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深度游:(21)美术馆古典作品
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
借复古之名,行创新之实。
不是倒退,是前进。
就像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不是复古守旧,而是要破浮靡之风。
中世纪太黑暗、太沉闷了。
要冲破桎梏,需要武器。找不到新武器,只好借用一下古希腊古罗马的旧武器。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的原意就是“古典文学艺术的再生”,即在古典规范的重建下,文学艺术的复兴。其思想基础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
文艺复兴,使理性精神开始复苏,人文主义开始萌芽,世俗文化得到肯定,古典文化得到颂扬。
古典主义的关键词是:理性,学术,比例,对称,神话,综合。
贝鲁吉诺(1446-1523),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老师。
《圣迈克尔》,1499年。
金属的质感像真的一样,不愧为拉斐尔的老师。
学生出名,老师也借光了。
其实,贝鲁吉诺当时也很有名的,实力超强,学生很多,只是学生中的拉斐尔特别出名。
名师出高徒。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贝鲁吉诺《托比亚斯与天使》,1499年。
人物头像是不是有点像拉斐尔画的?
不,应该是拉斐尔画的人物头像是不是有点像老师笔下的?
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画家。
《受难基督与圣母圣徒和天使》,1503年。
人物对称,姿态有别。
稳定而有变化,生动而不古板。
皮翁博(1485-1547),意大利画家。
《拉撒路复活》,1517年。
381 × 299 厘米,巨幅画作。
主要人物不在中心位置,而在一般摄影“井”字形构图交叉点。
众多的人物,近大远小,透视感强。
群像如何布局?也是一门学问。
提香(1485-1576),意大利画家。
《纳税银》,1560年。
伯多禄从鱼嘴里取出一枚金币,作为税金,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
红与蓝,蓝与土黄,都是对比色。
衣服与皮肤的颜色对比强烈。
色彩鲜艳,形象生动。
不仅动作有呼应,眼神也有交流。
再介绍几位其他国家的画家。
波希(1450~1516),荷兰画家。
《戴荆冠的基督》,1510年。
描绘的是基督被捕后,看守侮辱他,用荆棘做了一顶刺冠戴在他头上,“恭喜”他为犹太王。
左边的看守正瞪着眼往基督头上戴刺冠,右边的扶着基督的肩膀,一付得意之态。左下角的坏蛋嬉皮笑脸,右下角的人抓住基督的衣服扮下跪状,引得旁人嬉笑。而基督则是一脸的安详。
画家通过夸张的手法,把看守戏弄侮辱基督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作者构图的功底和捕捉人物表情的能力。
老彼得·勃鲁盖尔(1525-1569),荷兰画家。
《三博士来朝》,1564年。
主要人物在中心位置,其他人物怎么安排?
在主人公前面的人物会不会抢镜头?
用侧背影,就不会喧宾夺主了。
埃尔·格列柯(1541-1614),生于希腊,后移居西班牙,中间一段在意大利。
《基督把商人逐出神殿》,1600年。
结构严谨,人物置于深度空间中,还精确地画出了建筑物的透视全景。
人物俯仰之间,有一定深度和力度。
看原作,是最好的解读。
接下来,请您自己看吧!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