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01 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快乐之道——让自己拥有快乐的能力,是人类最该掌握的核心能力,是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
近两百年时间,人类历史走上了科学昌明的时代。物质的丰富和物质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人们不断在想象创造未来,努力让生活更加便利,似乎我们的生命就是为了创造。然而我们却忘记了创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其实,回过来看,我们创造也好,学习也好,一切生命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只是为了寻找快乐。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到底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快乐?
稍加觉察就会发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追逐的所谓快乐,总是边际效应递减。什么意思呢?你在感受快乐开始的第一刹那,是快乐的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快乐的峰值就逐步降低,快乐曲线是往下走的,叫边际效应递减。
人类每天在不断探索、追求,希望通过拥有更多来保障快乐的持续。却很少人在探索、追求和创造的过程中感觉到饱足过。人们如同背负着苦和压力,奔跑在求乐跑步机上的一个机器人,不断地努力追求快乐,但其实从来都没有真正接近过、拥有过快乐。
有没有一种边际效应不会递减的快乐呢?可以带来苦和压力的完全终结。如果有,这种快乐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去找到吗?如果可以找到,能以无害且无可指责的方式找到它吗?
我在讲获得快乐的过程是互害和共害时,当场就有同学反驳说:我每天都在帮助别人,怎么会有共害?。我问他:你要不要吃饭呀,吃饭就有共害。他说:我吃素。我说:你吃素,所有的菜、食物要不要制造?要不要生产?生产的过程中,有多少生物要死亡?这涉及到很深的问题。另一同学说:出家人不杀生、不种植,但你们盖房子、盖寺庙,不也一样的伤害吗?是啊,只要我们在这样一个生存状态里面,它就会互相伤害,只是轻重的问题,是有意伤害、无意伤害的问题。人类从来都没有解决过这两个困境。
第一,不如意的普遍性存在。
各位扪心自问,你一直以来都很如意吗?相信没有人敢讲他从小到大都如意。不如意普遍性存在。比如老死的问题就是人类最大的过患,各种身心的痛苦,疾病,爱别离、怨憎会,愁悲苦忧恼等等。
第二,自我倚恃和渴求从来没有停歇过
什么叫自我倚恃呢?举个例子讲,生重病了,有几个人能够坦然面对?佛教徒常说,身体是臭皮囊。但是,真生病的时候,有几个人说没关系、坏了就坏了?我们倚恃这个身体而感受存在的安全、价值和快乐,每天要照顾它,给它吃,给它喝,给它住,给它穿,各种营养品和治疗,各种生理需求和风花雪月。
一切生命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快乐,什么是快乐?直观地讲,快乐就是一种感受。你有好的感受就快乐,没有好的感受就没有快乐,有不好的感受你就痛苦。那感受就变成我们的倚恃。
今年是很特别的一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的人都被关在家里,不好受。前天我问道西双版纳的一位做旅游业的贤友,生意怎么样?他说很好呀,房间都爆满了。为什么呀?报复性消费,大家被关了这么长时间了,很不好受,要出来释放一下。我们追求眼睛看好看的感受,耳朵听好的感受,鼻子闻好的感受,舌头尝好的感受,身体接触好的感受,内心想的好的感受。人们以此为食。
除此以外,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有思想的,有自尊的,有智慧的;看待问题很独到、透彻,观念很先进;我倡导自由、民主、公正、公平;我信基督教,信天堂可以永生;我信佛教,信因果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会非常坚守自己的信念,对自己的信念有倚恃。最明显的,即使一个人来修行、出家,不持金钱,过午不食,没有自己的房子,禅林给你安排什么孤邸就住什么孤邸,似乎好像什么都放下了,然而最难放下的是自己的看法,只要有人批评我们的信仰,批评我们的教法,就很容易与之争执和辩论。这是一种对观念、看法、见解的自我倚恃。
我们对自己的行动力,对自己的做法和能力相信不疑,我们靠这个生存。这是对自己行动能力的自我倚恃。我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活在自我构建的生命围城里,却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很到位。我们以这样的一种认知方式来生存,靠这个活着,这也是一种自我倚恃。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所有这一切,总结起来,就是对色、受、想、行、识——五蕴——产生倚恃。佛陀曾经比喻,凡夫众生就像是被栓在五蕴桩柱上的狗,完全地被色受想行识五蕴深深地、紧紧地捆住而不自知。为什么会被捆住?因为自我倚恃,色受想行识是我们的根本依靠,对自己精神的依赖,对色身的依赖,就是自我倚恃。
为了满足自我倚恃而去渴求,美其名为努力创造。自我倚恃不停歇,渴求也不停歇。
比如对色身的渴求、渴爱。明明一天比一天老,我们非要美容、拉皮、打胎盘针等等,想长生不老。人们对各种感官感受的追求更无以复加,特别是对于异性的五种感受的渴求。还有对自我观念的执取:大人物们想让全世界都按照自己想法去发展、改造,可以为此终生努力、劳作、辛苦,毫无厌倦。这是对想蕴的渴求。对行蕴的渴求也是这样,我们不断创造,“生命在于创造”,要通过各种行为来表现我们的存在。同样的,我们对认识的渴求同样没有停歇过。
为什么说这种自我倚恃和渴求不停歇是困境呢?因为只要渴求,就会有苦;只要有倚恃,就会有苦。为什么会苦?比如,你渴求你的青春和美貌,但青春和美貌都很容易消失,每天在镜子中看到白发、皱纹添加一根一道,生命总是不断走向死亡的,想靠它是靠不住的,就会苦。
类似的,结婚时金银珠宝再怎么挂满全身,也阻挡不了家庭争斗、生病、衰老和死亡。住再高档的住宅和酒店,也是一张床睡几个小时。参加再繁华的歌舞宴会,都是海市蜃楼一样的幻景,短暂的、感官的刺激而已。
人类从来没有走出的困境一直摆在眼前。例子比比皆是。快乐就像泡沫一般,你不管怎么享受,当下过去以后快乐就消失了。看遍了世间的繁华和行乐的方式,快乐都跟泡沫一般,是抓不住的。
然而苦难没有尽头。
作|者|介|绍
沙门古源

