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与清燥救肺汤

第 1719 期

作者 / 姚军汉、侯志英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肺痿,系咳喘日久不愈,肺气受损,津液耗伤,肺叶痿弱,临床表现主要以气虚,咳吐浊唾涎沫,反复发作为特点。
肺痿病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篇中对肺痿的主症特征、病因、辨证、治疗都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予以引申阐述,认为本病多发生于许多慢性肺系疾病久治不愈以后,其病理因素以肺燥伤津为主。《外台秘要·肺痿》引《千金》:“其人病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何也?师曰:此为肺痿之病,肺痿之病,何以得之?师曰:病热在上焦,咽咳而肺痿。”《丹溪手镜·肺痿》:“热在上焦,其病多涎唾,小便反难而数,大便如豚脑,欲咳不咳,咳而干沫。”《证治准绳·诸气门》:“肺布叶焦,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临证指南医案·肺痿》:“多由汗下伤正所致……肺热干萎,则清肃之命不行,水津四布失度,脾气难散,津液上归于肺,而肺不但不能自滋其干,亦不能内洒陈于六腑,外输精于皮毛也,其津液留停胸中,得热煎熬,变为涎沫。”《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也说:“肺痿者……总由胃中真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转燥,然后成之。”
总之,肺之燥热,多发于它病之后,如痰热久嗽,热灼肺阴;或肺痨久嗽,痨热熏肺,灼伤肺阴;或热病之后,邪热耗津,津液大亏,肺失濡养;或肺痈日久,余毒未消,正气虚损,灼伤肺阳;或误汗、吐、下致津液大伤。上述原因,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肺、胃之阴,胃津不能上输,津伤肺失濡养,则上焦生热,以致肺燥津枯,燥热日益耗阴,其阴难复,肺失清肃,宣降失司,津液不布,则咳而吐痰沫,虚热肺痿乃成。
金匮治法,贵得其精意,主要以生胃津、润肺燥、补肺气。以通其肺之小管;辅以清肺热,以复肺之清肃。所以《外台》用炙甘草汤,在于益肺气之虚,润肺金之燥;《千金》用炙甘草汤、生姜甘草汤,用参甘以生津化热,姜枣以宣上焦之气,使胸中之阳不滞,而阴火自熄。(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用甘缓理虚,甘芍理脾,以补肺金,是仲景之意。在此基础上喻嘉言宗病机十九条,“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创治燥名方清燥救肺汤,用治《金匮要略》所言的“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之肺痿病,取得良好疗效。
近年来笔者将喻氏清燥救肺汤这张名方,结合自己的一点用药体会,汇为临床常用的“抓主症”之方,凡见病中以咳喘吐涎沫不爽为主症的,则不论为肺炎、肺结核、老慢支、肺气肿、肺不张、以及肺癌等病,见此病即用此方,效果非常明显。虽不能尽愈诸病,但对缓解症状,延长生命,有时能收到十分满意的疗效。以下病例,即可佐证。
病例1:支气管狭窄所致  肺不张
患者,王某,女,63岁,家住本市市政府家属院。患者因咳嗽、气短、胸闷多年,经多方求治,有诊断为“老慢支”者,有诊断为“肺结核”者等,但治疗均未见效。于1994年11月16日前来我处就诊。初诊患者形体消瘦,主症以咳嗽气喘、胸闷、咳吐白沫痰为主,投以喻氏清燥救肺汤:党参15g、炙杷叶10g、生石膏15g(先煎)、阿胶6g(另烊)、杏仁10g、麦冬10g、胡麻10g、桑叶10g、炙甘草6g,3剂,复诊时症状大减,咳吐白沫痰基本制止,另感气喘仍作,在本方基础上加地龙12g,再进6剂,上述症状全部消失,给都气丸(汤)加地龙,服10剂,随访半年再未复发。
病例2: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患者李某,女,52岁,张掖市长安乡头号村农民。5年前季秋之后,因感冒而致咳嗽气喘未彻底治愈,而后每年受凉后就咳喘,秋后加重,翌年春天缓解,年复一年,经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西药维持,1995年元月求余医治,问其病史,除咳喘外,咳吐白沫痰,给清燥救肺汤加鱼腥草30g、地龙12g,3剂,症状减轻,复诊继用前方再加白僵蚕6g,嘱服6剂,症状基本缓解,后改用固本汤(即四君子汤加麦冬、补骨脂、五味子、川芎)连服15剂,至春未再复发。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

(0)

相关推荐