调研和调查可看到,要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首先,各地应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拓宽融资和金融支持的渠道,帮助农民工降低创业资金成本。应当说,财政扶持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最直接的手段,这里需要增加财政专项补贴资金总量,对招收社保补贴人员的创业项目、对吸纳就业多的项目、对创业周期长的项目,财政资金都应提供精准的补贴措施。同时,要从政策上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发展小微贷,提高信用贷款额度,至少让“取之于农”的存款能用之于农。此外,各地都应出台对返乡创业者的定向减税降费措施,帮助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

其次,各级基层政府针对这一社会变化,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做好返乡创业者的服务工作。一方面,简化创业所需的程序,减免税收及相关费用;另一方面,政府可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聘请专家与技术人员团队,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技术与培训支持。根据市场需求与当地资源特征,重点培训创业者对市场机会的判断能力,以及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产业园区的地区,可大幅降低产业园的进入成本,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尤其要加大对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的建设——据《半月谈》报道,返乡农民工对创业信息与培训的渴望,大大超出了记者预料。他们十分希望政府能牵线搭桥,为创业者定期举办信息沟通、行业交流等活动——可见,搭建本地创业者信息服务平台,让创业者能通过互联网为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休闲农业等寻找更大的市场,多么务实和迫切。

其三,中央政府和各省级政府也需在政策上提供更多的支持。有些农民工在城市中已交了十多年社保,如果返乡可能就会失去这些社会保障。因此,政府可借机提速全国社保的互通互认,让农民工返乡后可安心创业。再比如,需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承包权质押担保措施,提高农业用地的质押金额,这些政策都需要有更高层面的政府机构才能解决。

虽说创业这条路并不好走,但在此特殊情境下,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尝试的乡村发展之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