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吉登斯对功能主义、解释学的批判以及对批判主义的分析
本文预计阅读11分钟
night 春眠先生
【教材】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作者 侯钧生
第十四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一节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吉登斯对功能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20世纪90年代,当《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再版时,吉登斯曾指出他对功能主义的批判仍没有过时,近年来的新功能主义仍一再重犯他早已指出的错误。
对于吉登斯来说,功能主义的失败之处正是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特点所在,因此,不理解吉登斯对功能主义坚定不移的批判,是无法全面理解他的结构化理论的。
1、功能主义介绍
在社会学各种流派中,功能主义有着最长的历史。
【生物学、产生】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又是功能主义的创造人,他建立社会学的一个思路就是借用当时声望较高的生物学中的概念和术语,使社会学求助于生物学,得以产生和确立。
【发展类比、系统化】而斯宾塞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发展了这种类比,使之系统化。
【整体论原则、发展】涂尔干强调社会分析中的整体论原则,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作完成整体的基本功能、满足整体需要和必要条件的部分,发展了功能主义。
【社会-系统、高峰】帕森斯使功能主义达到了其最高峰,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视为一个系统,即视为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帕森斯提出任何社会系统都有四种基本的功能先决条件:适应、目标获取、整合和模式维持。
2、批评——核心
吉登斯对功能主义的批评尽管涉及“目的性行动”的性质、“功能”概念、“系统”和“结构”的区别,还有自然主义等诸多方面,但其批评的核心仍在于功能主义存在的“唯社会论”问题,功能主义理论预设的社会整体相对于没有自主性的个人的优先性,吉登斯认为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
吉登斯要做的是用“能动性”取代“傀儡”,结构化取代“静态结构”,“二重性”取代“二元论”。
3、批评——功能主义(涂尔干,帕森斯)
吉登斯对功能主义,至少是涂尔干和帕森斯提出的功能主义的四个重要方面进行了批判:
功能主义将人的能动行为化约为“价值内化”
没有将社会生活看作其成员行为的积极建构
它将权力看作附属现象,并将处于孤立状态的规范或“价值”看作社会活动的并因此也是社会理论的最基本特征
没有从概念上重视规范的可协商性
4、批评——功能主义的”进化论“
此外,吉登斯对功能主义的“进化论”进行了重点的批判。
吉登斯表明,人类社会的变迁历史并非是按照进化论的“模子”展开的。
【人参与历史变迁】首先,人们并不是单单处在某种历史变迁之中,相反,他们是在意识到自己所经历的历史变迁的情况下去参与这一变迁并创造自己的。
【社会系统间相互作用】其次,生物进化理论假定,按照适者生存的法则,通过变异而保留下来的各类物种,具有其独立的起源和明确的“边界”。
但人类社会却不是如此变迁的,与生物有机体不同,一个社会系统与另一个社会系统之间并没有像生物有机体那样的明确界限,相反,它们是相互作用的。
【人类历史无进化路径】最后,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没有一种所谓的进化路径。
------------------------------------------
吉登斯对韦伯及以后的解释社会学,尤其是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加芬克尔等人的常人方法论和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的专著《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就是专门对解释社会学的研究,此书的最终结论就是他的“双重解释学”
吉登斯在《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中对解释社会学的重要流派符号互动论给予了批评性分析,以此进一步地澄清他的“结构化理论”。
1、米德的社会哲学——社会自我
吉登斯认为,符号互动论是功能主义主要的竞争对手,从某种重要意义上来说,米德的社会哲学是围绕自反性,即'I”和“me”的相互关系建构的。更准确地说,米德所专注的是“社会自我”。而这一重点在他的追随者的著作中更加突出。
2、符号互动论与功能主义
自从“社会自我”很容易被重新解释为“社会决定的自我”后,符号互动论与功能主义的差异已经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两个理论流派能够在美国社会理论中走到一起,在美国社会理论中,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已经被普遍认为只不过是“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之间的分工。
3、批判——行动者→社会(社会→行动者)与微观(宏观)社会学无关
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想要强调的是:在行动者对社会的建构和社会对作为其成员的行动者构建之间的关系问题与微观和宏观社会学之间的区别完全无关。
