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茶谱》摘评 · 上

感谢杨总为我推荐的这本书!他是在感受过我们的开汤服务后向我推荐的这本书:

“你有没有读过朱权的茶书?你对茶的理解跟他倒很是神似,我们当代散茶冲饮的方式就是发端于他的……”随后便把这本明代朱权的《茶谱》塞到了我手上。

这本是中华书局2016年印刷,黄明哲、吴浩编著的版本。同篇还有部明代田艺蘅的《煮泉小品》讲水的,先不涉及。这次我们单讲朱权的《茶谱》。

以下是我对《茶谱》读摘与批注——

前    言

· 茶,在唐代以前,是做药用的。

· 陆羽著《茶经》,自此“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 茶道,追求的是品饮茶的真味。纵观整个唐代茶史,……整体上,求真一系是主流的,为文人士大夫所认可。

· 检阅整个中国古代110余种茶书,在“求真”这一大原则上也毫无例外。PS:对,求真一路。

· 求真的基础上,还能不能再进一步,激发属于人的审美和悟道呢?……《茶谱》做到了。PS:于真之上求美,乃为真美。

· 朱权(1378~1448),朱元璋第十七子。其琴学专注《太和正音谱》、《神奇秘谱》,及其所制的中和琴“流云飞瀑”有幸传世。

· 《茶谱》提出以茶悟道,领会造化的大法则。……是要在文化传承上给予茶以形而上的地位。PS:“形而上,谓之道。”

· 《茶谱》对悟道的内容有明白的交代:“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虚玄,是道家特有的理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切有形、具体结构的事物,都是从无形的混沌中产生出来的,而又终将归于混沌。……万事万物总处在停地虚实转换中……。因虚玄而有造化,若这世界是那永恒不变的实在,岂不是死水一潭,再无变化之灵妙!PS:茶是体虚玄,而感无形的。

· 虚玄、造化的思想,指向的是自然、社会、人生的法则。自然的演变没有终极,但总是返本还原、不断焕发生机,因此人生的追求,贵在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而非登峰造极。……禅宗的指向的则是自我的心境,想要堪破生死,到达一劳永逸的寂静。两者旨趣,大有不同。PS:体虚与禅境之别。

· 到朱权《茶谱》为止,中国茶道完成了从“求真”向着“悟道”的转变,完成了从体会自然之味向着体悟自然之道的升华。自然、社会、人生纷纷扰扰的聚散变迁,都融入一杯茶里,尽在不言之中。PS:从“求真”到“悟道”,只有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才具备驾驭它的能力。

· 直至身心的体验…… PS:对,体验。

茶    谱

· 自非吃茶汉,则当握拳布袖,莫敢伸也!……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PS:权,怎一傲字了得!

· 这个“吃茶汉”有些了不得。他“举白眼而望青天”——对着上天翻白眼,一副老子无所谓的样子。后世关于达摩的绘画也常有此举。

· 朱权又说“游心于茶灶”,可见他绝没有迂腐到如一些茶人硬要在茶具中求道、在礼仪中求道、在煎汤中求道、在茶味中求道,更有甚之,硬要把道活生生地从“茶道”中给学术出来。PS:道是无形的。

· 茶终究是“物”,玩赏之中,可以寄托对道的体悟。这一点,朱权的态度是明确的。茶道之道,并非是直白体现于茶那个物质层面的。……这诚然是典型道家色彩的茶道,其中捣不得什么儒释道兼修的浆糊,也摆不得矫揉造作的茶席。PS:很直白啊!直戳当代茶艺之痛处。

· 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PS:龙团凤饼自仁宗始,杂以诸香,不得真味。可见权求真味耳。

· 大抵亦有其说……

· 话久情长……

· 山谷曰:“著茶须是吃茶人……” PS:而如今呢,著茶不是种茶、制茶人,便是卖茶、贩茶人,少了朱权、山谷所崇尚的境界与品位。

· 《茶谱》中说到茶的功用,大略是:其一,助诗性;其二,伏睡魔;其三,倍清谈。PS:对了,你有多久没写诗了?

· 清谈是魏晋的遗风,士大夫围绕着一个比较思想化的话题,各自抒发,阐明看法,可一主一客对答,也可一主多客群应…… PS:清谈这个魏晋遗风,后期也演化为了日本茶道的内容核心:茶道的形式其实是为了支撑烘托清谈内容这个内核的。追溯历代日本茶道家元、宗匠皆有修为、有思想之人,有的甚至系出贵族宗室,亦即是说日本茶道的核心是茶饮过程中思想的交流,而非只是那一口茶末汤。所以说,你所体验的那一次“日本茶道”是不是对的,亦或你是否有资格经历那一场对的“日本茶道”,——那个承载了思想交流这个内核的“日本茶道”。

至此,你也就知道当下的中国茶的缺失了,——对,就是“思想”。

· 依茶人的经验,茶的确是能促进人的谈性,古来多有烹茶论道,彻夜不返的事迹。……朱权对自己的选择有强烈的自信。

· 朱权和陆羽都属于茶道中的“求真派”,对渲染外在美感不以为然。这就是今天的音响发烧友,有一类专门在乎器材是否能够把音乐修饰得动听,其他一概不论,就算把波切利修饰成帕瓦罗蒂也可忍受,这是“求美派”;又有一路人,特别在意能否还原录音室的原声品质,考校技术指标,为了听到原汁原味的声音,即便暴露了过程中的瑕疵也在所不惜,这是“求真派”。PS:这个比喻似感不妥,茶为食材,那“求真派”就要茹毛饮血吃各种生肉,嚼各种生菜了么?显然不是么。当然也不必非要追求将胡萝卜做出海参味。所以茶的“求真”自有其一套逻辑,那就是茶的“真”一定是基于汤感滋味的,而非其外。那么评价的标准也就成了“基于这款茶的独特汤感滋味,能带来怎样高度的一种味觉体验。”所以茶既不是单纯的求真,也不是一味的求美,而是在真的基础上求美,是“真美”。

· 与陆羽同时代的常伯熊,其实从认知上是受了陆羽的影响,但他穿着华美得体,煎茶时很能营造气氛,因而得到权贵们的欣赏,名噪一时;而陆羽像朱权一样白眼望天,又“身披野服”,遭到当时权贵们的嘲笑。PS:真想说一“该”字!

