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利益平衡是再婚夫妻的首要问题,现实生活告诉你三个原因
再婚夫妻,特别是老年再婚夫妻,可以说是利益高于感情。
有些再婚夫妻认为谈利益伤感情,他们没有意识到,把利益放到桌面谈清楚,对维持感情的长久是有利无害的。
王思,在47岁时经人介绍认识了52岁的梁东,经过一段时间交往,他们组成了新的家庭。
王思第一任丈夫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好,刚刚40岁就去世了。由于他常年住院治疗,家里不但没有积蓄,还有很多的外债。王思再婚时,女儿还在上大学,她在经济方面远远不如梁东。
梁东开办了一个小企业,虽然不是大富大贵,经济方面却比王思富裕许多。
梁东有一儿一女,知道父亲找了身背外债的王思后,不免担心父亲的钱财被王思骗走。
梁东觉得两个相爱的人,如果把钱财看得那么重会伤感情,在经济方面也就含含乎乎的。
王思看到梁东手里有一百多万元的积蓄,她第一步先拿出十万给了女儿,让女儿过得富裕一些,除了交学费外,再买一些生活用品。
她女儿毕业后,因为有妈妈做后盾,也不急于找工作。喜欢过大城市生活,到北京租了一间房子,断断续续找过两个工作,不肯吃苦都没有做长久。
王思第二步又拿出十多万元钱,把过去欠的外债还完了。
梁东看到王思还完外债,认为今后就能过上稳定的生活了。没想到,王思看从梁东那里拿钱这么容易,慢慢地把到期的存款都转到了自己名下。
梁东的儿子准备要和女朋友结婚,梁东打算给儿子拿首付买一套新房。当他拿出存折一看上面存款所剩无几,非常生气问王思钱都放哪里了?我的钱都放哪里了?
王思说,你的钱就是我的钱,都在我名下存着那。
梁东说要给儿子买房子,王思说,咱们可以帮助他十万元钱,多了可不行,以后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越吵越激烈。
梁东非常后悔自己当初有那样的顾虑,唯恐谈钱伤感情。如今自己辛苦大半辈子的积蓄,却不能自已做主,想给儿子交个首付款都被王思限制。
一时间,他产生了离婚的想法。王思也感到非常后悔,觉得自己一方面是有自私的心理,比较贪婪;另一方面是没有和梁东把话讲清楚。
她恳求梁东原谅自己,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梁东的儿女也找到爸爸劝导,你们已经是这个年龄了,两个人在一起不容易,矛盾如果能解决了,就继续在一起生活吧。
几个人坐下来,把经济问题重新理顺。王思答应把所有梁东的积蓄归还梁东,今后两个人的生活费共同支付。
梁东也说,如果王思的女儿需要,他可以拿出一部分钱帮助她。但是,她还是应该尽快找到工作,不能当一个啃老族。
有了这样的规划之后,两个人再也没有后顾之忧,相处得更融洽了。
梁东的儿子顺利买到新房,王思看到孩子如此懂事,也主动帮助他安排结婚的大事。新媳妇过门,一大家子过得热热闹闹。
张大爷和张大妈再婚二十年了,张大爷的腰病越来越重,张大妈伺候起来越来越吃力,两个人商量着准备进养老院。
一切都收拾好了,在儿女的帮助下养老院也选择好了。可是,当需要交费用的时候,张大爷才发现,张大妈把她自己手里所有的钱都给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完全靠张大爷一个人的退休金交付养老院的费用。
也就是说,在未来养老中,张大爷不仅仅承担自己的费用,还要同时承担张大妈的费用。
张大爷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心里感到很苦闷,也很憋火。两个人再婚二十年了,自己一心一意为了这个家,毫无保留地把一切交到张大妈手里。没想到老了老了,张大妈的心,还没和自己捏到一起。她一心惦记着自己的女儿,把养老这副重担完全压到自己身残年迈的肩膀上。
想一想,这能怨谁呢?当初两个人从来没有谈过经济安排方面的话。
事到临头,张大爷咬牙忍下来了。因为退休金有限,只能换一个收费便宜的养老院了。
在养老院住了三个月后,张大爷身体不见好转,因为郁闷病情反倒加重了。
儿子把他接出来,住进了医院。张大爷告诉儿子,自己不再回养老院了,也不要再给张大妈交付费用,他甚至不想再见到那个自私的人。
两个人的感情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质的变化,感情被利益关系击垮。
从这两个故事里,我们清楚看到,再婚夫妻必须要先谈利益,再谈感情。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一,双方不会在生活中因为经济问题发生纠纷。
再婚夫妻,即使感情再深,他们都是从另外的一个家庭走出来的。有他们的亲生儿女,还有他们过去家里所有的家庭成员和家庭问题。
相识容易,相处难。经济方面一旦产生倾斜,感情就像房屋产生倾斜一样,必然倒塌。
二,双方子女要各尽其职。
再婚夫妻没有权利逼迫对方抚养自己已经成年的子女,双方子女要量力而行,尽职尽责。不要把自己变成父母身上的附加条件,成为父母再婚后的负担。
他们比正常家庭子女要更加具有独立性,要在经济方面完全独立,自己要能够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如果需要父母帮助,应该主要依赖自己的亲生父母的帮助。
总之,利益清晰,则责任明确。
再婚夫妻,即将迈入,或者已经迈入老年人队列,养老问题近在眼前。
两个人的利益混淆不清,那么养老的责任就会混乱不堪。
只有将利益与责任划分清楚,老年人才能安心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