吉登斯对舒茨的现象学也有以下三点批评意见。
1、批评①——纯主观世界解释困难←→'实践'概念
由于现象学的还原色彩,舒茨无法将社会现实重构为客观世界;这一点明显地体现在他对“同时代人”和“前辈”的毫无说服力的解释上,从社会领域这个词的先验意义上来说,它不能从有目的的意识中建构。
吉登斯解决现象学的这一缺点是在他对实践的阐述中完成的,实践包含了主体能动性与结构的使动性和制约性的统一,吉登斯关于“实践”概念的表述解决了现象学面对纯主观世界所带来的解释上的困难。
2、批评②——忽视行动后果←→行动的意外后果
舒茨著作的整体取向只是说明行动的条件,而对行动的后果很少论及,吉登斯强调了行动的意外后果,以此来克服现象学的纯主观性色彩。
3、批评③——'两极构造'←→'双重解释学'
舒茨对关于社会学概念的“适当性假设”的解释很模糊,指导建立社会学概念的旨趣与标准不同于那些涉及日常概念的旨趣与标准,但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又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呢?舒茨都没有给出回答。
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恰恰是在舒茨关于“两极构造”的基础上完善而形成的,它回答了日常生活世界与社会科学的专业领域的关系问题。
吉登斯对常人方法论的批判在于,常人方法论没有考虑到结构性因素和无意识因素的影响。
1、解释社会学的整体缺陷
最后,吉登斯对解释社会学的整体缺陷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这些缺陷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解释社会学在强调行动意义的同时,却忽视了实践
其次,忽视了权力问题
再次,忽视了对观念系统的不同解释与利益争斗的关系
2、必须解决的问题
吉登斯认为有三个相互交叉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对行动这个概念以及相关概念如目的、理由和动机等进行澄清
将行动理论与对制度结构的性质分析联系起来
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认识论的问题
吉登斯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作为,在下文关于“双重解释学”及关于行动概念的构建中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批判主义社会理论的主要代表,在经典时代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现代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吉登斯在关于批判理论的分析中,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1、马克思→主要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吉登斯认为,在马克思那里,权力、利益分配和斗争作为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出现,但马克思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上面,所以他从不想回到曾在其早期知识生涯中吸引过他的更一般的本体论问题上去。
从而,关于实践概念和人类劳动的改造能力,马克思的著作只是提供了一个轮廓性的初步定位。
因此,在吉登斯看来,马克思从未将批判理论真正系统化。
2、哈贝马斯→”政治“的努力
吉登斯指出,哈贝马斯的批判社会学是一种“政治”的努力,目的是要把人类从各种桎梏中解放出来。
他的这条路线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任务,只不过批判的方式不同:
马克思是从“劳动异化”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
而哈贝马斯则将舒茨的现象学与韦伯的“合理化”分析结合起来,从“系统世界”对“生活世界”的侵占来批判现代社会对人的奴役。
3、吉登斯对批判的社会理论的重视
吉登斯对批判的社会理论很重视。这首先表现在他在《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一书中对以社会批判及社会冲突为旗帜的马克思的理论的解析。批判的社会理论的主要假设是认定事物的本质存在于对现实的否定之中,因此,马克思着力于分析现存社会的矛盾,否定现存世界的合理性,并通过这种否定或批判来改造世界,为促进社会变迁提供某种行动方案。
其次表现在他在《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书中对哈贝马斯理论的关注。
最后,吉登斯同批判理论一样,指出了实证主义企图获致一些非历史的社会定律的谬误,吉登斯认为,社会现象根本没有非历史的模式,因为行动是建立在基于行动者的具有知识这个特性之上的,而行动者对自身反身的监视和他的意识的形成与修订,却离不开他的时空脉络,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行为模式在本质上是历史的,任何从社会现象归纳推广得来的“社会定律”皆是历史的,它们所涵盖的范围是受着历史的限制的。
社会研究必然涉及两个理解:
一方面社会研究的对象必然包含社会行动者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
另一方面,社会研究也为被研究的对象提供另一重科学的理解
这两重理解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而改变的,基于这种事实,吉登斯认为社会理论对社会的建构会有转化作用,在这个意义下,社会理论具有批判作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