· 卢仝那首“两腋生风”的名诗,就是吃了煎茶而作。PS:同样也喝出了层次变化。

·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说的是自己在家煎茶吃,独乐乐。而后一句“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则既是夸茶的品质好,有夸自己煎茶的技艺高。

· 庵茶法。在茶瓶中放一些茶末,冲泡以沸水。唐人认为这样的茶没有全熟,只能喝而不宜吃,因此又叫它“夹生茶”。庵茶法在唐代已入大雅之堂,唐佚名的《宫乐图》就有描画。明代渐渐流行的泡茶,似与庵茶法有些关联。PS:吃,象征着一种非常彻底的摄取,但并不高级。

· 从食品学角度,煮茶法固然破坏了茶的香气,对茶的营养物质利用却是最为充分的。至少,加入一些生姜,可以中和茶的寒性,对人的脾胃有利。

· 今人说茶史,常说唐代为饼茶,宋代为团茶,明代以后盛行散茶。实则自古就有饼、散、末、粗多种形制,只是一个时代,士大夫阶层流行的风尚不同罢了。

· 从陆羽《茶经》普及了茶膏的制作方法后,唐代的茶饼就已经开了用茶膏涂抹以美化饼面的风气。

· 天地之间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天性,与其做那些繁杂的加工,不如直接烹饮,倒是能从这茶叶中体验自然。PS:也越接近真相……

· 在这茶的真味中与天地精神往来,那么,茶道的一切用具、规则自然都要围绕着这个真意来进行。

· 朱权的茶道,仿佛一脚就迈入到生活中,变得活活泼泼,生机盎然了。PS:活了……

· 如果一定要外物服从于我,令那万物缤纷的个性屈从于“我”的个性,一则破坏了自然生物的大生态、大机缘,二则自己的心灵也得不到自然万物的补养(都与'我’雷同了,都比'我’低下了),这是求死之路,还谈什么忘形,谈什么审美呢?……“人之谜,其日固久”。PS:很多人追求在茶中去彰显自己的个性,但殊不知茶有多种,而你只有一个,这繁多的茶都呈现为了你一人的个性,这跟不入流的厨子把所有菜品都做成了一个味道还有什么区别。客人花钱、花时间去品的是茶,而不是你,——连我也算上,其实并没有多少嚼头儿。

· 如果对道家文化了解不多,则容易把“虚玄”误会为“玄虚”,以为是故弄玄虚,不着边际。“虚玄”是道家对大道的描述,“虚”不是没有而是低下、容受之意,……是一切有形之物的归宿,也是一切有形事物再生的起始,蕴含着勃勃生机。过于追求“实”,其容受能力会越来越小,根基越来越浅,成为孤家寡人,这就是“失道”。“玄”是对有无、虚实相互转化的形容。有无、虚实同源同根,其运作机理超乎人们想象之外。……“玄之又玄”,要求人们在大道面前长保“虚”的态度,从而长享“实”的利益。

· 所谓造化,是天地的德性,天地之道,是效法大道的德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为万物的生长提供空间,而不去占有、居功和控制,这样一来,“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生机勃勃,生态系统顺畅演化,可持续发展。

· 道家所谓的“出尘”从来就不等于佛家的“出世”,道人的潇洒态度建立在对法则的正确理解上,而不是厌倦这个社会。PS:出世之心,入世之为。

· 朱权终究留三分情面,不愿直说出这“吃茶汉”难寻的尴尬。PS:是啊,当今真正的“吃茶汉”又寥寥几人哪……

·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也发出同样的感慨,他对弟子谈及“草庵茶”时说:“草庵茶的本质是体现清净无垢的佛门世界,这露地草庵是拂却芥尘,主客交换真心的地方。PS:对啊,是主客交换真心的地方。

· 一休的禅风,自称继承自宋代圜悟克勤禅师,其实更像是唐代德山宣鉴的狂禅,且更出一格。宣鉴的禅法,表面上对佛祖不大尊重,实际生活中,基本清规还是要持守。而一休索性连那风月之事也无所避讳,且在诗中屡屡直露的表达。一休的禅法,一扫当时日本禅宗卷入政治,不通人情的风气,以活泼的机锋直接切入生活,受到大众的喜爱。茶道的祖师,村田珠光,正是三十岁下拜如入一休门下参禅,而顿时该换了个精神境界的。PS:于偏僻处,响惊雷。

· 珠光的大手笔,在于利用这幽玄的道理,布置出一套茶道的时空格局,为茶人创造出观察外界局限的分为,又给与他们破除内心局限的启发。……幽玄之美只是茶道的外衣,而禅家的顿悟,才是茶道的目的。被这美所摄受的,都是外婆禅,找回了自有心性的,才是吃茶汉。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