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辫证太阳症20210218
太阳病50-73方,20210218
51♥:桂枝加桂汤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烧针令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宜此汤。 奔豚者。如豕突药。同桂枝汤用之。则针处被寒之邪。莫不毕散矣。
5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 甘草 牡蛎 龙骨火逆下之。
因烧针烦躁。此汤主之。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之火邪。涩可固脱。龙骨牡蛎之咸涩。以收敛正气之浮越。
53♥:抵当汤
水蛭 虻虫 大黄 桃仁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症谛也。气不行者去血必以咸。是以水蛭咸寒为君。经曰。苦走血。散血必以苦。是以虻虫苦寒为臣。血结则干燥。以桃仁之润滑为佐。血结则凝泣。以大黄之荡涤为使。
54♥:抵当丸
水蛭 虻虫 大黄 桃仁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少腹满而小便利。为下焦蓄血。若蓄热者。津液不行。则小便不利。今小便利。知为蓄血。蓄血坚结。非轻缓之剂可疗。必峻猛之剂。方对症耳。以丸较汤。仅得三分之一。为稍缓也。
55♥:大陷胸丸
大黄 葶苈子 芒硝 杏仁 甘遂 白蜜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项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进此汤。 病发于阳之表。未传于阴之里。但当汗解。今早下之。热气乘虚。陷入于里。邪热凝聚。结于胸中。项强如柔痉者。邪气甚也。大黄芒硝之苦咸。善于散结。葶苈杏仁之苦甘。长于泄满。甘遂取其直达。白蜜取其润利。皆为散结之品。而葶苈尤专主胸中也。
56♥:大陷胸汤
大黄 芒硝 甘遂
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 但结胸。无大热。为水结胸也。邪在上者。宜若可吐。然谓之结者。固结于胸中。非虚烦膈实者比也。上焦为高邪。必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荡平邪寇。将军之职也。所以大黄为君。咸能软坚。所以芒硝为臣。彻上彻下。破结逐水。惟甘遂有焉。所以为佐。此惟大实者。乃为合剂。如挟虚。或短气。或脉浮。不敢轻投也。
57♥:小陷胸汤
半夏 黄连 栝蒌实
小结胸者。按之则痛。脉浮滑。此汤主之。 大结胸者。不按亦痛。小结胸者。必手按而后觉痛也。邪轻于前。故曰小陷胸。夫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黄连栝蒌之苦寒以泄热。半夏之辛温以散结。邪自解矣。
58♥:文蛤散
文蛤病在阳。应以汗解。反以冷水 之。灌之。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服文蛤散。若不瘥。服五苓散。 热为寒闭。火郁于肺。而不得泄越。故弥烦也。
此不可以凉药解除。宜以文蛤之酸平。敛而降之。
59♥:白散
桔梗 贝母 巴豆
寒实结胸。无热症者。可与白散。 此方为寒结胸而设。惟病甚者。不得已而用之。若轻者。活人但以枳实理中丸与之。应手取效。
60♥:半夏泻心汤
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 黄连 大枣
呕而发热。柴胡症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满而不痛。以此汤主之。 若加甘草去参。即甘草泻心汤。治痞硬吐利。若加生姜。即生姜泻心汤。治痞硬噫气。辛入肺而散气。半夏干姜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泻痞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脾。
61♥:生姜泻心汤
生姜 半夏 甘草 人参 黄芩 黄连 干姜 大枣
汗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心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不利。 胃为津液之主。阳气之根。汗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干噫食臭。水气腹鸣。土弱不能胜水也。
62♥:甘草泻心汤
甘草 黄芩 干姜 半夏 黄连 大枣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胃虚气逆故硬也。此汤主之。 邪气在表而反下之。虚其中而邪内陷也。利下谷不化腹鸣者。里虚胃弱也。痞鞭呕烦者。胃虚气逆也。与泻心汤以攻痞。加炙甘草以补虚。前以汗后胃虚。是外伤阳气。故加生姜。此以下后胃虚。是内损阴气。故加甘草。 痞与结胸。有高下之分。邪结在胸中。故曰陷胸。邪留在心下。故曰泻心。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散痞者必以辛为主。是以半夏干姜为佐。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曰满。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中者脾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中气。中气安和。则水升火降。痞满自消。
