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谋诗害命么?|诗坛轶事
关于初唐诗人宋之问,一组蒙太奇画面是这样的。
宋之问手里持着自己刚写的一首诗,左看右看,感觉就像自己的前列腺那样肥大,失却了早先灵性的东西。这时,宫里正流行着一种传染病——爱诗病,要是最近自己能写一首好诗,会抵消由于肠胃不好带来的某公主对他口臭的厌烦,说不准还能再进步一下,上一个台阶。
关于诗才每况愈下,他也自感没什么办法,最近工作太忙,女领导武则天既有才华又有能力,至于美貌吗?那也是不用说的,只是哪敢染指,远远的意淫一下算了。
“舅舅!”大门外传来熟悉的男子的声音。
宋之问一听,又是自己那个只会写诗嘛事儿不懂的外甥刘希夷来了,这小子,中午又得在这混饭吃。
“舅舅,你看我写了一首诗,你给评价一下。”刘希夷递过一张皱巴巴的纸,宋之问不太耐烦地接了过来。看了几眼,就出现了宋之问的特写画面。
宋之问眼部特写:黑眼仁儿渐渐缩小。
接着镜头向后拉,可以看见宋之问额头的蚯蚓扭曲了起来,接着又疏散开。
“咋样?”刘希夷迫不及待。
“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还说得过去,不过嘛……你这首诗还给谁看过?“宋之问紧紧捏着那张纸。
”我写完就来你这儿了,还没给谁看呢。“刘希夷有些不解。
”老张不知道吧?“宋之问向窗外看了看,院门紧紧关着呢。
他说的老张是张若虚,就是写《春江花月夜》的那个家伙。后来被称为”孤篇盖全唐“,有点夸张了,不过你看他写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确不错,眼熟不?不眼熟再回头看看刘希夷的那句,有感觉了吧。
老张最近在和宋之问明争暗斗,这也导致关于刘希夷死因的另外一种说法。
最近,宋之问通过秘书们打听到,公主好像有点偏向老张,于是自己特别需要一首像样的诗夺回公主的芳心,也就是保住自己的位置。
”希夷,你看这样,你中午在家吃饭吧,昨天他们给我送来一只野鸡,腌好了,你舅母正收拾呢。这首诗呢,我看这样,昨天宫里给我一个任务,写一首诗,结果我昨天应酬到三更才回,我就拿你这首先应付一下,你没意见吧?“宋之问来了一个很长的台词。
”没问题,你想用就用吧,不过我中午不能在这儿吃饭了,我约了人。“刘希夷往厨房里看了一眼,咽了一口口水,和宋之问告别。
宋之问从窗子里看见刘希夷的身影消失后,一下子跳了起来,连忙研墨铺纸,誊写起来。
这事儿的传说是这样的:说刘希夷走到半路上,越琢磨越觉得自己这首诗有味道,他后悔把这首诗给了舅舅。
“不行,我得要回来。”刘希夷转身往回返,这一反悔,也结束了诗人29岁的生命。据传,面对反悔的外甥,宋之问用装满沙子的麻袋压死了刘希夷。
看来,亲手杀人的高官早已有之,而且很难还原这么奇葩的杀人是怎么实施的,莫不是宋之问会催眠术?先将刘希夷催眠,然后把麻袋放上去,再一点点装沙子在里面?
传奇小说里有这样的杀人术,好处是看起来像自然死亡,若真是这样,不由得叹一声:好阴险个宋之问。
不过,很多人对这个桥段不服,说刘希夷的死是张若虚嫁祸于宋之问,大约的借口就是张若虚的那句“人生代代”和“刘希夷的”年年岁岁“句,在主题上和造境上很相似。
也有人说刘希夷根本不是宋之问的外甥,因为宋之问的生卒年是带个问号的,说宋比刘还小很多呢,又不是小舅舅,这增加了悬疑片的想象力和难度。
不管怎样,宋之问在很多的野史稗史里都是因诗杀人的背锅者,这也给诗歌在唐朝远重于银子和权力涂上了迷幻的色彩,再加上李白的那些美好传说,给人感觉大唐的人把诗歌当神一样崇拜着。
不过,注意前边分镜头的细心人应该看出来,宋之问的心结在于自己在朝廷的地位,这就像明朝写青词的那些后来人,诗其实是很多人进入体制的敲门砖。
大唐这样的诗人其实不在少数,包括最著名的那几位。
有的很得意,后来失意了,比如李白,甚至被设计进监狱里,百口莫辩;有的先是很得意,接着被贬到浔阳江泡老妞,后来重又提拔,这个是白居易;还有的一辈子也没当过正经的官却对天下大事念念不忘,最后贫病交加,病死途中,这是杜甫。有人还编他的段子,说是接受了一次宴请,吃多而亡。这对诗圣是不恭敬的,不过在他死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会成为诗圣,他连当时的著名诗人都算不上,要到死后二十年才被隆重发现,要等大唐灭亡后很久才能成为诗圣。
显然,他等不到的。
但是欣慰的是,那一阵子的诗人们不管搞格搞律,还是搞古弄风,基本上还都是咏物言情的,所以一串的公子、公主们都喜欢,比后来所谓的”言志“要淳朴多了。
还有,高考也没有规范诗歌写作的细节,故而唐朝的诗人们还是幸福的,要是等到后来,写什么怎么写都给规范好了,不然你就别想进士,估计刘希夷愁也愁死了,不用他舅舅的那一麻袋沙子。
所以,”谋诗害命“一说应该压根就不存在。
其实,看一下宋之问的诗,连回个家都羞答答的,也是人情味儿满满的人,不可能做出那样的事情。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