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美学:节奏
无论怎样,说过了“开汤的线性特征”,今天的“节奏”就好讲了,不然你更会茫然一片,跟听“高数”似的。
书归正题,一个线性过程往往由那些结构相同且连续的部分所组成,这种规律性的重复便呈现出一种“节奏”,—— 而人们总结出的那些所谓的“规律”,往往指的就是“节奏的规律”。
节奏,就是一种规律的重复。而这使得人类得以深入的认知世界,认知自己,—— 只有不断重复出现的事物才可能被人类意识到并被深入感知。
日月交替,东升西落;一年四季,春种秋收;人生过往,生老病死 … …,可以说农耕民族的起源使得中华民族具有了更早、更长久的感知节奏的时间优势。也是这个优势使得中华民族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认知世界的方法论 —— 感性认知。
可以想象,一个依赖狩猎、采集、游牧这种随机性较强生活方式的民族,虽然也能总结出某些规律来,但相对于农耕民族这种充分仰仗自然规律来设定自身生活作息规律的民族来说,发现并总结现实世界客观规律的能力显然不在一个量级上。
所以,中国人对于“节奏”的理解可能也更高级:书法中的节奏、绘画中的节奏、戏剧文学中的节奏、甚至于“试论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阴阳五行之生克运化,都是一种更高级的节奏认知。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无调式”,它并非没有节奏、没有规律,而是从一个特定视角来确定的这个节奏与规律,—— 有机会我会请这个领域的大神来为大家专门解答这个问题。
好了,回到茶。汤感中的节奏又是如何呈现的呢?而节奏又在汤感体验的审美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开汤品鉴作为一个完整的线性过程,之前我们已经讲过。而我们会直观的发现这种一水、一水的“逐道出水品饮方式”已自然呈现出了一种节奏,—— 其中每一次的出水、品鉴就是一个相对独立但结构相同的基本单元。
虽然每个单元的结构相同,但各单元中各项的量却存在着些许差异,这也恰恰正是我们在汤感滋味中所追求的层次、起落、变化的来源。
我们是在节奏一致的基础上去体会一道茶中每一水的微妙变化,去体会不同茶款自然彰显出的那种带有各自特点的层次、起落、变化。
就像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在不断重复体验的过程中去逐渐发现并被深化的一样,人们对美的感知也是在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被发现与深化的,—— 而这个重复过程的核心就是节奏。
如果你能意识到“节奏”对于感知美、对于加深对美的体验具有着重要意义的话,那么也应该意识到 —— 当代“逐道出水品鉴方式”最适合呈现出这种节奏感。反观古时唐代的“煎茶法”与宋代的“点茶法”反倒无法呈现茶出节奏,可见中国的茶学在回归“茶之为饮”的这条路上还是在进步的。
倘若将“逐道出水品鉴”定义为“中观”层面之节奏的话,那么下面我们试着向“微观”与“宏观”走一走。
一道茶中的每一水所能呈现出的感知项目包括苦、涩、香、甜、回甘、浓度、厚度、细度、体感等,而这些项目的感知强弱与次第顺序也在发生着随机变化,甚至于每次感受苦的质感都有差异,而这也都是一种节奏。
同样,当汤感中那些“不可描述部分”所带给你的某种意境之感,也会自带某种节奏,而这种意境的节奏感会不自觉的跟生活中其他某些场景(也可能是另一道茶)的节奏相呼应,从而产生对比或者共振式的意境审美体验。而这还是要拜节奏所赐。
最高的境界是得以同“天道”,是同“宇宙生灭”的某种节奏相契合,进而产生深度共鸣,从而获得一种“吾乃天地、我为万物”的巅峰体验,—— 某种意义上的“开悟”。
而这说到底,还是一种节奏。
规律性的重复使我们得以一再感知,一再深入,直到终点。人生本就是一个具有节奏性的线性过程。学会体悟节奏,有助于帮助你理解生命的本质。
而你又能否在茶中“呈现的出”与“体验的到”那个节奏呢 … …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彩 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