63♥:附子泻心汤
大黄 黄连 黄芩 附子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此汤主之。 心下痞者。邪热也。恶寒汗出者。阳虚也。以三黄也。
64♥: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 黄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此汤主之。 濡者。软也。 结言胸。痞言心下。结言按之曰。大热受邪。心病生焉。味苦入心。性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寒。以泻心下之虚热。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清薄而泻虚热也。
65♥:十枣汤
芫花 甘遂 大戟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此汤主之。 杜壬问孙兆曰。十枣汤治何病。孙曰。治太阳中风。表解里未和。杜曰。何以知里未和。孙曰。头痛。痞满。胁痛。干呕。汗出。知里未和也。杜曰。此但言病症。而所以里未和之故。总未言也。孙曰。某实未决。愿听开论。杜曰。里未和者。痰与燥气壅于中焦。故头痛干呕。短气汗出。是痰隔也。非十枣汤不能治。但此汤不宜轻用。恐损人于倏忽也。
66♥: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 禹余粮
下利心下痞硬。服泻心已。复以它药下之。利不止。治以理中。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复下利。当利小便。
67♥:旋复代赭汤
旋复花 甘草 人参 代赭石 生姜 半夏 大枣
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此汤主之。 噫气。俗名嗳气。饱食息也。 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复花之咸。以软痞硬。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石之重。以镇虚逆。生姜半夏。辛以散虚痞。人参大枣。甘以补胃弱。 痞而下利。生姜泻心汤。痞而不下利。旋复代赭汤。
68♥:桂枝人参汤
桂枝 甘草 白术 人参 干姜
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仲景论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与葛根黄连黄芩汤。此又与桂枝人参汤。二症俱系表不解。而下之成利者。何故用药有温凉之异乎。二症虽同是内虚热入。协热遂利。但脉症不同,故用药有别耳。前言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主葛根黄连黄芩汤。夫脉促为阳盛喘汗为里热。用葛根芩连。理所宜也。且前症但曰下之。此曰数下之。前症但曰利下。此曰利不止。两论细味之。即有虚实之分矣。
69♥: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 香豉
病如桂枝症。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胸有寒也。当以瓜蒂散吐之。 病在上者。因而越之。邪客胸中。至气冲不得息。非吐之不可也。寒气在胸。瓜蒂之苦寒。从其。然此为快剂。重亡津液。与栀子豉汤。大不相侔也。故亡血虚家。特为申禁。
70♥:黄连汤
黄连 甘草 干姜 桂枝 人参 半夏 大枣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此方主之。 邪气传里。下寒上热。夫胃中有邪。则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而腹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上热而呕吐。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职也。下寒者。散之以辛。姜桂半夏之任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枣之用。其在斯乎。
71♥:炙甘草汤
甘草 生姜 人参 生地 桂枝 麦冬 阿胶 麻仁 大枣
一名复脉汤。 脉结代。心动悸。此汤主之。 脉结代者。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心动悸者润益阴之品。所以济其枯涸。而脉之结代者。可复于和平矣。故名复脉汤。
72♥: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 芍药 麻黄 生姜 杏仁 甘草 大枣
服桂枝。大汗脉洪。与桂枝汤。若形似疟。日再发。汗出必解。 汗后脉洪。病犹在也。如疟日再发者。邪气客于营卫之间。与桂枝二麻黄一汤。以散营卫之邪。桂枝汤料。倍于麻黄汤料者。为其伤卫多而伤营少也。 前桂枝麻黄各半汤。以不得汗故也。今既已大汗出。故桂枝倍麻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