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李忠:三言两语话“春晚”

原创作者:李 忠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三言两语话“春晚”》

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面向全国观众直播“春晚”以来,弹指一挥间,“春晚”已经陪伴着国人度过了39个春秋。在这么多年的“春晚”岁月里,人们盼“春晚”、看“春晚”、话“春晚”,是每个春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剪不断,理还乱。人们对于“春晚”的依恋,痴迷和难以割舍已经植入皮肤,渗透血液,融入骨髓。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无“春晚”,无“新年”。

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思绪飞一会儿吧!记得小时候的春节,我们收成乡政府请来了民勤县剧团的演员唱“秦腔”大戏。每逢演出时间,戏台前面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小个子的我夹在人群中间,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有时连呼吸都困难,差点窒息,何谈看戏。于是,赶紧找机会溜之大吉,再也不敢凑热闹了。84年的夏天,父亲买来了一台黒白电视机,也是我们生产队上唯一的一台。当时,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屋子里总是挤满了前来看电视的左邻右舍,地下站满了人,炕上坐满了人。观看“春晚”的人就更多了,我们家三间合一间的大上房也显得那么的狭小,无奈之下,就索性把电视机搬到了院子里。结果,诺大的院子里也济济一堂,仿佛成了我们生产队上的电影院了。看到精彩的春晚节目,大家都忍不住拍手叫好,不时地发出啧啧称赞。姥姥说我们家电视里的人比舅舅家电视里的人多。母亲也不时的叹息:“哥哥呀,电视里的人脏浪能行噻!”这是我最早的春晚记忆。时值今日,当年乡政府搭建的戏台早已经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像一座废弃的雕塑一样孤独的立在那里,又像一个被抛弃的孩子,无家可归。逢年过节,人们坐在各自的家里,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玩着抖音,抢着红包,欣赏着“春晚”,其乐融融。
科技突飞猛进,“春晚”日新月异。如今的“春晚”早已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步入了风华正茂的中年。政治定调,经济保障,科技搭台,艺术唱戏。随着科技的发展,“春晚”也在如火如荼的更新和演变着。从当初单调的舞台背景到气势恢宏的LED显示屏,再到4K,8K超高清视频技术,精心打造出立体舞台。AR技术合成绚丽的背景,使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羊年春晚,技术人员用三维立体投影“复制”出了四个李玉春,当时流行的网络用语就是duang出了李玉春,李玉夏,李玉秋和李玉冬四个人,惟妙惟肖的展现了我国刺绣的艺术魅力。2018年狗年春晚,技术员别出心裁的秀出了无人车,无人艇和无人机组成的全球首个“陆海空”无人系统,上演了精彩瞬间。300架无人机组成了3D立体中华白海豚造型,飞跃了“港珠澳大桥”寓意深刻。“春晚”作为国人最关注的晚会,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到了绞尽脑汁,它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天翻地覆的变化着。
每年的春晚节目都是从全国56个民族,14亿人中精中选精,优中择优的。俊男靓女,倾国倾城貌;吹拉弹唱,撼天撼地艺。譬如,收视率很高的“星光大道”,全国“相声大赛”,全国“小品大赛”,以及著名美女主持人董卿主持的“我要上春晚”等,都是选拔演员的平台和渠道。还有当年的人气和流量明星,以及地方台上选拔的精英。评委会通过严格考核,层层把关,优胜劣汰。既要考虑内容和时代的契合,又要兼顾观众的喜好和要求;既要注重形式的多种多样,又要确保运行在正常的轨道上。歌舞,杂技,魔术,戏曲,相声和小品等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有国外元素的助阵,使得春晚锦上添花。除我国好几十个电视台直播以外,还有英、法、德、意、俄、日、澳、印、巴西、阿联酋、马来西亚和南非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媒体对春晚进行直播。无论参与人员,准备时间,选拔难度,重视程度,科技含量以及国内外关注度都是中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
“春晚”是造就经典的舞台,也是诞生偶像的盛会。
歌曲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一个载体,富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在春晚的舞台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歌曲。至今还回响在人们的心中,令人兴奋,催人奋进。84年的春晚上,香港歌手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道出了海外华人和华侨时时刻刻眷恋祖国的心声,也激发了人们深深的爱国情怀和为国争光的豪情壮志。87年费翔的一首《故乡的云》唱出了游子厌倦漂泊,渴望归来的浓郁的思乡情结。同时,高大帅气,英俊潇洒的混血儿费翔凭借唱功和颜值,扣开了无数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扉。使她们的荷尔蒙彪升,不能自已。99年的春晚上,陈红和蔡国庆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唱哭了多少在外想家的儿女们!不管是妈妈积攒的一些唠叨,还是爸爸张罗的一桌饭菜,都是思恋亲情的柔情蜜意;不管是帮妈妈刷刷筷碗,还是帮爸爸捶捶后背,都表达了对陪伴的深深的渴望。2014年王铮亮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更是重重的触动了数亿万人的痛点和累点。是啊!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看看,眼睛就花了;还没有好好吃吃,牙齿就掉了;还没有好好转转,腿就不听使唤了;还没有好好美美,脸上就布满皱纹了。
“春晚”上留下的经典真是不胜枚举。2005年的春晚,21个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聋哑姑娘们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将舞蹈演绎的活灵活现,营造出了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视觉冲击力。令人振撼,同时,也是在音乐,编舞和舞美等方面进行了独辟蹊径的尝试和探索。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标志着小品的正式诞生。他们的小品《主角和配角》也标志着小品正式取代相声,成为春晚的第一主角。他们扮演的角色,一邪一正,一武一文,诙谐幽默,讽刺性强,肢体语言丰富,笑点十足,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欢乐。后来崛起的赵丽蓉,赵本山,范伟,宋丹丹,黄宏,潘长江等众多的小品演员合力把小品这一艺术推向了巅峰和高潮。使人们对小品产生了空前绝后的好奇心和经久不衰的观看欲,其中的一些台词至今都让人耳熟能详啊!譬如,冯巩的“我想死你们了”,范伟的“缘份啊”,孙涛的“我骄傲”,贾冰的“漂亮!”等等都会让人刻骨铭心了。实际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小品是1992年的春晚上,黄宏和宋丹丹表演的《超生游击队》。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在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冲击下,黄宋二人扮演的小两口结婚四年生三丫头片子,一路躲藏一路生娃。,生在哪儿就叫啥名,老大叫“海南岛”,老二叫“吐鲁番”,老三叫“少林寺”。就是想生一个儿子,孩子她爹抱怨孩子她妈生不出来儿子。可是孩子她妈也振振有词:“生男生女老爷们是关键,你种的茄子还想长出辣椒来?”。惹得观众捧腹大笑,整个表演过程中笑声就如大海中的波浪一样,一浪高于一浪,此起彼伏,观众乐得前仰后合,眉飞色舞。
“春晚”是送给春节的最好的礼物和文化大餐,是全体国人独一无二的视听觉享受。它把每年的“真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是最好的辞旧迎新的方式。我能够想到的浪漫的事,就是和“春晚”一起变老,直到老得哪儿也去不了,我还依然能够坐在家里看“春晚”。

李忠,1994年参加工作,现为阿左旗第一实验小学的一名体育教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