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8岁才学书法,却影响书坛300多年

说到董其昌很多人并不陌生,不论他的书法还是他的绘画,都深深影响了后人。董其昌是明代的进士,饱读诗书。董其在书法上的经历被后人称为典范,从他的学书法历程来看,一个人书法并不是天生的,只要努力练习终究有所成就。


董其昌:(1555—1636然年),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卒,赐谥“文敏”。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明朝万历年间,江南某地郡考,一个年方17岁的清秀年轻人,名叫董其昌,来自松江华亭的某乡绅家庭,从小饱读诗书,下笔万言,文思横溢,乡人皆称奇才。就是他,满怀信心,志在必得地走进考场。
他想象自己这次考中秀才后,接着便会考中举人、进士……对金榜题名辉煌前程的渴望,调动出他的全部才华,很快便完成考卷,满有把握地第一名交卷离场,连考官都报以欣喜的目光。这时他想的是,凭着自己的实力,此次考试,拿个头一名满有把握。
一个月后终于等到发榜的时日,大红榜上“董其昌”三个字名列第二,第一名被别人赢得。虽然这第二名在郡试中已经令乡里万众称贺了,可是董其昌极不服气,亲自到学政处自请除名,学政好言慰之,但他不听。
学政只好告诉他:“众考官推荐试卷,本来将你放在首位,但郡首认为考试虽优,但书法欠功力,不如第二份文章、书法皆强,故把你降成第二名,当深思为戒!”董其昌闻此,着实比了比那第一名文章的字,确实认为比自己高上一筹,乃收泪返乡。
自此之后,董其昌开始练习书法,以颜真卿的书法作为入手,学习了五六年之后渐渐入门,随后又开始学习魏晋碑帖,最后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经过了十多年的练习,董其昌在书法上有着自己的风格了,画艺也进步不少。
一次,他到嘉兴某大收藏家处,读到了许多前人真迹,顿悟自身眼界狭小。后来,他又在金陵(今南京)看到了稀世珍宝——王羲之的《官奴帖》,更觉悟到书法天地的辽阔宽大,很为自己过去的肤浅而羞惭。
由此,他更加发奋练字,立志有所成就。历时近20年,他终于对前人大师诸帖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个人独特的书家风格。名家评判赞赏他的书法“圆劲苍秀,兼有颜(真卿)骨,赵(孟頫)姿”,有“龙蛇云物飞动指腕间”的笔意和境界。
但是董其昌并不是照搬古人,而是在临摹中融合各家之所长,形成了秀逸圆润的风格。董其昌的书法虽然不如赵子昂、文徽明和王铎等人的影响力大,但是他的书法造诣仍然是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
历代皇帝非常推崇董其昌的书法,康熙皇帝曾经称赞他的书法:风格迥异,有高秀圆润之致,非一般书家所能及也。康熙的字形和章法,取法董其昌,从康熙存世的墨宝上来看,和董其昌的路数如出一辙。不但康熙推崇董其昌的书法,乾隆也曾临摹过董其昌,并对董其昌的书法大加赞赏。
董其昌的书法,虽然写过楷书个隶书,但是只他的行草写的出彩。字里行间流露出大气自然之感,把线条变化写出了简单淡然之风。董其昌在书画的道路上学习了几十年,他将历代名家的作品反复观察和临摹,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不论他在题跋,还是在画中写诗,都给人一种洒脱舒展之感,处处彰显着高超的艺术审美。
董其昌走的是以帖学为主的路子,他巧用墨色,使其书法呈现清秀淡雅之风,给人清新脱俗的感受。虽然他十七岁开始学书,起步较晚,但是他的努力也成就了自己。
董其昌在而立之年后,进入仕途。但是仕途不顺,在朝廷里,几进几出。由于仕途的坎坷,让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便在辞官回乡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书画技艺。
在专研学习前人书画经验,并自发组织坊间书画爱好者,和自己一同探讨书画方面的知识。并且大量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名作,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开创自己的书法之美。
'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中。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董其昌的意思是,宇宙之大,皆可出自手中那小小的画笔。画画的人,应充满生命力,若是为了画的事情苦恼不已,那就是本末倒置的庸人自扰,无关真正的风雅之道。
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董其昌自成一格,又不离大道。无论品字、论画、记事、评诗、话禅,都于古意盎然中见个人主张,处处彰显董氏自成一家的艺术思想与人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