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优秀的作品?功力、样式与思想一样也不能少
2020-02-03 11:02
功力、样式、思想,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功力高、样式新、思想深,三者缺一不可,但三者皆精,却非易事,正如谢赫说的:“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姚最说的:“画有六法,真仙为难。”
那么,三者当中,哪一样更重要呢?当然,“样式”中也包含着“思想”,但“思想”不完全体现在“样式”中,“思想”还有其独立的一面。“功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功力”也就有了样式,但“功力”不完全是“样式”,也有其独立的一面。还有,“思想”高深的人也必会有“样式”。所以,样式、思想、功力三者有互相联系的一面,一者十分突出,其余二者不可能完全没有;倘若一者太差太弱,另二者也很难成立。
黄宾虹《山水》
黄宾虹的画是以“功力”浓厚而见著的,他的“样式”和“思想”都体现在“功力”之中;因功力太深而出现“样式”,同时也体现出他的思想。
“功力”属于有多样,可简单地分为“传统功夫”和“非传统功力”。黄宾虹的“功力”属于“传统功力”,“传统功力”因根深也就叶茂,因而在“传统”上下工夫的人是比较保险的,但也是十分艰巨的,因为必须下很大的苦功。“画人不可无年矣”,如果你不长寿,在传统的道路上也许走了一半便结束了。而且必须有很高的理论基础和文化修养,否则你还不理解传统,又怎么学习传统?很多人自认为画了一辈子传统,其实还没有进入传统门槛,只不过学一点传统的皮毛,看似传统,实际并无传统的内涵。
传统中国画你只要理解了,学到家了,创作时尽可任意发挥。加上你有思想,有殊特的个性,有浓厚的修养,自然会出现特殊的风格。李可染说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正确的,可取的。“功力”就是正确的、有深刻内涵的表现力,“传统功力”当然是一种优秀的表现力,但“非传统功力”也不可轻视。“非传统功力”有时可丰富“传统功力”,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传统功力”之一,但“非传统功力”必须有一部分“传统”在内,否则,不包前也不必孕后,“传统功力”者是指沿着传统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再在同方向上超越,如黄宾虹,齐白石等人。
“非传统功力”指在传统上走一小段,便离开传统。叉道而去,另辟蹊径。如蒋兆和其人物画借用西画的表现力,但又用传统的笔墨形式,却又缺少传统笔墨的内涵。传统有的,他没有,但不是完全没有;传统没有的,他又有了,故称为“非传统功力”,亦可取。总之,你想表现一种文化,而表现得不好,就叫无功力,至少叫功力不深。功力不深,是画不出高质量的作品的,也绝对成不了大家。
“功力”必须刻苦锻炼才能得到,但也不完全出于炼,还有各种文化的积累,“死练”的作用是有限的。
傅抱石《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
功力、样式、思想,比较起来,还是“样式”更重要些。
“样式”也就是面貌,是风格的主要部分,风格的成熟才叫画家,没有“样式”是不能称为画家的,更不能称为大画家,尤不能称为大师。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都有自己鲜明的“样式”,不看落款就能知道是哪家作品,因为有其特殊的样式。黄宾虹虽然以功力而著称,但其功力毕竟体现出一种样式。
“样式”的形成也分为三种情况。
其一是自然而然,长期锻炼,炉火纯青,但要较长时间,如黄宾虹、齐白石,齐白石说是“衰年变法”,其实他仍然是自然而然而变法,层层积厚,达到一定的高度,形成自己的样式。齐、黄早年都没有自己的样式,到了80岁才形成自己的样式。
其二是着意追求,有了一点基本功,即上面说的表现力之后,便苦思冥想,或东翻西找,或从别人的样式中得到启发,或从理论中和前人的有关记载中找到根据,或从造化中得到灵感或从错觉中获得形象,然后振笔直追,一超直入。这种“样式”来得快,也容易独特和新鲜,但弄不好便不耐看,甚至只有形式而无内涵。正如该用文火熬出的中药,你改用猛火急煎,药效就减。不过,这种新的样式出来后,还可慢慢改进和加强,也就是刘国松说的“先求异、再求好”。但等到好了,也要很长时间。
其三先是自然而然,然后再着意追求,改进一些后再自然而然的演进,然后再着意追求,然后再慢慢加强,李可染的山水画之成功就是如此。所以,他的成功,就年龄而论,要比黄宾虹、齐白石早得多。
三种方法各有长处,画家可根据自己的意识结构,艺术修养,基本功,以及自身状况而定。身体状况又分两种,如果你的遗传基因决定你不能长寿,你自然而然,半途而死,哪里还有样式呢?有三十岁而成名,有八十岁才见风格,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反之,你的健康不佳,你走传统文人画一路,“烟云供养”慢慢悠悠,也可延长你的生命。
