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项向天歌”的“曲”念几声?《诗词大会》百人团有28人答错了,作为老师的我,也答错了

【平湖一柱 第1411】

核心提示】语文考试,包括中考和高考,并非全都是“主观性”试题,答案是开放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得分,也还有不少“客观性”试题,就像数学上的“1+1”一样,它们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像给“加点字注音”、“古诗文默写”等,答案须得“绝对正确”才能得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中的“曲”字是读三声还是读一声?
今年《诗词大会》第一场,百人团答题时,《咏鹅》这道题一“亮相”,选手和观众心中全笑了——这道题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唐朝诗人骆宾王的这首《咏鹅》诗,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几乎会说话的孩子,个个都能成诵。
这首诗现在被编入教育部审定的统编版语文课本一年级上册16页《语文园地(一)》的“日积月累”中,也就是说,这是一道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水平的一道题。
可是,就这样一道一年级水平的“小儿科”题目,百人团竟然有28人答错了——将应该读一声的“曲”字读成了三声,近乎“百人团”的三分之一。
其实,不仅是百人团有28人答错了,作为教师的我,也答错了,而且我还坚信,在全国的电视观众中,答错的人也不会就只有这29人——百人团的28人加上我(哈哈)
这首诗如此简单,为什么答题情况却是如此地差强人意?
这是因为,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作的诗,当然全是常用字,意思通俗、浅显、易懂,太简单了,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所以,人们在读诵它的时候,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字音到从字义,全凭个人“喜好”,并没有去真正地去“研究”它。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例证。
这首《咏鹅》诗也曾经出现在2006年春晚小品《打工幼儿园》中。
街道主任马尚风到打工幼儿园检查工作,幼儿园女教师用“普通话”教孩子们背诵诗歌:“鹅!鹅!鹅!曲脖向天歌……”
马主任问:“曲什么向天歌?”
女老师说:“曲‘脖’呀!”
马主任说:“应该是曲‘项’向天歌!连这个字都不认识,这不是瞎教嘛,你?”
女教师不服气:“这项不就是脖子嘛?”
当时,观众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项就是脖子”上,并未注意和关心“曲”字的读音,但是,如果你现在翻出来细细听,无论是幼儿园老师还是马主任,读的“曲”字,听起来好像也都是三声。
所以,语文学习,不能想当然,要讲究正确、严谨。“会”是一码事,考试是否能得分又是另一码事,否则,就像这次诗词大会一样,一“曲”就露了“马脚”。
语文考试,包括中考和高考,并非全都是“主观性”试题,答案是开放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得分,也还有不少“客观性”试题,就像数学上的“1+1”一样,它们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像给“加点字注音”、“古诗文默写”等,答案须得“绝对正确”才能得分。
古诗词读写,是语文考试、包括中考和高考的重要内容、必考题型之一,要想孩子在考试时这样的试题不失分,在教他们背诵唐诗宋词时,就不能马马虎虎,无论诗词有多么浅显,“技术含量”有多么低,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读音要保证“绝对”正确、默写时的每个字也要保证“绝对”正确,否则,就像这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曲项向天歌”,“曲”字读“三声”、“项”字改成“脖”,一字之误,全诗虽然背写下来,也不会得分。
非但考试时这样,小孩子“先入为主”,一旦小时候读错、写错,一辈子都再难以纠正,或许,他还会将错就错,再去教他的孩子,一辈一辈地错下去(哈哈)!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