Ven.Uttama(悟德玛尊者),号古源。2013年4月在法住禅林剃度出家,并依止U Āciṇṇa大长老达上为比库。随后前往缅甸追随U Āciṇṇa大长老修习止观禅法至今。 2018年初在帕奥达悟分院推动成立帕奥国际沙马内拉学院。2018年5月,尊者促成帕奥僧团到芝加哥大学参访,并与芝大神学院达成上座部佛教专业合作协议。推动上座部佛教僧人到芝大神学院教学、深造、学者访问等合作项目。开创了上座部佛教与西方高等学府开展广泛合作的先河。 2020年尊者在美国规划成立“国际巴利三藏学院”,组织翻译巴利三藏和义注、复注,开展阿毗达摩与生命教育和止观禅法的弘扬。尊者致力于“阿毗达摩”的应用研究。其“快乐之道”系列讲座,将深奥的阿毗达摩理论用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事例阐述出来,引导禅修者从认知到实践理解和体验佛法的真谛,受到广泛的欢迎。

(0)

相关推荐

  • 幸福与肉体的快感无关

    幸福与苦难 幸福只是灵魂的事,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 灵魂是感受幸福的"器官",任何外在经历必须有灵魂参与才成其为幸福.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 ...

  • 独家视频|刘硕:发现快乐的能力从何而来?

    ■ 本期特邀毒妹 ■ ■刘硕■ 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今天文章开始前,想请大家花3秒帮忙做一件事: 1.点击顶部蓝字"四味毒叔"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3.设 ...

  • 讨得快乐的能力

    南方的春天总是来得理所当然,突然就到来,还捎带着阳光和春雨.阳光不焦躁,下雨也不会太悲观,毫无征兆地下一场雨,心情都被洗干净了. 这大概就是喜欢春天的理由. 桌边啃不到一半的苹果静静地演绎高光与阴影的 ...

  • (974)低头族父母伤害的是孩子感受快乐的能力

    现在你是不是低头看着手机? 你有没有想过每一次低头抬头间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小白鼠实验证明:缺乏持续.重复和可靠的关注,影响了孩子感受快乐的能力 美国<平移精神病学>杂志上一项基于动物实 ...

  • 苏苏:不忘初心,让自己拥有快乐的能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爱吃胡萝卜的小老虎 遇见更好的自己,一朵花开便灿烂. 夜深了,收到学生的微信,暖心提醒我早些休息.内心感动万分. 平时,学生们总是会说:"苏老师,您太热爱你的工作了&qu ...

  • 我到底为什么没有快乐的能力

    其实我很难快乐,我爱茶,爱酒,爱读书,交朋友,旅行,画画,和动物交流.我心中的欢喜愉悦很多,但是却一直有忧伤做底色. 成年后,我发现虽然心中热爱,但是我很少快乐,也不会笑了,一颗大石严实密封的压在我的 ...

  • 真正幸福的生活,是拥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岁月悠悠,人生如歌,在或悲或喜的歌声中,谁能说这不是人生的浓缩与折射呢?细品回味,有时,我们会迷茫地问自己,忙忙碌碌的一生究竟追寻的是什么? 也会扣心自问: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样的生活,会让 ...

  • 少年说‖珺珺(01): 快乐的乡村生活 ​

    每到假期,爸妈都带我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我领略过大雪纷飞.冰天雪地的东北雪乡,攀登过怪石嶙峋.危峰突兀的黄山,欣赏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辽阔大草原,游玩过&quo ...

  • 辩 | 快乐的能力

    最近,莫名的感到持续的疲惫和不快乐,真的是应了那句话:人间不值得啊. 在持续的不快乐中,尝试了各种方法:和朋友约饭,结交新朋友,去野外露营--都没有什么效果.从前,不开心了,就出去玩一圈就好了.但这次 ...

  • 177岁夫妻告诉我们,相爱一生的秘密是:拥有让彼此快乐的能力

    解读:星星鹿 | 朗诵:素颜如水 原著:津端修一&津端英子 什么样的生活,称得上是真正的幸福与快乐?这恐怕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而在兹心看来,活得最接近幸福真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