有人用生命换艺术,比如徐悲鸿、傅抱石,徐饿坏了身体还坚持画画,一生刻意改革,费尽心血,50多岁便死了。傅的画作消耗尽了他的生命,60岁便死了。有人用艺术养生命,淡、散、悠、缓如黄宾虹、齐白石、林散之、朱屺瞻等。艺术使他们长寿,长寿又使他们艺术更加成功。但你又必须能熬得住长期寂寞。
潘天寿《鹰石山花图》
作品的样式、功力,还有意境、含义、趣味以及体现出的各种文化底蕴,都需要思想才能成立。
思想是学、才、识、胆的总和,贯穿其中的是悟性。学,不仅是学,不仅是学技巧,更重要的是学文化,阅读各种文化典籍,世界名著,一流的理论著作。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低的人是不能作画家的。学以解成,才自内发,才在学的基础上增长,但才也有天生的部分,一个饱学之士,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甚至当过什么长的人,未必管好一个企业,但一个文盲可以把几十个企业搞得红红火火,盈利千万。这就是说他有才无学但大才必须有学。一个大歌唱家必须有一个天生的好喉咙,没有这个天生的好喉咙,再练也不行。
很多人练了一辈子,也学了一辈子,但成不了画家,这说明他虽有学,但无才,老百姓常说某人不是这块材料,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无画画之才,也应该有自知之明,或者改行,或者只作为业余爱好,作为一个欣赏家或收藏家或出版家之类也是好的。
识是学和才的升华,有学有才者,如果升华不到识,也是成不了大家的。识是思想的核心,一个画家(以及其他任何成功者)学习和进步,发展和变革,每一过程都是识在起作用,无识之人不但成不了大师,也成不了画家,当然识也有高下之分。识高也必有胆。
有学、有才、有识、有胆,也就是有思想,乃是成功大家最重要因素。
作为优秀作品另外的三个标准,即:样式、深度、高度。优秀的作品必须有鲜明的样式,但样式必须有深度,这“深度”也就是动力,否则便是胡涂乱抹。高度也就是很深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所以,单纯为了制造一个特殊的样式以和他们样式区别,并非难事,怪诞的,不合情理的,都会和常人的不同。但如果没有深度和高度,这种样式也就没有意义。
李可染《万山红遍》
此外,优秀的作品还须有三个特征,即:时代的、民族的、个人的。
时代的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就内容题材而说,蒋兆和的《流民图》,石鲁的《转战陕北》,王盛烈的《八女投江》,还有油画《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夜渡黄河》、《在激流中前进》等等,都有鲜明的时代感。就风格而论,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蒋兆和、林风眠也都具鲜明的时代风格,都和前人拉开了距离。
他是现代人,你还画古人画,用古人的笔法,画古人的题材,你的画便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张际才《晚归》 62x34cm 1987年
民族的,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看就知是中国的,或西洋的,或日本的,等等。今人好言“中西合璧”,似乎第一流大画家很少提“中西合璧”,徐悲鸿先生是最反对“中西合璧”,称之为“中西合璧”。他说他学西洋画是为了吸收其长处来发展中国画,即把西画作为营养,来补中国画之不足,而不是为了“中西合璧”。林风眠提出“调合中西”也和“中西合璧”不同,徐、林的画已和中国画相距甚远,但仍不是西方的,而一眼便可看出是中国的。
黄永玉说他的画不是“中国画”不是“西洋画”,什么画种都不属,就是“画”。当然黄永玉画了不少差画,但他的优秀作品,虽然不是“中国画”,不是“西洋画”但仍可看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西方的马蒂斯、毕加索的画虽然吸收了中国画的成分,但仍可看出是西方的特色。至于纯种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就更不用说了。当然,半中半西,或中西不分的作品,也是一个品种,也是一种特色,比如骡子,非驴非马,也自有佳处,但都不能延续。大师的作品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时代的、民族的、个人的,必须在一幅作品中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称为大师的作品。
其次,“正、大气象”和“阳刚大气”,不是霸悍气和粗鲁气,更不是浑浊气。作为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还必须具在一定的文气,有文气的作品才耐人寻味,有文气自然有清气、秀气,自然祛除了霸气、粗气和清气、粗气和浊气,文气不是弱气(包括文弱之气)。
来源:月雅书画
(文字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